超級內向的媽養出了超級自信的娃,她的秘訣都在這裡!

經常會有媽媽問我,孩子太內向了,膽小、怕生、不喜歡和小朋友一起玩,要怎麼引導?

內向的娃兒總是會更讓爸媽焦慮一些,就像我家一個親戚,兒子都22歲了,她還經常會聊到自己對兒子內向的擔憂。

有一次我就和我這表弟聊,你能和我說說有關內向的感受嗎,結果表弟告訴我:「我一直知道自己是內向的,但我從來不覺得內向是問題,但是大人的影響下,把原本只是不想表達的我,變成了『害怕表達』,這才是問題!「

表弟的話讓我心頭一震。內向孩子的不愛說話,是真的不愛,還是不敢?讓他們變得不敢的原因,難道不是大人、外部對他們的否定嗎?

我們總希望自己的孩子開朗活潑自信口才好,然而有關研究表明,內向不等於不自信,也不等於不合群,內向的孩子甚至更有天賦。

我的朋友阿夕從小就是一位超級內向的小孩,長大了也經歷過對自己內向性格的懷疑,努力想要突破,最終卻發現內向不等於不自信,內向並不會令自己挫敗,不自信才會。

這些經歷和認知讓她在教育自己的女兒的時候有了獨特的視角,既能保護女兒內向的性格,也能培養女兒自信、開朗、表達能力好的特質。她把這些寫成了文字,今天分享給大家。不管是性格內向還是性格外向的寶寶,培養自信心,也就是我一直和大家說的內在的力量感,才是最關鍵。


文|阿夕

女兒3歲的時候,作為家長的我第一次被老師「約談」。當我問起女兒在學校的表現,老師先是面露「難色」:

「又又性格可能有點內向,別的小朋友都愛一起玩遊戲什麼的,她一般就是畫畫,看繪本,比較安靜。」

然後又補充說:

「這樣也沒什麼不好啊,只是感覺好像和跟你一起的時候不太一樣,看你朋友圈發的,又又很活潑的。」

當時我有點小吃驚,甚至還有點小竊喜:在家蹦床蹦沙發一言不合仰天大笑的二貨寶寶,在學校竟然也可以是個小淑女。

這麼「精分」,隨我沒錯的了。

01

我就是那個「內向」的小孩,

從「改變自己」到「做自己」,用了30年

「內向」一直是我身上的一個標籤。

從小父母和鄰居就覺得我相當「獨騷」(老家方言:愛一個人獨處的意思)。即便和其他孩子也玩跳皮筋丟手帕踢毽子,但永遠是那個最先停下來的小孩。

上學後變得更加「內向」,別的孩子放學後喜歡去竹林里翻跟斗捉迷藏,我卻更願意在家寫一晚上作業。

工作後,依然是內向到憋出內傷:

每次自我介紹不會超過50個字;

內心排練了100種開場白還是不知道應該怎麼開口和新同事打招呼;

年會上永遠是那個不上台不發言不中獎的透明人;

想去廁所走到門口看到上司出門,寧可返回座位再憋五分鐘;

……

曾經一度被自己的「內向性格缺陷」困擾,盼望著成為那樣的人:陽光、開朗、自信,講台上高談闊論,聚會上談笑風生,在人群中被關注被讚美。

那幾年特別流行「突破自己」,王力宏的《改變自己》唱遍大街小巷。

我也下了決心「突破」:同事聚會、同學聚會,各種「活動」,能去的都去。雖然每每臨到要出門的時候卻又想打退堂鼓,本著「突破自己」的初心,還是硬逼著自己去了,結果回來往往疲憊不堪。

「媽呀,累死我了。」

「幹啥去了?」

「參加了場聚會。」

「那多happy啊。」

就像白天不懂夜的黑,open的人永遠不懂內向的人在熱鬧的場合死撐有多累。

直到後來我開始接觸心理學,了解到內向不是一種缺陷,外向和內向只是不同的兩種氣質,並沒有好與不好,內向和外向的人恢復精力的方式不同:

「內向的人傾向通過安靜的獨處獲取精力、恢復能量,與人交際,如果不是特別有意思,對他們來說,都是精力外泄。而外向的人則會通過與別人的交往來獲取精力,只有不斷地交往,他們才會不停獲得能量。」

我才明白自己一直「過度治療」了。

現在的我不再熱衷於趕場子,反而更堅持做自己,不願去的聚會就推掉,不願意說話就做個內心快樂的「啞巴」,投緣的人面前也可以秒變話癆。可以安靜獨處,也可以在旅途中和陌生人聊得投機。我甚至開玩笑說過,我的好朋友都是「撿來」的,因為都是非常偶然的時機,相聊甚歡,然後成為至交。

拋開「改變內向」的執念,反而變得活潑開朗自信了。

02

內向不是性格缺陷,

愛因斯坦、比爾蓋茨、赫本都是「內向」性格

「我喜歡獨處,喜歡和我的狗一起散步,一起欣賞樹木、花朵、天空……如果給我機會讓我從周六晚上獨自一人待到周一早晨,我會很開心。」

——內向性格的赫本說

很多時候,孩子內向就被大人等同於膽小、怕生、不自信、不合群,並且被認為將來缺乏競爭力。這和我們強調的職場文化有關係,因為職場就意味著競爭、合作、資源爭奪,而外向、高調的人顯然看起來更有這方面的優勢。但這很可能是假相,隨著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內向性格的研究,關於內向性格的眾多「謠言」也被一一擊破。

美國的蘇珊·凱恩(Susan Cain)在受夠了社會對內向者的偏見後,大大方方接受了自己是名內向者的現實,結束了與自己性格背道而馳的華爾街律師的工作,專職進行內向者的研究,花了7年時間,完成了《安靜——內向性格競爭力》一書,還登上了TED講壇進行了一場為內向者「翻案」的演講。

管理理論家吉姆·柯林斯曾選擇11家優秀企業作為深入研究的對象。當他分析這些最優秀的公司有什麼共同點時,發現每一家公司都是由處事低調的總裁所領導的。下屬形容他們的詞語有:從容、謙遜、紳士、矜持、靦腆、親切、溫和、自謙、低調,沒有絕大多數人都非常在乎的「外向」。

內向的人同時擁有自信、魅力的名人更是比比皆是。

普京在自傳里提到自己小時候沉默寡言、十分內向。成年後的普京卻擁有著驚世口才,其非凡的演講魅力最終助力他成為俄羅斯總統。

赫本曾是個害羞的小女孩,卻不妨礙她在舞台上盡情演繹一個又一個經典角色,成為人們心目中永恆的安娜公主。

喬布斯內向,卻不妨礙他站在攝影機前,向全世界佈道蘋果的理念。

事實上,世界上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人都是內向的,沒有人是絕對的內向和絕對的外向,每一個正常人身上,或多或少有一些內向性格的因素。

從女兒身上我也發現了這一點,在我眼裡,女兒開朗活潑,自信,善於表達,而在老師眼裡,女兒性格有點內向,喜歡安靜。我覺得這恰恰是很好的一種平衡。健康的人格都包含著對立面,重要的是我們不抱有偏見和執念,而是承認、接受並且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來培養。

蘇珊·凱恩在演講中呼籲大家放棄對「經常要團隊協作的執迷與瘋狂」。

個人覺得,未來分工更細,職場流動性更大,傳統的「單位」穩定的、盤根錯節的人際關係對於內向人群的不利因素將被削弱,自信、內心強大、堅持做自己的人反而擁有吸引人靠近的獨特魅力。

03

內向的孩子能否發揮更高天賦,

關鍵看父母能不能做到這幾點

一個孩子以後成不成功優不優秀和他是不是內向並無直接關係,反而是父母對此的態度很可能決定了他的未來。

1. 對於內向的孩子來說,爸爸媽媽首先不要把內向和不自信、不合群劃等號,不要貼標籤。

被譽為「鋼鐵俠」、第二個喬布斯的埃隆·馬斯克從小不愛說話,總躲在家裡,當人們用異樣的眼光看待他時,他的母親卻不以為然:「兒子很棒,他不愛說話,是因為他一直在思考。

正是這種充滿智慧的母親,保護了馬克思的內向性格,並且將性格優勢發揮到極致,成為真正的天才。

2. 對於孩子的內向表現,不必覺得「抱歉」。

很多媽媽都會教孩子打招呼,有時孩子就是不願意說,有的媽媽可能會覺得尷尬或者抱歉:不好意思,我家孩子有點內向。

其實大可不必。這麼說反而讓孩子有了這種認知:好吧,我就是內向的,所以我不打招呼反而讓內心得到了解脫。

有時女兒不願意打招呼,我就笑笑,只管自己打招呼,因為我知道她其實是個懂禮貌的孩子,可能只是當時心思想到其他地方去了。

3. 孩子「不愛說話」,爸爸媽媽要讀懂背後的原因。

很多爸爸媽媽說起自己的孩子不愛說話、怕生,更多的是擔心孩子不合群、社交能力弱,但其實這並沒有因果關係,甚至連「不愛說話」可能都是爸爸媽媽的一種誤解。爸爸媽媽需要分析孩子「不愛說話」的表象背後真正的原因:

是不是因為孩子每次說話得不到積極反饋,時間長了孩子就「懶得」說了?

是不是自己給到孩子的壓力太大,孩子因為擔心做不好反而不去做了?

是不是平常與孩子交流太少,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欠缺?

還是只是因為媽媽在所以比較傲嬌?

比如今天有個朋友和我說自己去幼兒園接女兒,其他小朋友很熱烈地叫她的名字和她打招呼,女兒卻反應平平。她起先想到的是女兒是不是不合群,但又想這些孩子這麼熱情地叫女兒的名字說明平常相處的不錯。想來想去也許只是因為自己難得來接她,所以表現得傲嬌了。果然當她與婆婆「核實」情況,婆婆說平常自己去接女兒,其他小朋友叫女兒的時候女兒也會熱烈地回應。

孩子和孩子相處時的表現和大人看到的表現未必一致。

最後有一點我特別要和大家強調,每個孩子都渴望鼓舞,但相比於外向的娃,內向的孩子更渴求激勵。所以「鼓勵」是幫助他們增強力量感最有效的方式,千萬別動不動就否定他、打壓他!

OK媽最後說:

內向的話題一直也聊不完,正如文中所說,世界上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人都是內向的,沒有人是絕對的內向和絕對的外向,每一個正常人身上,或多或少有一些內向性格的因素,所以當我們在解析孩子的內向問題時,本身就已經存在著預判,而預判有時就會失真。我們不能完全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但至少我們可以尊重孩子的意願,少一些壓迫,絕不要否定。

大家關於培養孩子力量感的話題有什麼想說的,可以文末留言告訴我。如果有比較集中的問題,我改天再寫寫,希望每篇文都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另外熟悉我們號的媽媽都知道OK就是個內向靦腆的娃,所以我真的也是太了解到家有這樣娃的媽媽的心境,琢磨著找老師一起來做一些能實際幫到大家、有實踐意義的課程,來實際解決現實中可能會遇到各種情境時,我們到底該怎麼應對!如果大家有興趣也可以點贊留言告訴我~

另外,文章提及的蘇珊·凱恩的TED演講視頻《內向性格的力量》,去我的公眾號(媽咪OK

)回復「內向」就可收到。


歡迎大家關注微信公眾號「媽咪OK」(ID:mami-ok):關注0-6歲寶寶大腦發育、早期發展等靠譜育兒知識,也可以加我個人微信號mamiok123?,需要相關英語、漢字、古詩等啟蒙資源,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OK媽好會選】下載哦!???????


推薦閱讀:

TAG:自卑 | 內向 | 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