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拓客教父:怎麼能讓家長覺得「這課買得值」呢?

課程顧問最苦惱的事莫過於,無論價格多少,家長都嫌貴。

為什麼家長嫌貴?一方面呢,是因為人們下意識認為「你在賺我的錢」,總覺得自己多付出了;另一方面,也許是因為客戶沒有把這筆消費放到合理的「心理賬戶」上。 「心理賬戶」這個詞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德 · 泰勒教授提出的概念。它說的是「人們或根據金錢的來路、存儲的方式或支付方式的不同,無意識地將金錢加以歸類,並賦予不同的價值,進行管理。」

也就是說,對於付出的每一筆錢,人們往往會用不同的標準去衡量是否「值得」。這就是為什麼同樣價格的兩種東西,前一樣會讓人覺得貴,後一樣卻讓人覺得便宜。就是因為這兩種東西在人心裡的價值標準不一樣。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想讓家長覺得我們的課程「值得」,那麼我們就要想辦法讓家長變換原有的價值的標準,把課程放到一個更願意付出的「心理賬戶」上。 哪些「心理賬戶」是人們更願意付出的呢?有這麼三種類型: 第一種,為他人買。

給自己花錢的時候,人們往往傾向於精打細算,而給他人(主要是自己親近的人)花錢的時候,人們更傾向於寬鬆花錢。

那麼,「教育」就是一項很典型的「為孩子花錢」的開銷,我們可以反覆強調「都是為了孩子」「給孩子選,當然要挑最好的」。 另外,我們還可以通過挖掘家長的「虧欠心理」來加強這一點。比如事業有成的父母往往陪伴孩子的時間少,普通家庭的父母可能覺得自己沒能給孩子寬裕的成長環境,三四線城市的家長會覺得自己沒能輔導好孩子學習,等等。如果家長心裡也認為自己對孩子有虧欠,那麼他是願意為孩子的成長付出更多來彌補這份「虧欠」的。 第二種,為身份買。

一個產品除了本身的物質價值,往往還有各種各樣的情感附加值,「身份認同」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附加值。

我們在給家長介紹課程的時候,可以把我們的客戶群體也宣傳一下。比如說「某某重點中學的學生也在我們這裡學習」「某某上市公司的老闆也把孩子送到這裡來」等等,讓家長感覺到這裡的學習群體都非常「高級」,進而願意為了這份「高級」付出更多的代價。 第三種,為未來買。

教育產品是一種長期投資,但家長並不一定能記得這一點。很多家長能看到的就是「怎麼一下子要付這麼錢」,於是在交錢的時候猶豫了,沒能邁出「最後一步」。

事實上,我們可以通過縱向的時間對比告訴家長,這份課程「沒那麼貴」。這份學費買下的,不僅僅是接下來幾個月的課程交付,還有孩子打好了基礎之後長久的學習收益。現在在學習中獲得的優勢,會隨著年級增長一步步疊加,所以,給孩子的教育投資一定是「宜早不宜遲,越快越好」。

以上這三種,就是我們在跟家長溝通的時候改變家長「心理賬戶」的做法、

推薦閱讀:

TAG:幼兒教育 | 招生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