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印度佛教史(65)真言密教的興起

在持明密教晚期,開始興起了真言密教。

真言密教的核心經典就是密教的根本經典《大日經》。

真言密教調整了持明密教後期的墮落之舉,又將密教納入佛教義理的軌道上。

《大日經》起源六世紀末左右,和中國的隋朝建立時間大致同步。

1、《大日經》的產生

《大日經》是密教歷史上承上啟下的著作,一方面他總結了前期密教的思想,開闢了密教的學說體系。甚至可以說,《大日經》的產生,才能真正宣告密教作為一個獨立宗派的產生。

《大日經》吸收了佛教如來藏學派的思想,主張清靜平等菩提心為成佛依據。自心即是菩提,佛心平等無二。

《大日經》把它的義理總結為這麼一句話,

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

密教的思想建立在大乘佛教的義理之上。而大乘佛教又是把空觀思潮作為自身的根本義理。

從空觀思潮中,很容易導出涅磐和輪迴的無二分別。

在龍樹所著的《中論》中,說:

涅磐與世間  無有少分別

  世間與涅槃  亦無少分別 

而且,涅槃與世間沒有一點分別,世間與涅槃也沒有一點分別。

五陰相續往來因緣故。說名世間。五陰性畢竟空無受寂滅。此義先已說。以一切法不生不滅故。世間與涅槃無有分別。涅槃與世間亦無分別。複次

由於五陰身相續往來因緣,所以稱爲世間,由於五陰本性畢竟空,無受寂滅,這個意思先前已經說過了。因爲一切世間法與出世間法都是不生不滅,所以世間與涅槃 沒有分別,涅槃與世間也沒有分別。而且,

  涅槃之實際  及與世間際

  如是二際者  無毫釐差別 

涅槃之實際,與世間的寶際,在這涅槃、世間二種實際當中,沒有毫釐差別。

究竟推求世間涅槃實際無生際。以平等不可得故。無毫釐差別。複次

進行究竟推求,世間與涅槃的實際,以及無生滅的實際,都是平等而不可得的, 所以沒有毫釐差別。

這段話就揭示出了大乘佛教特有的涅磐觀。

按照原始佛教對於涅磐的定義,是通過業力來建構自身的涅磐體系。因為業力的催動,導致世間的五蘊暫時聚合起五蘊,五蘊又去造業,如此循環往複。而涅磐,就是把這股業力消滅掉,五蘊由於缺乏催動的力量,就會消散於世間,生命體徹底地灰身滅智。這就是涅磐。

但是涅磐的定義又何佛教的根本義理有所衝突,或者說在大乘論師眼中看來,這樣的定義還不夠了義。因為佛教的根本義理是無我。這個是永恆的真理,既然是無我,並且是本來無我,那麼世間人其實無時無刻不處於涅磐之中。只是因為妄想執著不得證得。

因此,大乘佛教再次之上提出本來清凈涅磐的定義,就是從這裡來的。

但是問題在於,這種思想僅僅只能作為形而上的思辨,不能作為實踐的導向。

而密教就進一步發揚了這種思想,提出煩惱即是菩提,雜染就是清凈,生死就是涅磐,世間就是出世間。這就是平等無二的思想,於是眾生之心即是佛心。

當這種思潮進一步神秘化和宗教化,就會演化出心性本凈,所以修行就是審查認識的過程。而修行的目標,就是到達一種純粹的離言境界,在這個境界之中,沒有主客分離,沒有任何法可等。

因此,在大乘佛教乃至密教體系之中,就把「心」(此處泛指心性,而非唯識學的某個識),歸納出這麼幾種特點

1、本無生滅,清凈無染

2、本無所生,寂靜無相

3、自心清凈,無所有相

4、本來空寂,皆不可得

然後進一步將真俗二諦觀引入進來,以涅磐為最高勝義,也就是把清凈本性為最高勝義。而雜染就退到了俗諦。

又因為龍樹說,

若不得世諦。不得第一義。

那麼自然導出這樣的邏輯,修行要從世間求,從雜染中求。通過對雜染的觀察,來認識到真實和錯誤,從分別認識到無分別的認識。

上述的思想其實不外乎大乘佛教的基本義理,沒有逃離出空觀思想。

但是密教卻特彆強調雜染一面。而雜染煩惱之中,最為難克,當為性慾。

而在般若經中,就已經出現了淫慾和涅磐不分的思想。這種思想對密教的發展影響重大。

因此《大日經》的核心思想,就是上述的義理分析。從義理上分析,無非是大乘佛教思想的延伸。

重點在於它的修行方法,就是他最後一句,

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

即大悲胎藏密法,以入曼荼羅為成佛條件,以三密為成佛捷徑。

什麼是胎藏密法呢?就是認為認為自心即是涅磐。

而三密,就是手印的身密、口誦真言的語密和觀想的意密。此三密可即身成佛。

2、大毗盧遮那佛

大毗盧遮那佛為法身佛。

毗盧遮那,意為太陽。又稱之為大日如來

毗盧遮那佛從何而來?一般猜測和拜日思想有所勾連。在婆羅門教有太陽神,而中亞地區的波斯有祆教,有崇拜太陽神的傳統。

而將太陽和佛陀並立的記載,並非大乘佛教首創。

在《南傳小部》中記載,

422 「國王啊!就在喜馬拉雅山山麓,有個鄉村部族,繁榮富強,屬於喬薩羅國。

423 「部族名為太陽我出身的家族名釋迦。我離開這個家族出家,不再貪戀愛欲

424 「看到愛欲的危險,我視出家為安全。我將精進努力;我樂於此道」

在《雜阿含經》記載,

破壞諸闇冥,光明照虛空,今毗盧遮那,清凈光明

在《華嚴經》之中,毗盧遮那佛就已經成為了法身佛出現。但是《華嚴經》的編撰時間經歷了整整兩百年左右,在公元四世紀左右,《華嚴經》才完全編撰完成。

可以想見,在四世紀開始,佛教出現了毗盧遮那佛的信仰。

而由於受到《華嚴經》的影響,密教吸收以後,把毗盧遮那佛視之為密教的最高佛。並且,為了區分一般的毗盧遮那佛信仰,稱之為大毗盧遮那佛

《大日經》為了尊崇大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形成了五方佛之說。

五方佛,就是中央世界大日如來、東方世界寶幢如來、南方世界開敷華王如來、西方世界無量壽如來、北方世界天鼓雷音如來。

這五種佛,在大乘佛教的經典中都有記載。


推薦閱讀:

TAG:佛教 | 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