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羽毛球發力技巧之核心動作(全文)

羽毛球揮拍發力是有順序的依次發力,且關節的動作是以後方肌肉為主的做功,並具有前後的聯動性,另外越大的肌肉發力時間越長和續航能力越強,越小的肌肉發力時間越短,續航能力越差。(註:手腕動作是小臂肌肉做功,手掌肌肉聯動配合;通常小臂和小腿在疲憊時最容易抽筋,這就是肌肉沒電的表現)

在實際學習揮拍和移動過程中,大家都儘力在模仿四肢動作而忽略了核心力量

上三個肌肉群最大的重要環節:臀部、腹部、肩部,本末倒置的動作往往會損失大塊肌肉的作用,減少續航能力,還會使協調性下降,導致爆發力不足,同時增加受傷的幾率,本文將詳細闡述核心力量的作用與動作要點。

一、強大的臀部

臀部作為人體最大的肌肉,可以帶動腰部並傳遞力量給上肢發力擊球,也可以帶動腿部發力跑動。

1)髖胯關節

髖關節是下肢動作的核心關節,是活動範圍最大的關節之一。

臀部肌肉:臀大肌、臀中肌

2)臀部揮拍動作

鞭打是從卷腹開始的,臀部是卷腹發力的力量源泉,需要將臀部動作發揮到極致,才能更好的將力量傳遞給上肢,表現為轉胯撅臀。

第一次發力(臀大肌主發力、腘繩肌聯動),雙腳蹬地起跳,先右側臀大肌頂胯仰腰(自然展肩),後左側臀大肌頂胯(同時頂起左肩),讓軀幹完成展肩仰腰姿態。(下肢動作表現為雙腿勾起,右腿先勾起)

(註:雙腳跳殺,左右臀幾乎同時發力,單腳發力時右側頂胯為主)

第二次發力(四頭肌主發力、腹直肌聯動),先左側大腿肌收縮轉跨撅臀(左手下壓順勢降左肩),後右側四頭肌後收縮輔助發力,讓軀幹完成卷腹轉肩動作。(下肢動作表現為雙腿蹬踢,左腿先踢出)

(註:單腳發力時,左側轉胯為主,左腿會出現後擺現象)

3)臀部步法動作

啟動時和回中時,右側臀肌收縮發力驅動下肢蹬地,左側臀肌收縮發力驅動軀幹轉體。

交叉步移動時,臀大肌交替收縮發力帶動下肢

並步移動時,臀中肌交替收縮發力帶動下肢

由於大多步法通常以右腳開始(右手持拍,左撇子反之),所以一般來說,右側臀大肌主步法發力,左側臀大肌主殺球發力,平衡發展才能達到最高境界!

4)連接是關鍵

打羽毛球每一拍的連接很重要,意識上的連接需要強化技戰術水平,動作上的連接需要依賴於強大的臀部肌肉,我們來看看整個過程中臀部起了什麼樣的作用。

回中小跳重心歸零,啟動後臀部交替發力移動,步法的終點正好交替至右側,右側臀部發力正是揮拍的開始,交替至左側發力擊球,又交替回右側,正好是回中步法的開始,臀部再次交替發力移動,完成回中小跳,如此周而復始。

二、腰力是橋樑

腰力是人體解剖學中的核心力量,對於運動來說,核心力量並不局限於腰力,當然腰腹依然是很重要的發力部位。

1)腰部肌肉

腰部肌肉主要包括:腹直肌、腹內斜肌、腹外斜肌

腹直肌的層疊結構,會讓腹肌具有很強的延遲性,即便上下肢動作有停頓,腹肌依然可以控制軀幹的穩定性並保障力量的輸出,前段時間很火的最強防抖攝像雞也是這個原理。

2)腰部動作

羽毛球腰部的發力主要包括兩個方向上的動作:轉體和屈體(註:轉體時伴隨側屈體,但對羽毛球的作用稍小,不等於沒有,側屈體是重殺發力時不可以或缺的力量)

肌肉是具有彈性的,為了更好的向前發力,我們必須先更充分的向後拉伸,然後得以釋放肌肉的彈性並爆發出更多的力量。

所以在引拍時(拉伸),我們需要向後屈體(向右屈體)和向右轉體,完成蓄力。

向後屈體主要肌群包括:臀大肌、背闊肌(腿部和肩部聯動),表現為後仰;

向右屈體主要肌群包括:腹外斜肌(背部聯動),表現為降肩;

向後轉體主要肌群包括:背闊肌、腹內斜肌(臀部聯動),表現為展肩。

揮拍時(釋放),我們需要向前屈體(向左屈體)和轉體,完成發力。

向前屈體主要肌群包括:腹直肌(腿部和肩部聯動),表現為收腹;

向左屈體主要肌群包括:腹外斜肌(背部聯動),表現為抬肩;

向前轉體主要肌群包括:背闊肌、腹內斜肌(臀部聯動),表現為轉肩。

在初學時,教練通常會強調架拍時抬起大臂(不要放下),故側屈體在初學發力時應用較少,當發力系統成熟後,大臂會在架拍時略微下降,以配合側屈體的動作,對比林丹早前的動作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一問題。

04年奧運周期時,林丹的架拍較高,進攻以快殺、點殺為主,而到了08年奧運周期,林丹的架拍有明顯降低,重殺的效果也大幅提高,這是協調能力升級的必然結果,至於在12年之後的變化,也許是因為核心力量開始衰退了吧。(註:此部分將在問答里詳細說明)

3)揮拍練習

為了更好的體會發力,我們可以將動作分解為引拍和揮拍兩部分動作,並放大動作讓肌肉形成高效的記憶。

引拍(拉伸)

揮拍(釋放)

可以看出,在整個發力動作上,最大的肌肉是臀肌和背闊肌,起支撐作用更多,腹肌更多的是傳遞和釋放力量,腹(內外)斜肌更多的是維持身體的平衡,所以蹬地後的臀肌支撐和轉體時腹斜肌的平衡是必須的,如果缺失這部分的發力,即便有再強的腹肌也無法發揮最大的作用,腰部在步法上同樣具備相同的作用,是控制重心維持軀幹穩定的關鍵。

三、以肩帶肘、用肩替腰

羽毛球的揮拍時上肢的動作是以肩部帶動手臂發力擊球,也就是頂肘。

1)肩鎖關節

肩部:擁有多個大肌肉群,是上肢發力的核心關節,是一個複合關節,是活動範圍最大的關節之一。

大家都知道頂肘是整個揮拍中最關鍵的動作,而驅動肘部的真正力量就是肩部四大肌肉:背闊肌、斜方肌、胸肌、三角肌。

(註:當然還有一些小肌肉輔助作用,包括岡肌、圓肌、肩胛肌、菱形肌、前鋸肌、肱肌等等)

句話說,如果把手臂比喻成球拍,那麼肩部就是抓緊球拍的關鍵,想要手臂有力,就需要儘可能的發揮肩部的作用,頂肘只是肩部發力過程中的表現形式,增加了互動性的肩部也能更好的避免損傷。

2)肩部動作

肩部是組合關節,故動作是由大臂動作和鎖骨動作組合而成的,在實際揮拍過程中,肩部需要完成三個方向的動作,展肩收肩(縮骨屈伸)、降肩抬肩(鎖骨升降)、外旋內旋。

(註:大臂作為聯動肌肉以擺臂動作為主,理論上也是肩關節動作,但過多應用就會出現甩大臂的錯誤動作)

3)動作組合、合理變速

實戰中我們可以根據需求,選擇合適的上肢動作並加以組合,或欺騙停頓,或加速擊球。當需要變速擊球的時候,通常會改變動作幅度(增加和縮小)或改變動作的時間點(提前或延後),以壓縮(拖延)揮拍的時間或提升局部爆發力。

下圖中四個殺球分別以不同的肩部和手臂動作為主(依次為:旋臂、頂肘旋臂、擺臂、夾胸),會因此產生不同的效果。

第一種殺球(點殺)直接抬肘,旋臂點殺,出球最快,但球速慢,回中慢;

第二種殺球(重殺)屬於標準的鞭打動作,頂肘、旋臂、擺臂依次完成,最為穩定,並能有效保障回中能力;

第三種殺球(快殺)減少了側身的幅度,直接擺臂殺球,頂肘與擺臂同時完成,同時兼顧出手、球速和回中,但不穩定;

第四種殺球(重重殺)增加了轉肩的幅度,夾胸殺球,球速最快,但犧牲一定的回中能力。

(註:轉肩對轉胯有一定的反作用力,雙打偏重犧牲回中能力以保障攻擊力,單打反之)

4)腰力延遲、肩部替換

鞭打發力一般是從卷腹開始的,由於腹肌的延遲性,即便上肢停頓擊球,腹肌的力量也不會馬上消失,此時肩部的發力會與腹部發力疊加產生更大的力量,在擊球瞬間再與手臂和手指的發力疊加,發揮出最大的能量,這是身體協調性的作用。

在實戰中,為了不同的需求有時候可以犧牲一部分腰腹的力量,讓肩部取而代之。

其一:對於協調性較差的初學者來說,無法完全掌控肌肉的力量,由於過多注意手臂發力,就會出現因小失大的情況,即便已經卷腹發力了,到了擺臂時直接把腹肌的作用給扔掉了,導致擊球無力,當你把肩部作用也扔掉了就會出現掄大臂的現象了。

面對這樣的情況,則可以用肩部發力替換腹肌發力,就近獲取能量,以保障擊球的力量,當然肩部替換是用於應對肩部不協調的臨時策略,最終還是要通過鍛煉回歸身體發力。

其二:對於有基礎的愛好者來說,為了更快的加速擊球,同樣可以用肩部發力替換腰部,讓對方措不及防,比如李宗偉的側身劈殺。

其三、肩部替換並非是完全取代,缺少動作的連接,不僅會損失力量,還會造成一定的關節損傷,所謂的替換僅僅的主次上的替換,從腰部帶動肩部改為肩部帶動腰部。

如果說重殺時腰部發力佔比50%,肩部發力佔比30%,手臂發力佔比10%;

那麼側身劈殺腰部發力佔比20%,肩部發力佔比50%,手臂發力佔比20%。

與此相同,在撲球、抽檔之類的小動作發力時,也會相應縮小核心動作,而增加手臂手指的發力,以加快出球速度,但同樣不表示可以放棄核心發力,只是核心動作變小了。

四、核心動作訓練

在了解到核心力量的重要性之後,就可以針對性的進行核心動作練習,以強化局部關節的記憶。

1)臀部動作練習

2)腰部動作練習

3)肩部動作練習

肌肉和關節是上下聯動的,練習時要儘可能加大動作幅度,一方面促進個體肌肉記憶,另一方面建立肌肉的聯動性,比如臀部動作會需要腰腹和腿部的配合,肩部動作也許要腰腹的配合,實際練習時可以配合啞鈴負重,有助於肌肉記憶。

小竅門:大家在改動作的時候也可以藉助此方法,先在場外通過局部動作強化練習,再進行實戰體會,而不是直接在打球時強改動作,導致發力不協調。

綜上所述

臀部是擊球和步法連接的關鍵,臀部和肩部是揮拍發力的關鍵,腰腹是聯繫上下發力的橋樑,是控制重心和力量傳遞的關鍵,三者共同構建人體的核心力量,是力量的源泉,是體能的保障,總而言之,科學訓練,合理運用核心力量可以事半功倍,並祝大家早日走出發力誤區!

全文完!


推薦閱讀:

TAG:羽毛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