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恐得沒希望了?真正想脫恐有必要了解恐艾症相關數據研究

很多艾滋病恐懼症患者弄不清楚一個最關鍵的問題,就是自己到底是恐艾還是恐艾症,弄清楚這個問題,就直接決定了脫恐效率。恐艾首先要按嚴重程度進行定義,分為恐艾應激性反應還是恐艾神經症。恐艾應激性反應就是俗稱的恐艾,因為一些特定的高危行為受到驚嚇以後,而需要得到權威的答案作為安全信號,一旦得到唯一正確權威的科學解釋以後,或者進行了一次實地去疾控,醫院或社會組織進行艾滋病檢測以後,就可以立馬遠離網路,永遠不再回來,那基本就可以確認就是屬於恐艾應激反應,隨著時間的久遠,一些心理的刺激逐步被消除和化解,同時也逐步回歸了自我的生活。而恐艾症就是已經問過醫生,甚至還要求醫生給自己完全的百分百保證,依舊不相信權威醫生的話語,甚至還在到處問更多的醫生,原以為問的越多,會越來越脫恐,結果越問越矛盾,越難以擺脫恐艾。而且如果在窗口期以後去實地檢測艾滋病已經確定為陰性,不相信檢測結果,轉移恐懼點,恐懼物品泛化這些都屬於恐艾神經症。恐艾神經症,俗稱恐艾症,已經不能靠醫生或者志願者的一句「不會」,獲得有效幫助,更不能單純靠「是」與「否」的判定來脫恐。恐艾應激反應可以靠一位權威的艾滋病醫生給予風險評估,得到安全信號,立馬離開網路脫恐將會很快,然而一旦形成恐艾神經症,對什麼東西都是將信將疑,並且長期沉溺於網路,這基本上不需要艾滋病知識和艾滋病風險評估了,更多需要靠恐艾干預和心理強化來進行本質性的脫恐。畢竟,很多患了恐艾症的恐友可以思考一下,問了很多醫生,也在網路上問了很多志願者,也得到了很多知識點的補充,但是真正在內心中,是否平靜了,是否又脫恐了呢,是否在得到一個肯定的答覆後,舒服了幾個小時或者幾天,那種萬一的思維又冒出來,讓自己不得不去分析,去思考,以至於過得很累呢。

心病還需心藥醫,解鈴還須繫鈴人。作為恐艾應激性的恐友,如果在一開始就在實地醫院或者通過網路鏈接到實地醫院或疾控,找到一位自己最認可,最信任的醫生老師,全心全意的跟著這位醫生老師學習,那麼脫恐是一種必然,恐艾應激性刺激不深,那麼就像彈簧一樣,其恢復速率是最高的,因為很少上網免受了很多劇烈衝突觀點的左右,相對意識形態是比較穩定的。然而網路現在太便捷了,以至於什麼東西在網路上都容易變形,甚至成為謠言,特別是每年參加艾滋病學術相關培訓和會議,和專家溝通,專家們大都否認了自己在網路上說過的話語,所以建議如果有恐友看到網路上邵一鳴教授在網上說過什麼,盧洪洲教授在網上說過什麼,最好是親自前往其所在單位或醫院,親身去驗證可能會更好一點,這就是我們強調的安全信號。否則以訛傳訛帶來的就是各種疑惑,矛盾,就像有恐友說,怎麼我在網上看到說專家是這麼說的,怎麼一到醫院和本人求證,結果是另外一套說法呢,那就說明在網路傳播過程中,言語因為一些主觀發文者的意圖變味了。這也是為什麼建議大家脫恐是以實地脫恐為主就是這個道理了。

由於網路的不確定性,甚至網路上經常出現我們都覺得匪夷所思的觀點,特別是走極端的觀點,要麼有說在兩周內就確定百分百檢測出來的,要麼還有說三個月後還有轉陽的,左傾和右傾直接加重了恐友對客觀事物的統一辯證認識,破壞了恐友的認知體系。當一旦認知體系被破壞,人格相對又不穩定,又因為長期妄圖依賴於網路脫恐,被網路諸多暗示,就很容易變成了恐艾症患者。解鈴還需系鈴人說的就是,作為脫恐,這是需要恐友自己和幫助自己的老師相互配合,相互信任了解,知根知底,共同努力,雙方制定共同的目標,為了這個目標來制定具體的方案,當然這個是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正如心理問題一旦形成,有的時候真不是靠兩句話,或者說是兩顆抗神經精神類的藥物就能改變。心理的干預消耗的能量和付出,遠遠大於生理問題的判斷。這也是為什麼像國家頂級專家教授一樣,包括像李輝老師一樣寧可花更多精力幫助艾滋病感染者,也並不是特別願意觸碰恐艾症患者呢,那真的是因為艾滋病感染者接受醫生建議和干預產生的效果,在短時間內是遠遠大於恐艾症患者的。畢竟很多時候給恐艾症患者解釋了知識原理,其實對恐艾症患者意義不大,也許這名患者還會像復讀機一樣的反覆去問,因為他需要的不是知識,而是一種心理層面對客觀事物認知的改變。這些,需要花時間精力和建立穩定的關係,也真不是說靠醫生一兩句話就能解決的。這也是我們常常告訴恐艾症患者要想徹底的脫恐,可能需要給自己評估一個相對較長的周期,亦是這個道理了。

很多恐艾症患者可能很想知道正在進行系統恐艾干預恐友的認識和他們的現狀,成都市恐艾干預中心曾經對200名既在網路上諮詢過,又選擇電話一對一諮詢過,也選擇前來成都面詢過的恐艾症患者進行了一個簡單的問詢式調查,80%的受訪者認為面詢的效果是大於其他兩種方式的,有20%的受訪者認為面詢一對一的效果和電話一對一的效果差距不大,沒有一位恐友認為在網路上諮詢的效果是好於其他兩種方式的,其中90%的受訪者後悔曾經在網路上有過大量搜索和問詢,以至於影響到了自己目前的脫恐恢復速率。對於網路無法脫恐的調查原因,有85%的受訪者認為網路不能形成有效的交際圈,無法建立絕對的信任度和關係,有60%的受訪者認為如果不了解對方真實的姓名、工作背景和單位,自己的心裡不踏實。一名恐艾症患者在調查補充中說到,因為沒有辦法面對面,甚至聽不到醫生的語音,他開始懷疑一些求醫網站的醫生,是否是本人親自回復的問題。還有75%的受訪者擔心在網路上醫生的態度不夠真誠,不是真心實地的來幫助他,總是擔心以敷衍的態度來回復他。有50%的受訪者表示,對醫生無法記住他是誰,不了解他感到十分沮喪。100% 的受訪者希望得到醫生或志願者更多的關心,表示如果連續幾天都向同一位醫生問了相關的問題,醫生卻無法記住他,感到十分的失望。所以我們認為醫患關係的良性建立,彼此認可信任了解,有助於進一步幫助恐艾症患者脫恐成功。通過科學體系帶動恐艾症患者自主產生恐艾意識態度的轉變,將是整個初期脫恐的恐艾干預首要目標。以上這些數據和尚未公布的數據將在成都市恐艾干預中心最新的論文中得到體現。下一篇文章中我們將陸續公布更多的調研數據,供恐艾症患者了解自己,供其他研究者和志願者做一個相對的參考。

推薦閱讀:

TAG:艾滋病 | 心理學 | HI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