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有沒有決定是否生育的權利?

1、

我有位朋友,是個搖滾樂隊的貝斯手,當他每次在舞台上把貝斯沖向觀眾使勁兒撥弦的時候,底下的姑娘中間總有一批人,一邊喊著他的名字,一邊喊著要給他生猴子的口號,憑藉著這股騷勁兒,他從來不缺隨時可約的女粉絲。

然而實際上,他是個不折不扣的獨身主義者。而那些在台下喊著要為他生猴子的姑娘,也會在「真槍實彈」到來之前,要求他戴套,很遺憾,至今未遇見頭腦發熱不計後果的誠實者。

單親家庭長大的他,很善於照顧媽媽的情緒,她想讓他生個孩子,於是這成為他30年人生中,所面臨的最重大的挑戰。

「我得先賺夠錢,再找個靠譜的人給我生孩子。這個人是誰不重要,有沒有感情基礎也不重要,只要能給我生孩子就行。」

當我問到,為什麼不找個喜歡的,好好談談戀愛,最後結婚生小孩過日子?他回答,「麻煩。單身就挺好。」

既可以「延續香火」,又可以避免因情感糾葛滋生出的諸多問題。這個願望對於只想要孩子的當代男性來說似乎看上去挺好。然而,在這件事情上,男人有決定女性是否生育的權利嗎?

2、

男性沒有子宮導致男性在生育問題上的先天劣勢,也就是說男性生育必須依賴至少女性的一次分娩。顯而易見,並不是男人想生就能生。

重慶33歲的楊某結婚4年,妻子一直不想生育。急於要孩子的楊某便「偷梁換柱」——用維生素片代替避孕藥給妻子服食。三個月後,其妻懷孕。但她很快決定要去墮胎。楊某堅決反對。情急之下,他無意中道出了懷孕的原由。知道真相的妻子認為楊某的行為不容原諒,第二天便徑直去醫院墮了胎,並要同楊某離婚。理由很簡單:楊某侵犯了她的生育權,是變相強迫她生育子女。

對於女性來說,生孩子是個大工程,從九月懷胎,到分娩,再到產後恢復,每一個環節都存在著不僅僅對身體健康的巨大風險,以及對工作、社會關係的影響。然而這些問題,男性無法代替其承擔。

換種說法,女性想要生孩子,男性只需要配合完成流暢的性行為,可以說,一旦男性願意交付精子,就相當於他默認許可。女性行使自己的生育權,是在結束性行為之後到孩子出生之前這段時間,她可以自主決定是否緊急避孕、墮胎、引產、還是完成生育。因為這段時間,只需要用到女性自己的身體。

而對於男性來說,無法對她人進行身體操控,也無法對她人如何使用自己的身體的行為進行操控,這是一種越權行為。

3、

要是男人反悔了,不想要,可以嗎?

現實生活中層出不斷的問題,遠比想像中更複雜,再具體實施性行為的時候,碰到具體問題還得採取具體分析的策略。

在女性不斷爭取自身權益的同時,許多男人也在呼籲性別平等。他們就宣稱,自己也有權對計劃外的孩子說「不」。

勞倫·威爾斯(Lauren Wells)發現自己懷孕時,她和男友馬特·杜拜(Matt Dubay)已經分手了。兩個人只交往了幾個月,杜拜從來沒想過自己要當父親,即使他承認自己當時的確是做了「男人想要做的事。」至於如何處理這個孩子,威爾斯堅持想把孩子生下來,而杜拜堅持不同意,甚至拒絕密歇根州法庭要求他支付撫養費的裁決,因為畢竟他們已經分手了。

這場發生於2005年的糾紛,成了迄今有關「男性生育權」最引人注目的案件之一。

25歲的杜拜在法庭上提出了一種全新的觀點:當女人意外懷上孩子時,男人應當享有和女人一樣的生育權。換句話說,如果女性能夠選擇墮胎來擺脫一系列法律、經濟責任,那麼男人也應享有同等權利。

事實上,他爭取的並不是要求女人墮胎的權利,而是拒絕履行為人父的法律義務的權利。

本案風靡一時,被稱為男版「羅訴韋德案」(導致美國承認墮胎合法化的經典案件,其影響被美國人視為「第二次內戰」),全美範圍內的男性權益組織和女性權益組織紛紛發表觀點。最終,法官裁定杜拜敗訴,理由是「如果騎士精神還沒有滅亡,那麼原告嚴重損害了這種精神」。

4、

在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中,生育權是由#夫婦#自主決定生育子女數量和生育間隔時間的權利。而這裡的#夫婦#自主決定,並沒有標明性別。

2016年2月,美國《婦女健康》雜誌道出了一部分男人的心聲:「隨著人流變得普遍,男人們發現自己必須大聲說話,以獲取生育自由。生育權不是女人獨享的,節育和安全墮胎是能給每個人帶來好處的事情,即便你不是女人,也有權免遭意外束縛。」

有一些國家甚至開始討論立法賦予「男性生育權」的可能性。2016年3月,瑞典自由黨青年聯盟(LUF)主席馬庫斯·尼爾森告訴瑞典《晚報》:「男人應該有和女性一樣的權利,選擇是否做父親的權利。」

他已經草擬了部分章程,建議在胎兒成長到18周前,只要女性能做墮胎手術,男性就有權拒絕當父親。按照這個提議,拒絕做父親的後果將是不可逆的——這些准父親須放棄為人父的一切權利,包括孩子出生後的探視權。

然而,法律這樣規定能保證當事人永遠不反悔嗎?孩子出生之後要如何解釋此事確保不會對他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一旦這樣的法律成立,會不會出現越來越多的男性拒絕撫養孩子?現實似乎要複雜的多。

5、

時至今日,這個問題依然在被討論。


推薦閱讀:

TAG:生育 | 女性 | 兩性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