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回到未來】比爾·蓋茨投資的人造肉,吃起來什麼味道? | 箭廠視頻

人造肉漢堡、昆蟲薯片、蟋蟀粉意麵、液體便當……作為一個吃貨,假如未來的飯桌上都是視頻里這些食物,你能接受嗎?

視頻封面

11:01人造肉,什麼味道?


文/陳開竅

「未來我們吃到嘴裡的食物,究竟會發生什麼改變?」站在香港街頭雙喜燒臘的招牌下,箭廠製片人點點喝著大杯珍珠奶茶,思考一個對吃貨來說至關重要的問題。

飯點臨近,換做平時,她可能會去茶餐廳點一份清湯牛腩飯。但這次,她準備去開在中環的一家餐廳尋找未來。

Green Common是一家綠色素食概念餐廳。在這個亞洲消耗肉類最多的城市,餐廳希望用人造肉來替代傳統肉類,成排的展示櫃擺滿了雞塊、蟹餅和咕嚕肉——當然,全部由植物提取加工而成。

店裡還出售一款叫「未來漢堡」的科技食物,由美國最大的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推出,曾在2016年轟動矽谷,投資者中不乏比爾·蓋茨、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等名人身影。在美國,「未來漢堡」目前已遍布上千家餐廳和零售商場。

「跟真的牛肉吃起來沒有區別!」一口咬下後,製片人點點確信了這點。與真牛肉口感無異卻更健康、環保,在越來越注重健康飲食的今天,難怪「未來漢堡」在歐美會成為明星產品。

而為迎合亞洲人口味,Green Common還推出了由蘑菇、黃豆、豌豆和大米製成的人造豬肉。

老闆大偉指著煎鍋里的豬肉餅解釋:「這是招牌菜,叫『藕遇善良豬』,它的含鐵量比真豬肉還高。」給肉餅翻了個面,他繼續說,「為什麼說善良,因為對動物、對地球、對你自己都是好的。」「我們的食物鏈必須要改變,否則將來根本養不了這麼多人。」

大偉的擔憂非常具體,也很現實。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顯示,到2050年,世界人口預計可達90億,而全球50%的溫室氣體來自畜牧業,龐大的人口總數加上氣溫持續上升,將導致食品安全問題進一步惡化。

除了把植物改造成人造肉,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世界銀行等機構的報告提醒我們,食用昆蟲也是應對上述困境的一條重要途徑。

據統計,同樣生產1千克蛋白質,牲畜所需的飼料是昆蟲的12倍,水是昆蟲的20000倍,而在溫室氣體的排放上,昆蟲只有牲畜的百分之一。

全球消費最多的昆蟲種類(來源:FAO)

位於上海的食品領域加速器Bits x Bites,專註於孵化跟投資食品科技領域,其中一個重要的項目就是「昆蟲食品」。

「昆蟲是一種非常安全的動物蛋白來源,營養和我們吃的雞羊豬牛是一樣的。」相較於生產成本更高,傳染病風險也更高的肉類,創始人Matilda認為,昆蟲顯然是一種更理想的食物來源。

「我們為什麼不去嘗試這種更安全,然後營養價值一樣高,又不會對環境造成任何污染的蛋白質來源呢?」Matilda反問。

這個問題其實不難回答。全球各地幾乎都有食用昆蟲的習慣,但對很多人來說,拒絕吃蟲子更多是出於心理障礙。

當人們看不到昆蟲的具體形態時,很大程度上就不會再排斥它。在歐美一些國家,昆蟲類食品早已被擺上超市貨架。電影《雪國列車》里,人們賴以生存的能量塊也由昆蟲加工製成。

把蠶蛹薯片、蟋蟀粉意麵視為美味的Massimo表示,「50年前人們不敢吃龍蝦,在我看來現在時代不一樣了。」他相信再過3、4年,人們就能接受吃蟲子了,大眾的飲食習慣在當代社會很容易被改變。

各種口味的蠶蛹薯片

在保證口感、營養的前提下,提高大眾對人造肉和昆蟲食物的接受度似乎並不難。液體便當「若飯」,這種更接近科幻片設定的食物,對大眾來說才是真正的挑戰。

製片人點點只喝了一小口若飯,就笑著擰上了瓶蓋。作為一個吃貨,她覺得若飯的味道「有點像泡麵剛加水還沒有泡開。」不過,若飯創始人邵煒看上去並不在乎這個。

「吃一餐飯的滿足不一定源自味蕾,也可以是修道士般的自律。」邵煒認為,人類理想中的飲食習慣應該是高效且量化的。在他的想像中,未來食物3.0時代,吃飯將不再提供社交、味蕾享受等附加功能,食物原本的形態也會消失,最終只是以營養的形式呈現給人類。

邵煒的想像很大膽,但並非沒有可能。人造肉、昆蟲薯片、液體便當.....這些我們即刻就可以品嘗的未來,代表著某種趨勢,也是我們窺探未來不同可能性的重要截面。

在追求美味、營養、環保、高效的餐桌上,人類還有更多的慾望和情感需要被滿足,如何拿捏兩者之間的火候,或許是未來一步步到來前,我們每個人開飯前都要面對的選擇。

製作團隊簡介

weixin.qq.com/r/0TuVjVT (二維碼自動識別)

箭廠視頻——青年視角發掘中國故事

更多精彩視頻請關注箭廠視頻公眾號:arrowfactor

推薦閱讀:

TAG:食物 | 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