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早年教育有多重要?葯家鑫殺人就與童年教育有關

相信大多數媽媽應該都對李玫瑾

這個名字不陌生,各個視頻平台隨便搜一搜育兒相關的知識,她就會冒出來,講一段看似和育兒沒有絲毫相關的刑事案件。

但,刑事案件和育兒真的沒有絲毫關係嗎?

答案是否定的。就如李玫瑾老師所說,人的心理問題,都是滯後反應的。今天的行為,卻不是因今天的問題。那些莫名奇妙難以理解的行為,根源往往都在過去。

1

葯家鑫

之所以會在瞬間完成連扎8刀的動作,和他長期以來的鋼琴訓練有關。」

因為說了這樣一句話,李玫瑾被網友噴的體無完膚。

葯家鑫,一個音樂學院的學生,因為車禍撞人後,連刺當時還可以抄記車牌號的被害人8刀,導致被害人當場身亡。

這件事一度引發熱議,關於葯家鑫當時為何會對此前與他毫無關聯的被害人痛下殺手,更是有許多猜測。而李玫瑾老師的答案是引發爭論最多的。

8年前,人們對於心理學的認識還不夠,所以當李玫瑾老師說出這樣一個判斷時,人們曲解了含義——是因為學鋼琴,他才變成了殺人犯。

可李玫瑾老師想表達的意思卻並非如此。在時隔幾年後的一場節目上,李玫瑾老師又進行了一次澄清。她說,其實後面披露的葯家鑫的講述,可以證實這件事情。

葯家鑫出生在一個嚴厲的家庭中,從小生活除了學習,就是練琴。為了練琴,父母會拿皮鞭抽他,會把他關在地下室,除了吃飯能上樓外,其餘時間就暗無天日地在裡面練。他的童年,非常痛苦,一度天天想著自殺。

所以,當他在撞人後,發現張妙還在抄著他的車牌,童年的恐懼再一次襲來,而他的選擇也和童年一樣,如同一下又一下的敲擊琴鍵,葯家鑫在那一刻選擇了一下又一下,機械的揮下匕首。

而葯家鑫之父,在葯家鑫執行死刑的當天,接連更新了幾條微博。

展現的是見不到兒子最後一面的悲痛,而另一面,葯父是否對於自己教育有過反思,我們卻不得而知。

2

豆瓣上的「父母皆禍害」小組,可以說是一些被原生家庭傷害孩子的聚集地,這個討論小組一度擁有10萬多成員,可見父母對子女傷害的普遍。

從這個小組的截圖中,你很容易就感覺到一些心智還不完全成熟的孩子們的戾氣。

如果你現在已經為人父母,不妨回想一下你現在性格中是否有哪些部分與你的童年經歷相關。

因為多次父母的拒絕,所以以後再也不敢向父母提要求?

因為一次自己認為嚴重的事件,被父母的蔑視,自此之後就對父母生出了不信任感?

因為父母過於嚴厲,所以和父母拉開距離,直到長大後也無法與父母順暢溝通?

每個成年人都或多或少的帶著原生家庭的痕迹,我們無法要求這個痕迹一定是好的,但至少當自己也為人父母時,不要把這些壞的痕迹,再帶給孩子。

3

如何對孩子做有效的性格培養?下面的答案整理自李玫瑾老師的訪談。

一、家長的心理建設

首先家長要明確,心理撫養的理念:孩子不是吃飽喝足就足夠了,家長需要在某些方面給孩子建立一些好的規範,小到家裡的規矩,大到社會的法律。

許多我們說的違法犯罪,實際上都有這個問題。很多少年犯罪者,家裡面經濟上並不貧困。父母也都很愛他,還有爺爺奶奶寵愛。

但往往這時候,問題就出在早年的被放縱和寵溺上。一些孩子也會覺得上學上不進去,坐不住,學不了。其實這些問題,歸根結底都是性格培養的問題。

而且,這個問題麻煩在哪呢?因為心理發展是順向的,相當於我們的台階。很多家長不明白孩子在青春期出現的問題,實際上是孩子6歲之前或12歲前這個期間就形成了,只是積累到第三個階段才暴露出來。

心理問題還會有滯後反映,也就是說孩子6歲之前的問題可能會到12歲才出現,它有潛伏期。

為什麼這個年齡段是12歲前後呢,因為12歲之前他還比較弱小,他對父母不會有太強烈的反抗,他反抗不了。

但是12歲之後他可以離家出走。曾經有新聞報道,父母管孩子,頭天晚上管,孩子第二天死了,把毒藥喝了。

還有父親不讓孩子玩手機,把手機從樓上扔了下去,結果孩子就自己也從樓下跳下去了。但是一個6歲的孩子一般不會這樣做。

我們重視家庭教育,要注意的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教育最好的時間是在6歲之前。

二、教育好孩子需要具備的四個條件

1.孩子一定要自己帶

在他完全不能獨立的情況下你去給他帶來快樂,給他帶來舒服,當他依賴你的時候你才有教育他的資本

在孩子生病的時候,陪伴在身邊,在他晚上睡覺之前你給他講講故事,生活當中用更多的時間陪他玩。首先,父母要跟孩子建立一種情感的聯結。

2.性格方面的培養

這時要做到恩威並施,3歲之前你照顧到位有恩於他,3歲之後就是立威。這個威不是打他或者罵他,而是你板臉了他就知道這個事不能做了。

這個立威的過程,在3歲之前越早做越好,因為3歲開始立規矩,孩子不服,最多會哭會鬧。但如果這件事一直拖到13歲才做,他就會離家出走,自殺,更糟糕的還會殺人。

3.思維模式

觀念,觀的同時會形成念。觀就是眼耳鼻舌知覺到的,念就是一個結合的想法。現在有很多高智商的人犯罪,他們不是沒有知識,可為什麼還犯罪呢?這些人缺的是觀念。

觀念和知識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知識是體系,觀念是隨事而就的。假如說今天社會發生什麼新聞,我們在飯桌上議論,大家在說話孩子在聽。

他可能就會形成觀念:什麼事情我不能做,比如說別人家的孩子把人打傷送到醫院搶救,爸爸會說打架不能這樣打,打架不能打這些地方,孩子由此就有了正確的思維模式。

如果家長不跟孩子一起生活,不給他立一些規矩,他可能就沒有觀念。因為無論這孩子聰明還是不聰明,父母早期的培養不到位的話,等他已經顯現問題再去做一些事情,就已經來不及了。

4.培養孩子抵制誘惑,克服自己的衝動

這個衝動是什麼呢,做這個事我馬上就要做,等不及。類似這樣的問題如果在6歲之前,有一些方法讓他知道,你要得到一個東西可能需要等待的,這個等待的過程當中你還要表現好。

因為在社會生活當中,我們很多事情不能馬上實現,一個人沒有耐性做不了大事,等待是非常重要的品質。

還有就是抵制誘惑。誘惑在社會中非常多,包括剛才說的玩手機,玩遊戲。有的孩子玩玩就可以停下,有的孩子停不下來。要說玩起來誰都願意玩,但是為什麼有人能停有人不能停?能停下來的一定是受過自我訓練的,這種訓練有時候越早越好,早的話就會成為習慣。

我現在有第三代,孩子到我家來也要玩手機。我給他規定時間,不能超過,我怕傷害他的眼睛,他當時也不能接受。我就用了一些方法讓他知道只能這麼長時間,超過這個時間就不行。現在他就很懂事。我說到點了啊,他就會放下。

這個過程實際是在前面有了訓練了,他會知道停下來。一個人在一生當中,面臨很多的誘惑,如果你知道這個事不對你可以停下來,這是你一生安全的保障。這就是性格,性格完全是後天養成的。

就好像職務犯罪,不少出問題的幹部很聰明,工作表現很優秀,人際關係很不錯。為什麼會出現腐敗行為?是在誘惑面前沒有停下來,如果他能停下來,就沒有這個危險。

/END/


推薦閱讀:

TAG:孩子 | 童年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