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被視為引發及惡化疾病的關鍵。在正常情況下,人體對於外界溫度、濕度變化有自然調節能力,但有些人因體質、疾病或生活習慣不良,造成體內水分調控系統失衡,水分排不出人體濕氣重,由此影響健康。
中醫上認為,濕氣的形成與先天性因素有關,加上後天不注意養生,長期居住在比較潮濕的環境中,又因飲食習慣不良,愛吃甜食、油膩之品,導致濕氣內蘊化熱積蓄在體內,造成濕熱內蘊為主要特徵的體質狀態,建議平時要有意識地祛濕排毒。
濕氣自我判斷
1.觀察體重
體內濕氣較重的人群,自身的體重會在較短的時間內不斷增加,甚至會出現虛胖!體內濕氣在非常嚴重的情況下還會導致自身下肢出現水腫的現象。所以,可以觀察自身的體重及下肢水腫情況來判斷自身的體內是否存在濕氣!
2.觀察舌苔
「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舌頭是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我們身體狀況的。如果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膩,並伴隨有舌體胖大、舌頭邊緣有明顯齒痕等,則說明體內有濕氣。
3.觀察大小便
濕氣重的人,會有小便混濁、大便溏泄等癥狀。如果大便成形,濕氣重會使大便黏膩,很難沖乾淨廁所。體內有濕的情況下,大便的顏色發青,溏軟不成形,總有排不凈的感覺。
4.觀察皮膚
濕氣重的人,皮膚會感到痒痒的,像有蚤子在身體爬動一般難受,用手去抓癢,有紅色凸起,像被蚊子叮一樣。
5.觀察關節
當濕邪傷及到關節時,很明顯的就是侵蝕關節,使關節部分氣血運行失調,運行不暢,出現四肢關節酸痛沉重,關節屈伸不利等表現,或是像穿了一件濕衣服一樣,渾身不清爽,人也懶得動彈。
濕氣都有哪些危害?
除了上述危害外,體內濕氣重的人會有全身乏力,排便粘膩感等多種不適癥狀,時間久了容易患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
減濕去濕從生活方式著手
第1招:越懶越要運動
體內濕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第2招:飲食清淡適量
腸胃系統關係到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宜經常食用。
第3招:避開濕氣的環境
人體內產生濕氣,除了自身代謝的問題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環境有關。經常在潮濕、陰冷的環境中,就容易導致濕氣入侵體內。
所以日常生活中應當留心: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濕氣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酸痛;潮濕下雨天減少外出;不要穿潮濕未乾的衣服,不要蓋潮濕的被子,洗完澡後要充分擦乾身體,吹乾頭髮;房間內的濕氣如果很重,建議多開窗透氣,如果外界濕氣也很重,還可以藉助電器進行除濕。
養脾胃是祛濕治本之道
《黃帝內經》中記載了一款食療袪濕的方子,以紅豆、薏米為主,幾千年來百試百靈,留傳至今,不知道造福了多少受濕氣所害的人們。
此配方的精妙之處在於:配紅豆的薏米要通過細火炒制,薏米性寒必須使用炒過的薏米來減輕寒性,否則會傷脾。更必須鋪以紅棗、枸杞、蕎麥、葛根,滋補脾胃、相輔相成,再加上冰糖可入肺、脾經,有補中益氣,和胃潤肺止咳的功效。這樣食用,才能發揮真正的效果。
由於濕氣的根本原因在於脾胃的運化功能不足。因此,祛除了多餘的濕氣之後,還得養脾胃。在祛除濕氣之後,可以用「四君子湯」:党參、茯苓、白朮、甘草煲湯,有健脾養胃的功能。還可以通過一些食療的方式,達到健脾祛濕的功效。如用淮山、茯苓、薏米煲湯。這是夏季常用的健脾祛濕湯方。
濕氣常常潛伏在我們的體內。如果在陰濕天氣時身體出現腸胃不佳、精神不振、四肢沉重、皮膚起疹子、雀斑加重,說明你身體內的濕氣太重了,需要及時祛除。
薏米紅豆粥去濕人人皆宜
祛除體內濕氣,薏米紅豆粥是佳品,既能當茶喝,又能當飯吃。薏米,它可以治濕痹,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紅豆,在中藥里稱 「赤小豆」,有明顯的利水、消腫、健脾胃之功效,紅色入心,它還有補心功用。在熬薏米紅豆粥時,不要加大米進去。因為大米長在水裡,含有濕氣,濕性黏稠,所以大米一熬就稠了。紅豆和薏米都是去濕的,本身不含濕,湯很清。中醫恰恰是利用了清的性質,來把人體的濕除掉。
此外,熱辣辣的薑汁發汗,最適合在淋雨之後驅散身體濕氣,預防感冒;苦溫的中藥甘姜,也如同慢火,緩緩將體內水氣逼散出來。
▍素材來源:網路,版權歸屬原作者
推薦閱讀:
TAG: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