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懂點心理學—從撒謊開始

人一生要撒8.8萬個謊,我也不知道這個怎麼統計出來的。但可見,撒謊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必備技能。

從小我們被教育要做一個誠實的孩子,學習了列寧打碎花瓶的故事,學習了狼來了童年陰影的恐怖狼吃羊的寓言。撒謊被教化為一個違反社會準則的行為而深入人心,於是一旦撒謊便讓人有了一種心理負責,自我道德譴責感。這是教育的目的。

還記得自己第一次撒謊的情景嗎?大多數人是緊張的,事後甚至感到愧疚,悔恨。而且第一次撒謊往往很蹩腳。

但現實中,我們還是要撒這麼多謊。比如一個很久沒有聯繫的同學邀請你參加他的婚禮,你雖然不想去,但是你不會直接說,我們很熟嗎?為了照顧雙方的面子,你起碼要說個理由:那天我表哥也要結婚,我要去給他當伴郎,恐怕去不了。(為什麼要選這個理由?因為如果對方那天結婚,那說明那天是好日子,就同樣會有人在這天結婚。收到結婚消息一般都是臨時性的,這個理由像狗皮膏藥一樣,隨時可用,親測有效。)

這是一個謊言。而且有的人可能會想這個謊言會傷害到曾經的友情呢?如果被揭穿怎麼辦?(每一個謊言都有被揭穿的可能性)

因此謊言需要自我合理化,當部分謊言說出來讓人覺得不舒服時,就需要自我合理化。我們其實並沒有那麼熟,不去參加也沒事。反正我也不會邀請他。不去參加婚禮也沒什麼事吧。總之,需要一個理由解釋撒了這個謊,雖然不誠信,但它是對的。

我把謊言分為突發性和預謀性。

突發性的謊言就是毫無預備的情況下,像上面說的收到結婚邀請的場景,還有找你借錢的場景。一旦是在電話邀約的情況下,需要馬上做出反應。

臨場反應的謊言很難,往往漏洞百出。因為人的第一反應更傾向於說出一個事實,而不是謊言。所以謊言一般需要的是第二反應。這個停頓的反應時間,也變成了一個識別謊言的技巧。

預謀性的謊言,顧名思義是經過時間思考,讓謊言更合理合情。比如你告訴老闆要離職,雖然你離職的真正原因是這個公司老闆很傻逼,操蛋,但是一般人都不會直接告訴老闆,你很傻逼。而是會告訴老闆,因為個人發展原因,與公司發展不符。或者我大舅子公司要我去幫忙這樣的理由。

那當謊言遇到質疑的時候怎麼辦?

對預謀性謊言來說,最重要的莫過於記住自己曾經說了什麼,前後一致是一個謊言的基本條件。當你對同一個問題回答不一致的時候,那至少有一個是在說謊。(如果一個人回答一個問題有兩個答案,第一個答案往往更接近真相。第一個答案是下意識的,第二個答案必然是經過思考反應對第一個答案的更改或者修飾)

突發性謊言要求更高,需要認知、情緒和社交能力的配合。尤其是面對面的場景,撒好謊需要日常積累,更需要臨場反應。而從某個角度上來,肢體語言是完成騙不了人的。比如假笑和真笑,真笑時嘴角上翹、眼睛眯起,假笑時,只有嘴角上揚。

噹噹謊言即將被揭穿的時候,很多人都會選擇用微笑來矇混過關。人在撒謊的時候,總顯得笑容特別多。這是因為,撒謊者的內心非常不安,希望藉助微笑來緩和自身的緊張情緒。

總之,撒謊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從心裡不覺得自己在說謊。謊言說的連自己都相信了。

推薦閱讀:

TAG:心理學 | 社會心理學 | 日常心理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