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們是儒家思想?


原因只有一個:我們不迷信。不講上帝、不講鬼神、不講輪迴、不講天堂地獄、不講玄之又玄,就只能像儒家這樣講——「至善」在我心。


我們這個詞有多解,可以說是中國人,也可以就是當代儒生。我這裡姑且取我個人為例

儒家這個詞也可以多解,先秦孔孟、兩漢經學、兩晉玄學、宋明理學。我這裡姑且取先秦儒家為例

1.子不語,怪力亂神

我不相信上帝,我不相信世界上有救世主,但是以我的見識和學問我也無法證偽。那麼我就要陷入了無盡的循環或者和西方那群神棍一樣嗎?

不,因為我們是儒生

所以,敬鬼神而遠之

2、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是入世的,應該為著當世奮鬥,這在當今中國人心裡幾乎是天經地義的事。沒有人會成天求經拜佛(或者很少人)而不去為現世而去奮鬥一次

當然,雖然說沒有,但是事無絕對,總會有的

對中國而言天經地義的事情,對世界而言可不是。這世界上不乏有宗教教導人「向往來生」和「天堂」。

當季路來找孔子去問,如何去侍奉鬼神的時候,孔子回了一句:「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3、「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在法家、亞伯拉罕一神教強調王權、神權絕對權威時,孟子則是很清晰指出了儒者的態度——良禽擇木而棲,愚忠不可取

可能有人說,這是孟子一脈的「思孟學派」態度,那麼孔子呢?孔子不是維護等級制、想讓窮人恆窮嗎?

「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子曰:「有教無類。」

不對啊,孔子不是要恢復周禮嗎?克己復禮?周禮不就是維護等級制的東西嗎,讓大家都束縛在固定的階級?

關於周禮這個,我真的不好和你解釋,畢竟這個是一個刻板印象。不過我可以用《左傳》的一段文字和你聊聊

《左傳昭公》

五年

公如晉,自郊勞至於贈賄,無失禮。晉侯謂女叔齊曰:「魯侯不亦善於禮乎?」對曰:「魯侯焉知禮!」公曰:「何為?自郊勞至於贈賄,禮無違者,何故不知?」

對曰:「是儀也,不可謂禮。禮,所以守其、;

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今政令在家,不能取也;有子家羈,弗能用也;奸大國之盟,陵虐小國;利人之難,不知其私。公室四分,民食於他。思莫在公,不圖其終。為國君,難將及身,不恤其所。禮之本末將於此乎在,而屑屑焉習儀以亟。言善於禮,不亦遠乎?」君子謂叔侯於是乎知禮。

簡單翻譯:

魯侯到晉國,行為舉止表現得很規範。晉公說:魯侯這算知禮了吧?

底下的大臣回應道:不,這隻能算知儀,而非知禮。真正的知禮是使國內安定、民眾富足,而如今魯國內亂、公室衰微,魯侯沒能力改變。所以魯侯只能說知儀而非知禮

4、「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作為一個合格的思想,儒家有明確的最終目標——那就是社會大同。

而他也有自己的綱領和方法論——現在是「大道既隱」,人們都只愛自己的親人,都只想別人出力自己不出力——即人都只想利己,不再想大同社會那樣純樸

那麼,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大同已經很難求得,只能退而求其次:用禮法約束人們,讓人們有道德而不敢胡來;用城池保護每個人的私有財產,讓彼此不受到侵犯。讓人們在人心不古的情況下依舊能享受到較為穩定的生活——這就是小康

所以如「禹、商湯、周文、周武、周公旦、周成王」等人,他們都是讓大家在這種人心不古的情況下過得很好的人——這個就是小康

那麼,我們作為儒生,就應該「法三代先王」——當然這個是一種理想,學習而不是照抄三代那種極為匱乏的生產力,那是開歷史倒車。在當今之世,積極入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努力將這個世界「先建成小康」。只有先為小康,才能考慮到如何走向大同

其實你們想想,這個和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何其相似?

只不過孔子有他的局限性,他不能虛構一個虛幻不切實際的社會作為目標,只能將上古原始共產主義社會道德美化,作為目標

而馬克思則指出了共產主義社會是生產力極為發達的時候的產物

一個在不可論知的過去,一個在極為遙遠的未來

那麼,到底是孔子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抄了孔子?

哈哈,一點玩笑話。不過,這其實也就是社會主義,在中國的本土化結果


其實準確的來說……我們現代社會已經不是儒家思想了,而是西方思想佔了很大一部分。儒家思想微乎其微。


首先,要明白什麼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

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從事喪葬行業的司儀,後來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影響深遠。

它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

儒家思想十分豐富。

就個體講,有仁、義、禮、智、聖(信)、恕、忠、孝、悌等思想。

比照元素論,古人開出過三德、五行、六德等德目。孔孟講的是「聖」端;董仲舒改為「信」端。

「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

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區分開來。

其次,要明白儒家思想的功用

在漢代的儒家思想普及過程中,很多社會問題得到解決。

儒家思想傾向於施用仁政管理國家,政治家們以此為根據,限制土地過分集中,建立完善的道德體系。提出了包括「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三綱五常」,等政策。

儒家思想核心是「博愛、厚生,公平、正義,誠實、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諧、法治等德道思想『』。

它對於我們從傳統文化中尋找理論支援以夯實、築高輿論陣地,對於社會樹立核心價值觀以尋求長治久安良策,對於我們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國際化,對於我們建設保和太和、萬國咸寧的和諧世界都有重大意義。

最後,要知道和其他學說的區別與聯繫

儒家提倡德政、禮治和人治,強調道德感化;

法家提倡「一斷於法」,實行法治,強調暴力統治;

道家提倡順乎自然,「無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補性。

經過秦、西漢初年的治國實踐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

在動蕩年代,軍閥割據,難以用儒家路線實行全國大一統,而法家路線卻能收到這樣的效果;

在動蕩結束之初,人口凋弊,生產破壞,應該實行道家無為政治,與民休息,以恢復和發展生產;

當國家穩定,走上正常運行軌道之後,不能再實行嚴刑峻法的暴力統治,而以儒家路線為宜。

三者之間表現出了互相融合趨勢。

到了漢武帝時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線為基礎,以法家路線為輔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統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從此以後,以儒家倫理道德為中心,以法家的嚴刑峻法為輔助,以道家權術政治為手段的治國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國古代的國情,成為歷代統治階級奉行不變的治國圭臬。


~題目問的有毛病。

為何?這可以從很多角度解釋。

為何我們?我們的定義有待確認

為何我們是儒家思想?病句。(2分)√


推薦閱讀:

TAG:中國哲學 | 儒家 | 儒家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