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談「理財」那點事兒

知乎里搜「理財定義」我見過比較簡潔的答案,僅供參考。

六個字:收、支、投、回、貸、還。

四個字:開源節流

二個字:流通

小知識:

1、投資理財不是富人的專利;

2、最好的理財時機是現在;

3、理財經驗來源於學習和積累;

4、不要幻想一朝致富

大概在09年我是一個負債2萬的窮姑娘,當即換了份工作,無論遇到什麼問題,我都想辦法解決它,就一個信念「還銀行的債」2萬不多,但是對於當時的我是筆「巨資」。開始了長達2年的沒有買衣服,不吃零食對自己幾近苛刻的生活。(我知道那並不是最合理的致富方式,但是朋友我暫時要還債談致富太遙遠)2年以後不安定了,想辦法讓較為固定的工資有所分配(也有些許浮動,比如每月獎金和年終獎是不固定的,但是可預期),我開始做零存整取,也是我最初接觸到所謂的理財吧,同時給自己做了一份保險(重大疾病險種),每月強制儲蓄。

大概13年額度夠銀行理財,我便躍躍欲試,有些手抖但是還是做了嘗試。我對比幾家銀行,最後選擇國有四大銀行之一,開始從短線60天左右的開始,特別是年底時候,各大銀行開始回籠資金要報表漂亮所以會放出比較可觀的利息。用這部分額外作為平時零花的填補。

大概15年開始因為調整部門,每月工資多出一部分提成,但是仍然可控制,我已習慣了銀行的理財。當初了解保險時候知道雞蛋不能放一個籃子里,除了固定的銀行理財這部分,開始嘗試拿部分做手機app理財,先前是比較大的某大集團、阿里久久等,出現明顯收益。

到了16年,對於銀行理財我開始放膽子,基本會做稍微一點長線,這樣不必把過多精力去關注。而多餘部分開始手機app理財,也開始貪心,嘗試不同新的理財軟體。為什麼?因為新的理財軟體都會給新手首單優惠或者紅包之類,這樣我會投機取巧於其中,樂得於我的小聰明。

17年末,我的第一份保險快滿10年(此保險10年便可以不用再繳納),不知不覺我已有了一部分穩定小額儲蓄,有病給錢,沒病理財。適時做了調整讓這份保險變成理財穩定持續增長而不再投入。而又購買另外一份稍微大額度的重大疾病保險,因為年近不惑,大概重大疾病發病率在45-60之間。同時開始貪婪於各種軟體app帶來的遠超銀行的利息的收益。終於……

2018年弊端開始顯露,首先是一個「唐小僧」(當時看到電視插播廣告,明星代言,以為可靠)無故到期不給兌現。這種理財也叫P2P,我不知道自己理解的對不對,p2p是通過互聯網將人和人以及人的財務和另外一個人的財務聯繫起來。這個詞最早從國外發起(經濟前沿都從歐美國家流過來)。國內大概是從201?具體哪年我不太清楚,發展速度勢不可擋。任何一件事情剛開端勢頭太猛全部是優點的話,勢必有一天會暴露出很多意料之中的問題。我記得哪本書里描述一位經濟學家的話,原話記不住了,大概意思就是如果你開個飯店,初期並不賺錢,並各種問題,並不是壞事兒,這個過程你會發現問題並改正它,這才是能穩定長遠的現狀;如果一開業就超級火爆,掙的盆滿缽滿不亦樂乎,朋友請不要高興太早,任何一個新事物它總是要有一個成長過程的,沒有一夜催大的孩子,也沒有一夜暴富的投機。我想p2p本身是想方便民眾更自主進行理財,但是偏偏有人鑽空子曲解其意,而人往往都是貪婪的,我就是。存在著一絲僥倖心理,算算這幾年理財「余富」遠沒有損失的多。

剛接受了損失帶來的戰戰兢兢,又一撥,普遍銀行理財4%,我卻貪心選擇12%的線下理財,切實的合同,好幾十年的家族企業,世界500強。但事實告訴你,那又怎樣?事態嚴重的過程,我不想危言聳聽,只想說只差出人命了。但從整個事情發生到現在,我心態也坦然很多,左右我還不算笨到把自己錢放到一個地方,這就是,雞蛋不要放到一個籃子里的概念所在。整件事情中,我似乎成了旁觀者(不是不在乎錢,而是……缺心眼兒+無奈)。分兩派,一派激進,這些人大多數是小客戶5萬以下,他們不依不撓,要死要活,本息全要,絕不退步,上市政府,鬧電視台;另外一派理智,這些人大多數是幾十萬乃至幾百萬大客戶,他們分析現狀,想解決方法,希望各自退讓;旁聽後發現大客戶就有錢不心疼錢么?不是,而是他們有這樣胸襟和那份淡定,要的是錢,而不是魚死網破,沒意義。小客戶很多會全部積蓄用來「理財」,大客戶會有針對有選擇理財,這就是區別,人思維的差異產生的區別。至今小Q的所謂「理財」還未結束,我將繼續探索真正的理財。無論得失都是一種成長,處事不驚,開闊胸懷,多讀書,改變思維方式,掌握更多的知識。投資不是投機,買彩票一夜暴富概率太小。現在的我只能踏踏實實的貓著,療傷?NO!學習,不斷學習、積累,我嚮往的終極目標「財富自由」。安迪用了19年,我可能9年也可能9個月,當然也可能19年,29年,但是那又如何,至少我在路上,這就是信念,回過頭不後悔自己「折騰」的信念。

我對理財知之甚少,以上啰啰嗦嗦也是談自己經歷,希望給大家一丟丟啟示!


推薦閱讀:

TAG: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