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自律,越自由

人生苦難重重,而迴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傾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通過自律,在面對問題時,我們才會變得堅定不移,並能從痛苦中獲取智慧。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對自律有一種誤解,認為「自律是壓抑慾望」,但其實「自律能平衡慾望」。正如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里說的「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

今天看到一篇精品文章,它對自律就有比較成熟的認識。

(分享鏈接在此:一個人開始高度自律的4個跡象)

別人常說「越自律,越自由」。我一直不能解其意,直到看完整篇文章,我才逐漸明白:「自律贏來的,是你對現實的自主感,是真正的自由。

文章的題目叫做《一個人開始高度自律的4個跡象》。

1

一個人開始高度自律的第1個跡象是:拿走誘惑,選擇斷舍離

能夠把那些琳琅滿目的誘惑,毫不猶豫的拿開;拿不走的,可以直接限定使用時間。

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面對生活中各種錯綜複雜的事物,我們必須要做出選擇,選了A就要放棄B。

也許你會質疑,難道A與B不可以同時兼有嗎?但從長遠角度來看,當然可以,但是當下專註於一件事,將精力完全投身於此,才能完成得更高效。

比如,我要鍛煉自己的寫作能力,就必須大量閱讀、擴展知識面、形成思考思維,遠離周圍的喧囂、拒絕一些的聚會,留出獨處時間,閱讀、思考、寫文。

而做一件事的時候更要講求專註,我常用村上春樹的一句名言自勉:「沒有專註力的人生,就彷彿大睜著眼卻什麼也看不見」。

正如文中所說的「最可怕的是,你做任何事情時,都不能高度自律,不能形成有效閉環,而是不斷在細碎與自我焦慮中耗散時間」。

同時我也了解了一個新名詞——機會成本你為了做一個選擇,你需要放棄另一個帶選項以及待選項可能帶來的利益

這也許就是我們往往經不住誘惑的其中一個原因,它成為困住我們的一個絆腳石。

2

一個人開始高度自律的第2個跡象是:分解任務,累加夠得著的小目標

從最微小的目標開始,形成一種新的習慣,讓自律漸漸成為一種本能。

文中斯蒂芬.蓋斯的經歷特別切實,我們也不妨去效仿。

要明白其實任務本身並不難,難的是邁出第一步,難的是心中總是有一種畏難心理從而懶於甚至放棄邁步。

所以說:目標越大,越容易讓人找到各種各樣的客觀借口

3

一個人開始高度自律的第3個跡象是:增強時間顆粒度,優化節奏感

不斷優化你的時間顆粒度,掌控持續精進的節奏感。

文中提到:「時間顆粒感」,就是指一個人安排時間的基本單位

劉潤說:「越是那些自律的牛人,時間顆粒感越細。」通俗來理解,就是自律的人,他們的時間價值特別高。」

而要成為這種狀態就是需要平時日積月累地去優化自己的行為、習慣,儘可能高效利用時間、合理安排時間,在這樣的過程中,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獨特節奏。

4

一個人開始高度自律的第4個跡象是:讓自己被綁架,借他力設定保險栓

不依賴動力,讓自己被綁架,給自己設定最強的保險栓。

這就是為什麼許多目標管理強者經常將自己的大flag公布與眾,如此一方面自己就會下意識地暗自勉勵:不能垮台,這樣會很丟面子的,另一方面更能成為自己的最強動力,推動自己去實行。

但是由此依然也會出現兩種人的不同思維方式:

A:這麼大的目標,為了實現它,我該如何分化成切實可行的小目標呢?

B:這麼大的目標,我八成會失敗的,到時候該怎麼收場呢?

我自己有時候也時常採取自我綁架的形式,逼迫去完成,因為我其實相信:人的潛能往往是在高壓下被激發出來的,並且我也希望採取這種方式發掘潛能。

比如我想通過創建公眾號,逼迫自己定時閱讀、定時思考、定時寫文,以此提高寫作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拒絕思維惰性。因此我自己有時也會想,有段時間沒更新了,我的讀者會不會棄我而去,許久沒看書了,自己的思維會不會變得淺薄……

也許別人會認為,這種自我折磨的方式真的好傻,而我想說,「我樂在其中呢」。

你越自律,你就越自由。


推薦閱讀:

TAG:自制力 | 享受自律 | 自律力:創建持久的行為習慣,成為你想成為的人(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