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過去的不幸,獲得真實的幸福?
前陣子,我無意中從另外一個人的口中聽到了她的最新消息,她走了,走的時候很痛苦,嘴裡還念叨著自己太不幸,這一生活得好痛苦。
當然,她的遭遇是不幸的。但是我不得不說,這樣的結局也是她自己所選擇的,並不值得我們來同情。
習得性無助
心理學中有一種現象,叫做習得性無助。失敗後就認命了,不再嘗試或努力的心理狀態就是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可能是一種單極抑鬱症。抑鬱症病人和無助者都顯示出被動性。他們比一般人更悲傷、更焦慮。
有這樣一個實驗,可以簡單的讓你懂得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有一隻狗,當它受到痛苦的電擊卻又無能為力的時候,他選擇了放棄嘗試,只是低低的哀鳴,被動的接受點擊;即使後來很容易就能避開電擊時,它也不會去嘗試避開。它的這种放棄的狀態就叫習得性無助。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狗在遭受不可逃脫的電擊後都會變得無助,也不是所有的人在遭遇解不開的難題時都會產生無助。
那麼,為什麼有些人在受苦時永不放棄?又為什麼有些人在第一次遇到困難時就馬上放棄呢?
我不是天生的樂觀者
我們必須承認,不是每個人天生都是樂觀的,包括我自己,樂觀的表象背後,其實有很深的悲觀情緒來影響我對生活的判斷。
悲觀的人常常以致命的方式構建自己所遭受的打擊和挫折,他們很自然地認為這個挫折或失敗的原因是永久的、普遍的,而且全是自己的原因。相反,樂觀的人具有堅韌性,他們把自己所面臨的挫折看成是特定的,暫時性的,是別人行為的結果。
我究竟是一個樂觀的人還是一個悲觀的人?試著去回憶一下,你最近所遭受的您認為的最不幸的事件,你認為這些不幸的原因是什麼?先想好了再往下看。
如果你把不幸的事想成「永遠」、「從來」、「總是」,把它歸因到人格特質上,那麼你就是悲觀型的人。如果你把不幸的事想成「有的時候:、」最近「,把它當成偶發事件,你就是樂觀型的人。
當一個人把自己的失敗歸因於普遍性的問題時,他會放棄每一件事,雖然失敗的僅是生活的一小部分而已。把失敗當成特定事件來解釋的人,雖然生活中的某一部分也會變得很無助,但他相信其他部分還將繼續前進。
永久性維度決定一個人會放棄多久——對壞事永久性的解釋會造成長期的無助,而暫時性的解釋則可以迅速恢復。普遍性維度決定一個人會把無助帶到生活的各個層面,還是只維持原來的地方。
就如上述的例子中,小A就認為他的婚姻不幸是永久性的,無法恢復的,因此她就再也無法從這段不幸的婚姻中逃脫出來。更可怕的是,她認為男人都是這樣的,所以她根本不相信世界,不相信男人。
克服悲觀,走出過去
有很多的抑鬱症病人,他們大多都很願意說出自己過去的錯事或傷害,而且可以說很久。問題是,每說一次過去,傷口就被拉開一次,而且越說越糾纏不清。
其實,如果不去管情緒,情緒會自己消散,能量從膜中滲出,經過一陣子的情緒滲透作用後,這個人便又回到了原來的情緒狀態。所以不論把情緒發泄出來,或是一直在情緒中掙扎,都會使情緒發酵好幾倍,把你禁錮在一個惡性循環中,徒勞無功地處理已經發生的錯事。
對過往的美好時光不能心存感激和欣賞,對過去的不幸誇大其詞、年年不忘,這兩種行為是我們得不到平靜、滿足和滿意的罪魁禍首。有兩種方法可以逃離這種誤區——感恩和寬恕。
感恩
每天晚上睡覺前,給自己留下五分鐘的時間,回想過去24小時發生的事,寫下來。然後另起一行,寫下你生命中值得感恩的五件事,例如,我還活著,我父母很愛我,我身體很健康等。一段時間以後,你再來回想一下,你的幸福感是否增強了不少。
寬恕
在討論寬恕之前,我必須說明,我並不想爭論寬恕的對與錯,這反應的是你的價值觀。生活中,我們或許能找到許多無法寬恕的理由,比如說,對兇手的寬恕就是對受害者的殘忍等等。但換個角度來想想,寬恕可以將痛苦、仇恨轉換成中性,甚至是積極的情緒,從而使生活的滿意度提高。而這將有利於我們的身體健康。
過去的事不能決定你的未來,不要把自己桎梏在過去。克服自己的悲觀情緒,走出過去,勇敢開啟你的新生活。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