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中雖然父親角色存在,卻因為陪伴時間少,而像單親家庭,是一種什麼樣的成長體驗?
性格上的缺陷啥的,自己很清楚得可以意識到,但卻無法改變。
從民間的叫法,這被稱為喪偶式教育。
2012年數據顯示,我國對於留守兒童和半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已經從大層次上解決了很多,國家義務教育階段,也就是文化基礎,父母的影響可能是微乎其微。
這是真的嘛?其實結局不然,即使是解決了基礎教育問題,也會有各種不同的問題產生,甚至會影響也會從某一部分影響到義務教育階段孩子的成長。
以上摘自《2014年家庭與教育研究報告》 140901,P34 沃卞德
上述文獻很有參考價值,那麼一個原生家庭的各種教育問題,都是直接反映在孩子身上的,根據我今年4月份在做的調查報告顯示,家庭的情況不同,與孩子的最高學歷情況是有一定的關聯性的。
首先什麼是關聯性,在某種看似沒有邏輯的倆個數據上,我們通過統計計算分析,帶入關聯性計算公式,得出倆個數據是否有關聯性。
如何將家庭中存在的問題量化成數據,也是研究報告的難題。
正因為缺失父母的愛才造就了我這懦弱的性格
我就是這樣,所以說我和他們之前就從來沒有表現的特別親過,說實在我不明白要和他們說些什麼,但是萬幸的是我沒有學壞沒有長歪,但可能因為這樣我對於一些感情就比較淡薄比較冷漠。
小學三年級的時候父母離婚,我跟了我的母親。
我只能說,我的母親真的是很偉大的人。我媽媽雖然只有高中學歷,但她三觀特別的正。她在我初中時教給我的許多道理至今仍然適用。
另外,我的外公外婆,舅舅舅媽,小姨小姨夫也特別照顧我。 像我舅媽這樣疼外甥女的我至今沒見過第二個(你見過哪個舅媽放假了主動帶著兒子和外甥女出國旅行的?)。 感謝我的家人們,在他們的呵護培養下,現在的我是招商銀行註冊會計師,月薪3w起步。 對於我的父親,我已經沒有什麼印象了。說到底,我在高中的時候就已經當他死了。我的生活沒有受到任何影響,很大程度上這也要感謝我的家人們。他們的努力造就了今天的我,感激之情無以言表。
哈哈,我是父親,母親都缺失,留守兒童自己成長哈。我很小的時候我爸就給我說他教不了我什麼,但是這個社會可以教我,我的同學,我的老師,我的朋友,他們會陪我更多。後來我長大了,大體還好,但是還是會有性格缺陷,可是每個人都有缺陷。我最大的性格缺陷是感情方面的,但是我很幸運,二十三歲在我成長的差不多的時候遇到了我的男朋友,互相理解,共同成長,缺陷也不算缺陷了。
個人觀點 不喜勿噴
這種情況下自己會產生各種類似自卑之類的心理肯定是不可避免的,畢竟小孩子的心理很脆弱
但是,既然你提出了這個問題,就意味著你想要改變
當然我認為以孩子的能力是無法撼動父母的思維的(不要說仔細溝通,或許會起一定的作用,但家長們往往要考慮到一個家庭的生存,尤其是父親,更是壓力大,他們往往會做出無奈的選擇),所以就需要你自己來做出改變。
其實想一想,爸爸只是不經常見,而不是放棄了家庭不管,而你更不是單親家庭,所以為什麼非要把自己放在自己最恐懼的情景中呢?
別人問你的時候,你大可以說爸爸出門工作了,當然這也是事實,我並不覺得這有什麼需要安慰的。
因為有許多正真的單親家庭的孩子,也有許多爸爸不作為的孩子,更有那些被自家爸爸坑到死的孩子,他們也是堅強的生活了下去。
其實說了這麼多,有點亂,最主要的是想告訴你,人生在世,不要讓自己整天置於不開心中
其實除去生死
其他的都不叫事
況且你本就幸福
陪伴真的非常重要。
我的父親是個常年都在家的父親,但是大概五六年級開始,我們的每日對話就基本是零。我愛他,這件事我從沒有告訴過他,同樣的,他也沒說給我聽過。我們只是無言的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默默為對方擔憂,分擔。
雖然無言,但是只要人在,家就在。
說什麼的話,爸爸不是很懂自己的心
因為爸爸長期不在曾被初中同學當著全班的面說是沒有爸爸的孩子
然後我很沒出息的哭了
我就是單親家庭,父母在我四歲離異,跟著我爸生活,但因父親工作繁忙,經常出差,只能把我放在親戚家,呆的時間長了,親戚就不爽了,只能來回換著親戚家住,有時候跑的遠了,我就生怕以後再也見不到我媽了,把我媽電話號碼死記硬背,那種感覺,真的難受。
我成長的時候,一直都和父母住在一起,我長大了,卻離開父母,出來打拚,現在我也是一名父親,我也在為我的孩子考慮這些!陪伴,錢,事業,哪個更重要!有些路你父母不去走,你不去走,你的後代依然要去走!
離異的不清楚,我只說為了工作出去拼搏的人少了父親的陪伴肯定會對孩子心靈上有影響的,父親高大的形象,有力的肩膀,都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少了父親陪伴的童年,真的會讓自己的孩子遜色不少。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