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一個國家要引領自己的教育面向社會、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為孩子儲備未來生活、學習、工作的能力,手中需要有一張「地圖」。在芬蘭,這張「地圖」就是國家課程大綱。隨著時代的變化,這張「地圖」在芬蘭教育者手中不斷更新,賦能每個孩子的發展。
文 | 錢文丹
芬蘭目前擁有全球一流的公立學校體制,但它還在不斷更新課改。這是源於幾十年課改歷程形成的共識:要教育孩子面對未知的未來,設計一張引領他們前進的「地圖」,需要不斷思考並定義「學習」是什麼,世界發生了什麼變化,我們想要怎樣的未來。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課改中心主任Irmeli Halinen接受採訪時被問到:「芬蘭教育已經世界頂尖,為什麼你們還要改革?」Irmeli回應:「在我看來,因為世界一直在變化。我們必須要思考和重新思考有關學校的一切事物,我們還必須認識到社會和工作中需要的能力已經發生了改變。我們永遠都在探討:怎樣可以做得更好?還有哪些地方可以改善?」自20世紀70年代的基礎教育改革以來,
芬蘭教育一直以開放的心態,每十年進行一次課改,以面對不斷變化的世界需求,為孩子儲備面對未來的能力。
芬蘭教育核心特質的形成:
20 世紀 70 年代的基礎教育改革══許多研究者認為,芬蘭教育強國強民的秘密之一,是它20世紀70年代進行的基礎教育改革。
七十年代之前的芬蘭教育體制,是強化社會分層的。學生在11周歲時就會被分流,75%的學生小學畢業後,進入公民學校(公立為主),學習2-3年後則申請進入職業技術院校,學習應用知識和職業技能,成為體力勞動者;另外25%的學生完成小學教育後進入文法學校(私立為主),學習理論知識和多語言訓練,這樣的學校一般設在大城市並收取學費,只有社會背景優越的家庭才有能力把孩子送進文法學校,而這是當時唯一通往高等教育的途徑,賦予他們從事高收入的管理工作。
TAG:留學 | 芬蘭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