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晚期肝硬化的肝移植

肝硬化的發病率及死亡率近年來均呈日益增高的趨勢,已在全世界最常見的死亡病因中位列第14位,在中歐更已列為第4位。

如今,肝硬化不應僅僅看做是一個單一的終末期疾病,而應看成是可以根據顯著的臨床癥狀進行分期的一組全身性疾病。

肝硬化的形成機理

簡單來說,就是各種因素導致肝細胞破裂死亡後,觸發機體的自發修復機製造成的結果。 這個修復機制並不完美,打個比方,如果我們皮膚上劃個深口子,那裡會長疤,做不到「無痕修復」,肝臟也只會「瘢痕修復」,表現為纖維組織的大量增生,就是「肝纖維化」。如果肝纖維化繼續發展,最終肝臟失去彈性、變硬,這就是肝硬化。 常見的肝硬化觸發因素包括:病毒(尤其是乙肝、丙肝病毒)、酒精和寄生蟲。我國大約 10% 的人感染有乙肝病毒,所以最常見的是乙肝肝硬化,前面提到的大兵,就屬於這一類。西方則更常見酒精性肝硬化。當然,近幾年,中國的酒精性肝硬化患者數量在不斷增長。

肝硬化可看作一個動態的演變過程,根據預後主要分為:

1期——處於代償階段,尚未出現食道靜脈曲張,一年死亡率為1%左右;

2期——仍處於代償階段,但已出現食道靜脈曲張,一年死亡率為3%-4%;

3期——失代償階段,出現腹水,一年死亡率為20%;

4期——失代償階段,食道胃底曲張靜脈破裂出血,一年死亡率為57%;

5期——嚴重失代償階段,出現感染及腎功能障礙,一年死亡率可達到67%。

在肝硬化診斷方面,組合各項血清指標建立的肝纖維化診斷模型近年來成為研究熱點。

在國內外所提出的一系列肝纖維化無創診斷指標中,較具代表性為 Fibro Test(FT)、Forns指數、APRI指數和Hepascore等。同時須結合超聲、CT、MRI及聲輻射力脈衝成像技術等,對肝硬化患者進行全面的病情評估。

與以往傳統的病理學分類不同,近來推出的新評估方法,即結合膠原面積比例(CPA)對肝纖維化進行定量評估,與肝靜脈壓力梯度(HVPG)及臨床結局預測密切相關。

經典病例的病理學特徵可見下圖1:

圖1. 肝硬化組織學分類的病理圖片(HE染色),含CPA定量評估

病例1,男性,53歲,有慢性丙肝,上圖顯示早期肝硬化,CPA為9%。

病例2,女性,53歲,有酒精性肝病,上圖顯示進展期肝硬化。有小的肝硬化結節形成,結節間隔膜厚,大量纖維組織生成,CPA為62%。

肝硬化往往因嚴重併發症而導致死亡,包括門靜脈高壓、靜脈曲張及曲張靜脈破裂出血、腹水、感染、肝性腦病、肝細胞性肝癌等,對於3、4、5期的晚期肝硬化患者,目前臨床的上的常規治療手段只能延緩肝硬化的進程,無法逆轉肝硬化。

肝硬化無法逆轉,更不能治癒。 和局限在肝臟某個部位的肝癌不同,肝硬化是瀰漫性的,也沒法像治療肝癌那樣切除。 既然肝硬化無法逆轉,也就不存在「治療」的藥物。至今,美國 FDA 從沒有批准過任何一款治療肝硬化的藥物。沒有了能治癒的藥物,肝硬化治療只有兩個方向:一是病因治療,二是肝移植。

病因治療

前面說的幾個常見導致肝硬化的因素,只要能及時阻斷,肝臟就不會繼續發生纖維組織增生。而人體肝臟有著強大的儲備,只要整體肝功能能保持在 25% 以上,就夠身體用的了。 所以,肝硬化的病因治療,就是說:在肝功能還夠用的情況下,乙肝患者要抗病毒,把病毒壓制在最低水平;酒精肝就戒酒。 而如果肝功能低於 25%,就進入了所謂的「肝功能失代償期」,只能考慮第二個辦法——肝移植了。

肝移植

人類自從 1963 年第一例肝移植以來,已經有很多肝硬化失代償的患者通過這個辦法獲得了新生。如果肝硬化合併了早期肝癌,肝移植既可以治療肝癌又可以治療肝硬化,一舉兩得。

肝移植適應症

1、失代償期肝硬化:臨床分期3期及以上,至少存在腹水併發症,可合併潛在的異常併發症包括難治性瘙癢、反覆膽管炎及肝肺綜合征。

2、由肝硬化演變而來的肝細胞肝癌:許多醫療中心採用米蘭標準來選取合適患者,即單個腫瘤直徑≦5cm或腫瘤數目少於三個,每個直徑≦3cm,無證據表明腫瘤侵入血管或出現肝外轉移。

肝移植禁忌症

1、違禁藥物濫用:如患者正行藥物替代治療(美沙酮類)則不列為禁忌。

2、艾滋病:控制良好的HIV不應視為禁忌。若患者感染HIV合併丙肝,則應視為禁忌症。

3、肝外惡性腫瘤:不包括神經內分泌腫瘤和血管內皮瘤在內。

4、膿毒血症:只有在感染治癒以後方才行肝移植。

5、肝外器官功能障礙:如心、肺功能等。超聲心動圖檢查必不可少,需要時可行心導管插入進行肝移植的病情評估。肺動脈壓大於50mmHg應視為絕對禁忌症。

6、廣泛的內臟血栓形成:已延伸至腸系膜上靜脈。

7、技術禁忌。


推薦閱讀:

TAG:肝硬化 | 腎移植 | 肝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