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一個人從30多歲到50多歲是創新力發展的黃金階段,那麼,到2050年,擔起人工智慧科技創新重任的人,現在正坐在中小學的課堂里。」
人大附中校長翟小寧的一句話,把「2018中外教師科技教育創新論壇」出席者的目光從未來拉回當下。像所有前沿科技領域一樣,人工智慧未來已來。人工智慧與教育的結合,正在讓未來越來越現實。
教育+人工智慧:將教育提速
前段時間,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明確指出人工智慧成為國際競爭的新焦點,應逐步開展全民智能教育項目,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慧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建設人工智慧學科,培養複合型人才,形成我國人工智慧人才高地。
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人工智慧的發展已是大勢所趨,我們的教育也要緊跟時代的潮流。對於孩子的培養,不光是要考慮眼下的升學,更要考慮到未來10年、20年以後的發展與競爭格局。
雖然大家也總是在說編程教育,但對於家長來說,編程教育可能還只是概念,對於編程教育的必要性的認知還存在懷疑。許多家長考慮的是,編程教育和孩子升學無關,可學可不學。
還有一部分家長是認為,編程教育確實對孩子有好處,但編程教育的費用並不低,現階段還是無法滿足,更何況對於孩子來說未來也不是一定要從事編程相關的工作。基於此,少兒編程教育在我國的實施情況較國外仍有較大差距。
政策之後,我們家長對編程的認識也需要轉變觀念,學習編程的本質並不是為了讓孩子學會某種編寫語言,而是利用這些編程工具鍛煉邏輯思維,從而獲得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此外,這些編程軟體的使用並不困難,但看似簡單的操作背後卻需要嚴謹、精確的代碼作為支撐,這也需要強大的專註度,對小孩子來說也是很大的考驗,換言之,也就是對專註力的一種鍛煉,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項能力。
澳大利亞科技館科普項目主管傑西卡·席爾瓦從事科普工作已經有十多年。這二十年里,她看到了科學教育追蹤科技發展的步伐。
人工智慧「火」起來之後,澳大利亞科技館的科技教育里加入了人工智慧的內容。「我們做了一個項目叫『電子動畫學』。這個項目有點像一個創客空間,是一個八周的課程,學生在八周的課程來做一個電子動畫機器人。」傑西卡說。
「在課程中,他們一開始要先學習如何去安裝這些電子元件,比如安裝LED燈、振動電機等。然後,學生要學習軟體編程,並把抽象的編程理念落實到實實在在的作品上,理解機器人工作原理及感測器跟環境的互動。基本理解編程知識後,我們開始一些更加複雜的工作,激發學生對於人工智慧的理解、編程創造力。」傑西卡說。
我國也開始了「教育+人工智慧」的實踐。在翟小寧看來,「人工智慧時代,學校如何跟上節奏」是當下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議題。「我曾經在每次教師大會和科研年會上,都把STEAM(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教育)+人工智慧教育作為報告重點。」翟小寧說。
人大附中對STEAM+人工智慧教育構建了課程體系,從感知、認知、創新層面,開展中小學普及教育、跨學科實踐應用、深入動手實操等工作,內容涉及大數據、無人駕駛、數據挖掘、機器人、虛擬現實、人機交互、智能家居等諸多領域。青少年在這些課程中表現出的創造力,時常讓翟小寧驚喜。
「在時代發展過程中,人工智慧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培養人才,應著眼未來。」翟小寧說。
人工智慧時代,孩子學習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培養一系列機器無法具備的核心素養和能力,而不是簡單獲取知識。
「當機器實現了海量存儲記憶,學校教育如果依然只重視簡單的知識傳授,讓學生背熟公式、年代等,那麼我們已經落後了。死記硬背、大量刷題,機器肯定會秒殺人類。」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閩景表示。
奇思異想是孩子創造思維的源泉,豐富的想像力能激發孩子創造出與眾不同的東西。因此在日常的教育過程中,我們更應該支持孩子主動探究行為,引導其自行分析解決問題,真正培養孩子終身學習的能力。
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只看重將來從事某種職業所需要的特有知識、技能與方法,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合理的價值觀、強大的創新思維能力等,這些都是真正「成人」並走向「終身學習」的基礎性前提。
因此從多方面分析,人工智慧已經逐漸成為了中小學們必須要學習的一門學科,這對他們未來的發展也起了關鍵性作用。
TAG:教育 | 人工智慧 | 幼兒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