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幾個月,每天傍晚上新書時,北大清華的學生都涌到書店裡來,守著兩張桌子拼成的新書台,一包書傳過來,大家爭搶著幫忙拆開牛皮紙,好第一時間佔據自己想要的那一本。一次一位店員提前扣下一本稀缺書,發在豆瓣小組裡炫耀,甚至引發了一場罵戰。
轉折點是2010年,京東「6·18」特價那天,連豆瓣書店的店員都守在電腦前搶一套半價的《第三帝國的興亡》,實體店的興亡史也自此開始。光合作用、風入松、更遠一點兒的第三極、單向街圓明園店……五道口附近一度赫赫有名的品牌們都消失了,留下的幾家,也在倒閉的陰影下生存。
2017年2月的一天,烏雲飄到了豆瓣書店頭上,十幾個城管上門,留下一張通知:一個月內,書店的門窗要被封死,「完成整改」。鄧雨虹氣憤地在網上發日記:「為什麼現在開個小書店,這麼難?」日記出人意料地引出來無數前讀者,大家蜂擁到書店裡,很多人第一次發現,如今的媒體記者、學術新星、民謠歌手、青年畫家和無數從海淀區畢業的學生們,都曾與這家袖珍的小書店有過密切的關聯。
乍一看,每家的選書也不錯,最多的是世界文學名著,《呼嘯山莊》、《獵人筆記》、《契訶夫短篇小說集》……新設計的素雅封面,塑封得整潔平整,進價只要三五折,看上去是不錯的貨源。
卿松在書堆里轉來轉去,什麼書都不買,撲哧偷笑了一聲,還被女店員發現了。他拿起一本《羊脂球》,一本《局外人》,小聲提醒我注意譯者的名字:都是同一個人。眼前這些法國名著,譯者皆為「楊風帆」;俄羅斯名著,全是「羊清露」翻譯;一個叫「麥芒」的人,幾乎承包了所有英文作品,不分英國美國,不分作家流派,歐·亨利、毛姆、勃朗特……全是ta的翻譯範圍。
「這都是洗版的書,隨便找人攢出來的,一般都賣給圖書館做館配,要不就賣給超市。」卿松又帶我參觀了一個巨大的圖書倉庫,裡面除了一些色彩拙劣的繪本和幾本一看就是偽書的《李嘉誠全集》、《喬布斯全集》,沒有任何真正讓人提得起興趣的圖書。
「快了,快了。」卿松已經貼在了書架上,飛快地一排一排往下看,他突然發現有2015年華夏出版社出版,哲學家陳嘉映的文集《從感覺開始》、《無法還原的象》,只打聽了一句折扣,馬上就說「這一摞我都要了」。兩個夥計前後圍著他,話音一落就立刻躬身抱起一摞書,搬到門口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