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語言的歌曲對歌曲的影響有多大?

我所指的不止是中文英文之類的,還包括各類方言。比如粵語。如果可以請從語調喉鼻音之類的方面分別說明。謝謝


其實每一種語言作為歷史發源的產物,都具有它的合理性和美感,就語言本身而言,對歌曲的影響是相等的。只是看,同樣的曲調之下,那一種語言寫成的詞更振聾發聵。

以國語和粵語來說明吧。

1.《李香蘭》vs《秋意濃》

都好聽,國語版流傳更廣泛,後者詞的意境更深遠。

2.《最冷一天》vs《取暖》

粵語版最為人熟知,我覺得在冷和暖兩個意象之間,人們更偏向冷。即使取暖唱的也是冷……

通常情況下,香港歌手唱粵語歌比國語唱腔更好聽,粵語版理應流傳更廣,但是,不一定。

1.《來生緣》vs《一起走過的日子》

兩首詞都非常好,「痛苦痛悲痛心痛恨痛失自己」和「有你有我有情有生有死有義」,幾乎同樣經典,不過國語版更為人熟知吧。

2.張國榮的兩首《我》

我一般只聽哥哥的粵語歌,他的粵語發音低沉魅惑,我為之深深著迷,而國語唱腔是稍微高亢軟萌的,我花了一點時間才接受。其實他唱粵語版的「我」聽起來更順暢,可是,大家都喜歡的(包括他自己)是國語版的。

粵語版「我是什麼,在十個當中只得一個」

國語版「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明顯是國語版更加表達自我。

所以,我覺得,用哪種語言不重要,關鍵還在於詞作者的功力是否深厚。如果功力相等的情況下,只能看意境是否深遠,當下人們的接受度如何了。

以以上這種標準,我們經常會錯失一些好聽的歌曲。

比如,每個人都會唱《大約在冬季》,有誰知道粵語版的《別話》呢?

看看「別話」這兩個字,相當寫意。

再比如,《愛情轉移》是k歌前幾名,《富士山下》就流傳度不那麼廣,但我覺得後者更贊。

總之,人們的口味千奇百怪,沒有一定之規的。


謝邀。首先表示沒看懂題主的問題;我猜想,題主大概想問的是「一首音樂作品(歌曲)運用不同語言(包括方言)進行演繹時,語言這一因素將會對該音樂作品的最終效果呈現,產生怎樣的制約」吧?

如果我猜得沒錯的話。那麼事實上,這個問題很專業,涉及到語音學中的聲調頻率和音樂範疇下的樂理知識。這個我並沒有專門了解過,但這個問題其實是非常有趣的問題。因此,我就自己曾看過的隻言片語,憶想總結並簡略回答於下(不保準確哈):

事實上,現今無論哪種主要語言,其運用中都會存在著一種被稱為「聲調」的現象。

具體而言,聲調就是聲音的高低升降的變化,它反映著音節的高低升降(現代漢語中的陰平、陽平等四聲即為組成現代漢語聲調的重要部分;而它事實上也確主要由音高決定的,如果題主就此方面有興趣,建議可以去涉獵下語音學方面就此問題的有關著述)。而「湊巧的是」,它不僅存在於語言中,也真實存在於音樂里(其實一點不是湊巧,「勞動號子」既是音樂又是語言,就是這個道理;「音樂源於生活」這句話的含義,在一定程度上也包括這個方面的意思)。所謂的「咿啞成韻」就是指這種情形。

不同的是,較之於語言音調的「相對音高」,音樂作品中的「音高」是「絕對(且真實實際)音高」。舉個不恰當的例子:一首音樂作品被確定為C大調,那麼當其中一個已被譜為主音do的音符,卻另被演繹成了F小調中的do的,這樣的演繹只能被看做是「荒腔走板」,「歌不成歌、調不成調」了;但是,一個初學現代漢語的外國人,在不掌握四聲聲調的情況下,我們仍然能夠明白他要表達的具體是什麼意思,頂多說這個老外說的是「洋涇浜(pidgin)中文」。這就是「絕對音高」和「相對音高」對語言和音樂兩者產生的實際不同影響。

因此,在一首每闕音調守恆且唯獨的音樂作品中,音符與音符之間的音高跳躍移動、高低變化是受嚴格控制的。而很不幸的是,基於如前述的,在一首歌曲音調旋律確定的情況下,歌詞之間的音高跳躍移動情況也必須匹配與之對應的屬於「絕對音高」的旋律高低變化情況。所以假使某首歌曲的詞作者,其自身並沒有嚴格按照歌曲的旋律揀選合適的單詞語素,而肆意為之,這勢必只會導致:「相對音高」的歌詞語音,屈就「絕對音高」的歌曲旋律;進而觸發「強行變調」的情況(類似「愛的豬大哥」就是這麼個情況;同時,在律詩詞牌中,考量其中每一個鍊字,乃至整幅作品是否合轍押韻,很重要的部分原因也是由於這個關節)。這或許就是語言和旋律之間,互為表裡與掣肘的大致關聯,也大致或許是有關於題主想探求問題的最終答案吧。

所以,不難想像,如果一門語音音調越多或越活,那麼匹配由其填成的音樂作品的旋律起伏變化,肯定變得越容易操控;進而使得運用該種語音予以創作的詞人,充分運用音調進行創作發揮的空間越廣大。

這就是部分人覺得粵語歌比國語歌好聽(前者九調;後者四調);或者說日語歌、英語歌琅琅上口的原因(這一點亦得到了自己一個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工作同學的確認)。

然而,評判音樂作品的好壞,只有「能否引起聽眾共鳴與令其感到悅耳鏗鏘」這一層標準;並且我是排斥包括「英語歌就是牛掰,白話歌就比國語歌有意境」諸如此類的,任何未經有說服力論據推斷而主觀胡亂立論的觀點的。

蛇足而言,必須指出的是,在1949年之前的華語音樂界,如果一首歌曲出現「字音強行變調」的問題,只能說明該首歌曲的填詞人是一個非常不合格且差勁的「文盲加樂盲」。因此,現今遍地可拾的「六眼飛魚」,「爽歪的麻雀」等等笑話,於其時那定是一件超出普羅大眾想像的不可思議。

以上。


謝邀

簡單來說,一定程度上直接決定歌曲的走紅程度,英語影響力實在太大

從發音方式來說,不同語言清音濁音比例不同,聲調數量不同,發音方式不同會使歌曲的色彩和聽起來的節奏感有差別

所以同樣一首歌用不同語言唱要注意的也有很多,比如強拍落在清音上面,這就很彆扭了


謝邀

會有一些不同,比如粵語歌如果不改詞直接拿來用普通話唱會感覺很奇怪。


謝邀,我不是專業的,只能談個人感受。

粵語歌的咬字和發音聽起來很舒服,比如「花」,念「fā」;「好」,念「hóu」等等,很適合詞曲創作。我覺得粵語特有的語法和發音,造就了很多「詩人」,黃偉文林夕林若寧潘源良黃霑C.Y.Kong等,明哥的《四季歌》達明一派的《石頭記》軒仔的《塵埃落定》《過客別墅》關智斌的《預言書》謝安琪的《喜帖街》等等,看歌詞都像在讀詩。


專業的 不懂 但是 比如一首歌是粵語改編過的 或者說粵語歌 歌詞改成國語的 感覺唱不出之前那種意境


謝邀。這個真不懂抱歉。。。不是專業的


推薦閱讀:

TAG:音樂 | 方言 | 粵語歌曲 | 英文歌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