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你,願意選擇大城市的床還是小城市的房?
如今,車子、房子似乎成為了大眾衡量一個成年人的標配。沒有資本在大城市買房,卻也不願意去小城市,成了很多人的內心寫照。
一個成長在三四線小城市,大學期間在一線大城市的人,即將面對的就是未來就業以及生活城市的選擇問題,感觸頗深。
先說說一線大城市的感受吧,地標廣州,生活節奏快,人群擁擠,嘗試過地鐵通勤的滋味,體驗過高速國道大塞車的感受,與無數行人側身擦肩而過,卻匆匆地沒有留下過任何故事。地鐵,人擠人的罐頭車廂里,都低著頭看著手中的高科技電子產品,電子屏熒光照射著一張張神色各異的臉龐,有的人神色凝重,有的人詭異一笑……緊湊的西裝皮裙剛好得體,熨燙得平整貼服,公文包一角還露出一疊嶄新的文件器,似乎隨時待命。一位站了好幾個站的女士穿著8厘米的職業高跟鞋,兩條修長年輕的腿不斷地交換著重力,勉強又倔強地保持著嚴謹專業的站姿。座位上一個樸素的孕婦對著電話斷斷續續,罵罵咧咧,只聽聞細細的勉強壓抑的啜泣聲。大家司空見慣,別過臉去,這個城市,不是生活就是情感,誰不是千瘡百孔,卻不知有幾個人有空為自己修補修補,不過輕輕抽泣。
如果像我一樣,家鄉便是小城市,便從小就對小城市的日子深有體會。小城市擁有一套房也算是中等偏上的生活水平了。一出門就是左鄰右舍,相互寒暄打哈哈,菜市場里大爺大媽操著一口子家鄉話吆喝著,交流著,大笑著,有時興緻起來就隔空互相比劃著什麼……你總會好奇街口的大爺為啥每天都樂呵呵的,鄰居的寵物狗子最近怎麼不常來串門,朋友啊信婚期臨近是否需要幫忙,陽台的那盆綠蘿是不是缺少照料了。日常,天氣好可以約個三五好友,親戚朋友喝茶消遣,爬山涉水,互相問候。有事,翻開本地通訊錄,一通電話便有親朋好友的照應,再也不需慌亂無神。
是的,雖然大城市擁擠,節奏快,生活消費水平高,房價高,但行業人均收入普遍比小城市高,就業機會多,醫療教育衛生應急管理各方面的確都更得上。可是恐怕需要看人的心態是否也跟得上了。小城市節奏相對較慢,人脈聯繫親密,生活空間較大,但是機會相對減少是事實。
城市大小不僅僅是對住房條件的限制,對與其相關聯的生活水平也應一併考慮。如果你能夠適應大城市的生活節奏,並且未來生活的發展有明顯的樂觀預測,那你只能在大城市摸爬打滾,希望有一天總會在大城市擁有一套房,更完美的生活狀態。如果現狀改變的可能性不大或者幅度較低,在物價房價水漲船高的情況下,可能大城市的一張床最後都會貶值,不如回小城市舒適自得地過小日子,也不用非得擠破頭勉強自己。
為什麼要邀請我呢
我一個在小城市都只能有床的人
瀉藥,
我覺得我更應該回答「願意選擇大城市的房還是小城市的半棟樓」這個問題
沒在大城市待過。。一直在二線城市。
不止有大城市和小城,還有二三線可以獃獃的
只是給自己和孩子多一種選擇性,而不至於偏於一隅,井底之蛙。畢竟中國社會競爭殘酷性推著大家要keep moving,否則你就是nothing或者被城鎮化的人。且社會保障的不發達,不能像美日能夠獲得一個相對體面的晚年
這只是一種選擇權利,最好的結果是兩條路都可走,你可以選擇走上其中的任意一條路。
前幾年可以去大城市眼界,提升一下自己的能力,以及發現一些適合創業的小項目。看遍繁華之後,會小城市做做小生意,買個大房子,過得也是很愜意。 前幾年可以去大城市眼界,提升一下自己的能力,以及發現一些適合創業的小項目。看遍繁華之後,會小城市做做小生意,買個大房子,過得也是很愜意。或者在大城市紮根,前幾年租房子是必然的,但同時更快提升自己能力,實現買房也並不是比可能。
我們首先不能給自己設限,而是應該及早定好目標。如果真的兩者都想要,完全可以通過努力達到。大部分人沒有成功是因為沒有勇氣去做。
比如說我二哥,在10年左右去深圳發展,當時手機剛剛發展不九,他做的就是手機生意,賺了一筆錢。現在回到縣城,拿資本做點兒小項目很舒服。二哥在大城市紮根也是沒問題的,但他選擇回家。我想表達的意思是要努力給自己更多的選擇,不能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太可悲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