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術謀略:職場之至尊無敵削權術
職場、官場,剝開外衣,無非都是權力的角斗場,無論時代,無論包裝,萬變不離其中。
而其所有的表現形式,都可以歸納為:集權與分權,這兩種形式。職場鬥來鬥去,都為了分權與集權。這是一體的兩面,也就是所謂的道之陰陽,萬法自然。
分權與集權,沒有所謂的固定界限,最根本之處,在於視你當時所處的自然情況,以及你所認為的現實需要。
一般來講,需要眾人拾柴時,分權與人見多,天下已成,需要穩固之時,集權在己見多。
分權過多,分權過大,分權過長,組織容易尾大不掉,各種政策難以施行。集權過多,集權過大,集權過長,容易滋生崇拜,導致組織領導恣意妄為。
總之,分權與集權的優點與劣勢此消彼長,沒有誰對誰錯,只有誰更適合當時組織情形的發展,也就是說,集權與分權是需要周期性的進行調整,循環往複。
對於組織內需要削權的事,通常都不是什麼好事,對於很對人來說,這是件得罪人的事,也就是需要你去做紅臉的角色。得罪了既得利益的保守集團,之後,當然就是他們聯合陣線的全力反撲與你。
因此,組織領導,通常在幹得罪人的事之時,通常都會假手與人,採取借刀殺人之計,坐收漁利之便。
那麼,講到職場中的至尊削權術,一般要三大核心原則需要遵守:
1、
步驟要緩削權是得罪既得利益派的事,需要循序漸進,事緩則圓。急功近利,只能功敗垂成。因此步驟需要緩慢,採取溫水煮青蛙之策,慢慢深入削權,將對方的權力,一點一點進行分化出來。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什麼權力是對方可以放棄,是對方能夠忍受被拿走的,這種蠶食之策,一是能夠削去對方的權力枝葉,讓其淪為孤獨的枝幹,二是可以避免對手的激烈對抗,將對方的情緒控制在相對穩定的狀態,保持組織穩定。人都是有忍受值,一般不超過對方的忍受極限,對方一般是不會反抗,或者是強烈的反抗。
2、
內部掣肘要施行削權計劃時,首先要構建的削權體系,不是直接從對方手裡奪權,而是將對方的圈裡構建互相掣肘的削權體系。內部自亂,便無暇他顧了。如何使對方內部掣肘呢,每一個組織之下,都有各種小組織,每種小組組織下,又有很多微組織,每一種組織之下都有其領導核心,也就是所謂的集權重心,作為組織領導,你要削權,一般情況是削掉你下層領導核心的權力,用其所領導的圈子內部人員來對抗核心,形成權力掣肘之勢。
3、
錯其根基組織內領導的核心,權力的核心是什麼?包括兩方面:一是權力靠山;二是群眾基礎。這兩方面構成了組織內領導的權力核心。失去任何一方面,在職場的發展都不會順暢。在組織內削權,要削掉某人的權力時,需要消掉的東西,都要從這兩方面去尋找,去執行。一旦挫敗其這兩大核心,對方的權力自然就會形同虛設,無法與自己抗衡了。
在集權與分權的問題上,中國歷史上反覆上演著一幕幕精彩大戲,有成功、有失敗。幾乎除了組織創始人在削權時容易辦到之外,作為組織的領袖繼任者,在削權方面大多難以駕馭。
漢時劉邦,採取高官厚祿的利誘策略,裂土封侯打下的漢朝組織,在其生前沒有處理掉這種問題,到後來的繼任者們,以及時感到麻煩與威脅。文帝削番削權,有心無力沒有削番,景帝削番削權,有心力不足,採取試探性的削番政策,結果導致了七國之亂,最後草草犧牲掉了晁錯之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
大明王朝的繼任者,建文帝,亦採取削番削權之術,導致了朱棣的靖難之役,最後身死,國未滅,卻大位換人。清君側噱頭讓朱允汶藏到了人間疾苦。削番失敗,有人說是因為朱允汶性格柔弱,沒有身經百戰。這其實只是在細節上做文章,而真正導致其失敗的是其削番的大戰略上策略性的錯誤導致的失敗。
為何如何評說呢?往後再退三百年,作為大清王朝的繼任者康熙皇帝,他的削番策略卻成功了,似乎他也沒有身經百戰。當然他的削番策略也是風險極大的,歷史不能假設,如果可以,康熙也有可能失敗。
在削番削權的問題上,作為組織繼任者的帝王來說,秦皇漢武的漢武大帝,他實行的削番策略無疑是最成功與安全的,風險係數是最小的。
漢武帝手下重要的謀臣主父偃的削番之策,導致削番成功,一勞永逸。
是什麼樣的削番政策呢?
推恩令的實行。
利益均沾,親者有份。
設么意思,就是皇帝給你的權力不是你一個享有的。
應該分給更多人享受,而分出去的權力,不是給你別人,而是給你本身的親人。
這下看怎麼辦了?
你能反對嗎?不能,如果反對,那你反對的是你的至親。如果不反對,那他們感激的是皇帝老子的皇恩浩蕩。
作為人類,誰不想手上握有些權力呢?
因此,只能是啞巴吃黃連了。
結果如何,權力被分出了,其圍繞權力而形成的勢力也就不存在,削番成功,避免刀割。
現在企業或組織,同樣存在集權與分權的事情,也同樣上演著削權的把戲。
各位《權術謀略》的夥伴們,你的單位組織有這樣的情形嗎?不妨聊聊你的精彩故事,分享!
one?O?N??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