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山川奇特、風景秀麗,地理環境得天獨厚,屬典型的岩溶地貌。桂林以俊俏的山峰、瑰麗的岩洞、清澈的江河聞名於世,早在唐宋時期,「桂林山水甲天下」就已名揚海內外。
市區至陽朔縣長約80公里的灕江沿岸峰林地貌最為典型,形成了千峰環抱、山環水繞、碧水青山、奇峰倒影、洞奇石美的獨特景觀。
有著眾多少數民族的桂林民間節慶活動也特別多,風情濃厚的風俗,已成當地旅遊的一大風景線。各民族共同的民間傳統節日,如元宵節、端午節等,這裡都會大慶,熱鬧非凡。但最為精彩的,無疑是各民族獨特的喜慶節日。
三月三
三月三是壯族傳統歌節,又叫「歌圩節」、「歌婆節」,分日歌圩和夜歌圩。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已將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定為壯族歌節,正逐漸發展成「三月三」文化藝術節。
二月八
二月八是瑤族傳統節日,也叫「農具節」,是灌陽縣傳統的節日。每年的農曆二月八日,農民都會把一些自己製作的農具拿到灌陽縣城趕圩,當天縣城是人山人海,灌陽縣委還會組織一些文藝團體舉辦大型晚會。農具節上的農具包括糞箕、簸箕、米塞、籮筐、犁趴等等。
苗年
苗年是苗族傳統節日。節日當天早晨放鞭炮,連放3炮,以示吉慶。節日期間,人們走親訪友,互致祝賀。屆時,小夥子蘆笙嘹亮,悅耳動聽,姑娘們身著節日盛裝,頭戴龍鳳銀角、銀簪、銀梳,踏著笙歌節拍,翩翩起舞。苗年的時間各地不一樣,基本都是在秋收結束以後。
禁風節
一年一度的禁風節,是臨桂縣宛田瑤族同胞的重要節日。這天瑤族男女老少皆著民族盛裝,載歌載舞,喜氣洋洋,一是慶祝當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二是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心想事成。
桂林市為提高桂林旅遊知名度、還在每年旅遊淡季(10月~12月分)舉辦年度性國際旅遊節活動。
桂林的飲食,在全國有口皆碑,地方風味獨具特色,集酸辣的湘菜和清淡的粵菜風味於一體,桂林人的家常小炒受湘菜影響比較大,幾乎餐餐離不開酸辣。
桂林米粉
桂林米粉以其獨特的風味遠近聞名。其做工考究,先將上好大米磨成漿,裝袋濾干,揣成粉團煮熟後壓榨成圓根或片狀即成。圓的稱米粉,片狀的稱切粉,通稱米粉,其特點是潔白、細嫩、軟滑、爽口。
其吃法多樣,大致有生菜粉、牛腩粉、三鮮粉、原湯粉、滷菜粉、酸辣粉、馬肉米粉、涼拌粉等。
冒熱米粉
把燙熱的米粉濾干,再配以鍋燒豬牛肉片,鹵牛膀、牛肝等,加滷水、花生油、酥黃豆或辣椒、蒜蓉,攪拌入味。這種米粉吃起來拂拂作響,聲色味俱全。
原湯米粉
把切好調味的豬牛雜,放入小鐵鍋中煮熟,倒進盛有米粉的碗中,加上蔥花、味精、胡椒、麻油。這種米粉味道十分鮮美。
醋水米粉
這是一種無肉的素粉,只加酸醋、酸刀豆、酸辣椒拌吃,經濟爽口,婦女特別愛吃,夏天最受歡迎。
灕江四寶
灕江長壽魚、灕江泉水蝦、灕江菊花蟹、灕江岩石螺,這是灕江的特色小吃。
其它美食
桂林米粉有許多種,最有名的是馬肉米粉。它用特製的紅燒馬肉作配料,馬肉鮮嫩味香,壯陽補腎。過去吃馬肉米粉多用特製小碟來盛,米粉僅供一箸,上面有幾片薄薄的馬肉,再加以幾粒油炸花生,拌以桂林辣醬,風味特佳。一人一口一碟,可吃二、三十碟粉。現已改用大碗,滋味不變。馬肉米粉以城中老店會仙樓的最為馳名,據說它開設於清代道光年間。
此外,民間手工製作的馬蹄糕、板栗粽等也頗受歡迎。十二縣也有名吃如恭城的油茶,用荔浦名產荔蒲芋製作的扣肉、陽朔的啤酒魚和靈川狗肉等。
桂林三寶是指桂林享譽海內外的三種製品,即辣椒醬、豆腐乳、三花酒。也有「桂林四寶」的說法,即在「桂林三寶」的基礎上加西瓜霜。
桂林山水之美,甲稱於天下;而廣西之美酒,在歷史上也別有風韻。早在漢朝時期,蒼梧(今梧州一帶)地區就產出了著名的「蒼梧縹清酒」,以獨特的品格擠進了華夏名酒的行列。
魏晉時期,蒼梧酒鼎視神州,流芳四海,史家為之筆不停毫。曹植《酒賦》云:「其味有宜城醪醴,蒼梧縹清。或秋藏冬發,或春醞夏成;或雲沸川涌,或素蟻浮萍。」宜城酒產於湖北,是濁醪類的皇冠;而縹清酒產於蒼梧,是清酒類的佼佼者。濁、清兩類,代表了當時釀酒業的發展水平。
廣西酒的歷史經歷過幾次峰谷漲落。自蒼梧酒顯名於漢晉之後,在較長時期內,廣西酒處於默默無聞的狀態,直到宋代,才重新抖起雄風。桂林瑞露酒、橫賓古辣泉酒、昭州曼陀羅酒,以及通行粵西的老酒和蛇酒,都在華夏酒林中一展風姿,而後的桂林三花酒,更是至今享譽全國。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TAG:桂林 | 米粉 | 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