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都挺好》,大家聊漏了最重要的一點

我們追著正刷屏的《都挺好》看了兩周,覺得這部劇真正的重點,全網幾乎沒人看見。

最近大家都在看《都挺好》。

正午出品,全員演技在線,46集的劇播完前1/3,豆瓣上近3萬人打出的平均分還能有8.4,實屬難得。

還有更難得的,從親子綜藝起被大家拿出來討論的「原生家庭」問題,這次掀起了空前巨大的輿論潮。

甚至蓋過了作品本身,成為現象。

在極度重男輕女環境下長大的女主,蘇明玉,成了2019最慘第一人

相應的,蘇明玉家那幾個,她控制欲超強的母親、自私貪婪的父親、軟弱的大哥、啃老的二哥,成為眾矢之的,大家對蘇明玉家人的恨之切,絕不亞於當年討伐「容嬤嬤」。

劇播一周,一天能拿三個熱搜,朋友圈、知乎、公眾號到處都是它的身影,討伐原生家庭,批判重男輕女,痛斥啃老。

我們也全程跟著追劇,跟著大傢伙兒熱烈討論,但討著討著發現事態發展跑偏了。今天想仔細聊一聊:為什麼我說蘇明玉根本一點都不慘。

  • 2019最慘女主的20年人生

為了方便理解,先飛速捋一下劇情。

故事從蘇州的蘇家說起,蘇家五口,母親是護士長,父親是一名圖書管理員,兩人退休工資加起來一個月8000多。

他們家有三個小孩,大兒子清華斯坦福畢業,定居美國;二兒子出身是二本學校,但工作不錯,有房有車。小女兒更是不得了,讀了師範卻當了總裁,年紀輕輕就管著一個大公司的半壁江山。

多麼闔家歡樂幸福美滿的一家人。

——背後卻傷痕纍纍。

從小受傷最多的,是最了不得的小女兒,她媽幾十年如一日差別對待三個孩子。

這種差別對待,從物質到精神一以貫之:

大兒子從清華念到斯坦福,媽媽慈祥地賣掉一間房供他讀書——賣的是小女兒的房。

二兒子不學無術,高考二本線都沒上,媽媽慈祥地給他「買」了個二本,畢業後繼續給他「買」工作。

小女兒每次月考都第一,做夢都想著考清華。

媽媽微微一笑,考清華我們家供不起,幫你定了「保送師範」的名額。

女孩嘛,畢業正好做老師

老媽的光榮事迹,可以送二兒子2000塊畢業旅行,小女兒補習班要1000塊學費?沒有。

孩子她爸心疼小女兒。

可惜他本人是個受氣包,一輩子活在妻子鐵腕管制下。

工資自己做不了主,妻子叫他他抖一抖,女兒委屈,他看不下去——選擇動不動跑廁所:

必須說一句,這並不是為了增加戲劇張力,脫離生活而設計出的故事。

在身邊走訪了一圈,因為上一代某些根深蒂固的性別觀念,真的有很多家長把「差別對待兒子女兒」做得理所當然

甚至有比劇里更誇張的,常見的一種現象:女兒嫁出去,父母要瘋狂和女婿要彩禮——彩禮用來給兒子蓋房子。

大部分網友就是看到這兒,在一片哭訴聲中,定下了對蘇明玉的態度:好慘一女的!

「蘇明玉是不是樊勝美第二?」「蘇明玉VS樊勝美,誰更慘?」

有人隔著屏幕在和她抱頭痛哭:

「原生家庭的罪,我們誰也逃不過!」「你嫌棄我是個女兒,你為什麼要生我?」

還有人已經開始跟她比慘:

  • 問題是,蘇明玉真的,慘嗎?

繼續往下看劇情。

蘇明玉其實崩潰過好幾次。

比如被她二哥欺負的時候。二哥仗著有老媽撐腰,極其低幼地把遊戲聲開老大,不吵死在房間學習的蘇明玉不作罷。

蘇明玉忍了一陣兒,不妥協,沖著二哥吼到大哥來救命。

再比如發現房間被賣了的時候。父母要她跟大人睡一間,她即使生氣也不拿自己的學業撒氣,索性在書桌上學習到睡著。

還有母親笑著掐斷她清華夢的時候。

她甚至服軟了一次,想再求來一次機會:「我求求你們,考清華是我好多年的夢想。」

母親不吃軟,她又來硬的,直接吼:「你們生我就該對我負責。」

上大學後,事態仍未好轉。

——母親又賣了一間房,供二兒子結婚。

蘇明玉最後和媽媽大吵一次。

然後她意識到,自己的原生家庭,真的無法在精神或物質上給她任何正面影響。

她選擇和家裡斷絕關係。不是為了撒氣,而是選擇真正開始自救。

——好好學習拿獎學金的同時,她一個人打好幾份工,想攢錢供自己完成出國讀書的夢。

有些人明明遭遇著世界上最慘的事,你卻覺得TA和「慘」沒有半毛錢關係。

這樣的人,統稱為強者。

蘇明玉就是一個強者。

很可惜,這樣的聲音,在《都挺好》的討論聲中,絕不是主流:

蘇明玉沒有賣慘,但大家替她「慘」。

蘇明玉沒有因原生家庭的問題沉淪,但很多人都想藉此討伐「原生家庭」。

  • 有些人總有「貴人相助」

至於為什麼蘇明玉能擺脫「原生家庭」的陰霾?而別人不能?

很多人歸結為一個原因:有貴人相助。

真的是這樣嗎?我們回到劇情。

上大學後,一個人打好幾份工的蘇明玉,有一份工作是,在街頭髮傳單推銷英文課。

有一天照常發著傳單,她像往常一樣,看中了一個穿西裝的潛在顧客,就頑強想把課推銷給他。

大老闆說我年紀大了,不需要學英語。她說那你小孩兒一定需要學。

大老闆說我小孩兒已經在國外了,不需要。她說你小孩兒能出國,你一定是個成功人士,出國談業務需要學英語。

大老闆又說沒事我有翻譯。她還在說那你也可能需要出國玩啊!

大老闆一路走到自己的車裡,她就一路在推銷——過程完全符合她一路來的習慣,不到最後一刻,絕不放棄服輸

大老闆半好氣半好笑地問了她的近況,知道她想賺錢送自己出國讀書,然後又半好笑半好心地分析說這件事在金錢收入和時間投入上多不合理。

順便說了句:我手下的銷售半年就能賺幾十萬。

然後蘇明玉眼睛又亮了,搶在他關車門前不要臉地毛遂自薦:

大老闆:什麼產品?

這不是開空頭支票。

蘇明玉當晚就買了銷售類書籍,開始自學,不拋棄不放棄。

後來的故事很多看了劇的人也知道——蘇明玉成了這位大老闆的徒弟,長大後成了銷售老手,當上總經理,坐管大老闆家公司的半壁江山。

此時彈幕里刷屏:蘇明玉遇到貴人了。

「蘇明玉總算遇到了蒙總這樣的貴人,不幸之中的幸運。」

「我比蘇明玉還慘,因為我沒有蒙總這樣的貴人。」

捫心自問:蘇明玉走上逆襲的路,有沒有幸運的成分?有。

但只是因為幸運嗎?絕不,有太多她自己的選擇在先——

她沒有放棄自己去勤工儉學,在先。

她關鍵時刻敢毛遂自薦,在先。

她一個師範生說學銷售就學銷售,在先。

就算有幸運的成分,蘇明玉一個大二學生在面對大老闆的不屑時,緊追不捨,還勇敢說出自己的夢想,這種勇敢,也在先。

再從後面的劇情看,她還知恩圖報。

大老闆當時助她一次,她死忠地一直跟著他,即便競手公司高價挖她:

再說回來,自我推銷那年,她也就大二,頂多20歲,如果真的要說運氣,那也是天助自助者也吧。

蘇明玉慘,但不會怨天尤人。

同樣的,蘇明玉強,也不是因為天上掉餡餅。

  • Loser邏輯 VS 強者邏輯

要說這部劇里真正「天上掉餡餅」的人——蘇明玉的大哥和二哥。

他們是萬惡之源?

不,他們才是這部劇里最慘的人。

從蘇家被溺愛供養著長大後,大哥看似老實務實,可兌現諾言方面,卻一次次食言。

小時候答應妹妹替她選出國的學校,妹妹沒去清華,他沒有出場

長大後,答應給爸爸準備銀行保險箱,忘了

丟了工作家裡經濟條件困難,老婆著急他不急

答應接老爸去美國,卻又搞不定妻女,又反悔

這麼多年,他對家裡的事從沒深入關心過。

問責起別人來是一把好手:

母親意外去世怪弟弟妹妹,父親繼續怪弟弟妹妹。

二哥,更要命,結婚多年還啃老,花錢大手大腳。

賺的多,花的更多,小時候欺負妹妹,長大了在媽媽的葬禮上衝過去和妹妹動嘴動手。

父母的大半積蓄都給了他,母親去世他一分給不出,還嘲諷花了錢的妹妹沒良心。

習慣母親愛的供養後,兩兄弟的人生被動成了習慣,遇事自救能力基本為零。

再看蘇明玉,她當然有長久以來的弱項,比如脾氣硬、溝通表達有障礙。

母親去世後,再難過也死撐著不願意人前落淚;二哥照顧不好父親,她偷偷請人去照顧就是不願意暴露自己。

但是她從不會讓自己遇事不作為。

不管是商場中遭人算計,還是情場中喜歡上別人,她從來都是主動出擊的那一個。

甚至她不會縱容兄弟的問題沒有解決,該指出就指出:

這是她巨大的優勢,自救能力滿分。

人生就是一場逐漸完善自己的過程,蘇明成和蘇明哲停滯不前時,蘇明玉早就已經甩下他們太遠。

所以再回到那個問題,蘇家到底誰更慘?

更可惜的是,蘇明玉那些與命運抗爭的閃光點,好像依然無人問及。

大家在討論:

「有兄弟的女孩是不是在婚戀市場不受歡迎?」

「贍養老人,是不是只會落在女孩頭上?」

  • 說「原生家庭」時,我們到底在討論什麼?

這絕不是關於「原生家庭」的輿論風向第一次跑偏。

2016年《歡樂頌》播出,樊勝美慘。

大家問現實中有像樊勝美父母這樣的家長嗎?樊勝美成功不了,是不是原生家庭害了她?甚至出現了新詞「扶弟魔」,一個熱帖:心甘情願幫父母索要天價彩禮的「扶弟魔」,有斯德哥爾摩症嗎?

2018年初,「北大才子」因為控制欲超強的母親和冷漠的父親,和家裡斷絕關係。

沒有人的關注點在,他在主動自救,擺脫原生家庭的問題,大家在哭訴原生家庭的痛。

2018年中,《爸爸去哪兒》播出,我們寫過陳小春受原生家庭的影響之大,也寫了吳尊擺脫原生家庭影響的方法,很多人在哭訴原生家庭的痛。

2018年末,《狗十三》上映,大家說這就是我的青春之痛啊,出生在這樣不尊重孩子的原生家庭,害了多少人。

我們想更近一步,剖析我們這代原生家庭的痛到底在哪兒——發現父母的原生家庭之痛是物質不足,他們在努力補足這點的同時,忽略了很多人的心理感受。

然而大家依舊在哭訴原生家庭之痛。

甚至到我們從第N代親子綜藝寫原生家庭,寫大張偉和媽媽的相處模式,說了長大就意味著:你該主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你不能又把自己當孩子,又想要做大人的自由。

大家還是在哭訴原生家庭之痛,「大張偉和媽媽關係好,還不是因為霞姐對他也好。」

我們一次又一次見證著「原生家庭」的問題,一次又一次看見很多人,不顧擺在眼前的解決案例,眼淚婆娑地癱倒在抱怨之中。

「原生家庭」是塊磚,哪裡不對往哪兒搬。

成績不好,怪父母,父母不夠聰明。

工作不好,怪父母,別人都有好爹。

性格不好,怪父母,原生家庭決定後天性格。

賺錢少,怪父母,理財賺錢不早教。

沒對象,怪父母,讀書時不許早戀。

買不起房,怪父母,首付都不幫忙。

換不了車,也怪父母,別人都給補貼。

成功了,都是自己努力;

失敗了,全是爸媽的錯;

——恕我直言,好一個Loser邏輯。

我相信,不管是《都挺好》的原著作者阿耐,還是出品這部劇的正午陽光。

他們創造過《歡樂頌》會自救的安迪,創造過《大江大河》會自救的宋運萍,創造過《知否》里會自救的明蘭。

講原生家庭,真的不是為了讓人陷入Loser邏輯里自怨自艾,而是為了提供一種逆境生長的可能。

每一位在看《都挺好》和沒看《都挺好》的人,如果有耐心讀到這裡,也許最該想的問題是:

如果你是蘇明玉,你的選擇會是什麼,是在原生家庭之罪里抱怨問題,還是像她一樣爭取不一樣的命運?

【更多理智娛樂內容,盡在微信公眾號理娛打挺疼(lydtt666)】


推薦閱讀:

TAG:都挺好(電視劇) | 原生家庭 | 姚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