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一點時間,可以花幾秒鐘思考幾個問題:
早上吃的麥片有多少糖?中午吃的外賣有多少糖? Coffee break 喝下的咖啡、果汁、奶茶,大概有多少糖?......
早上吃的麥片有多少糖?
Coffee break 喝下的咖啡、果汁、奶茶,大概有多少糖?......
面對這些問題,世界上 80% 的人都給不出正確答案。因為我們其實不大清楚,每份食物到底含有多少糖......很多人在這種不自知的狀況下,吃下了過量的糖!
為此,英國 BBC 廣播公司特意拍攝了一部關於糖的紀錄片《糖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Sugar),告訴你:你每天究竟吃了多少糖。
紀錄片一開始,就出 4 張巨大的桌子,上面擺滿了各種誘人食物,讓人有一種走錯片場的錯覺。接著,主持人帶著 4 位志願者出來。
原來這整桌子擺著的,是志願者們 每周吃下去的食物。
節目組根據 4 人的飲食習慣,把他們經常吃的食物,分別擺在不同桌子上。4 人在找到自己的桌子後,被要求 猜測自己每天吃下多少糖。
結果,每個人猜測的糖攝入量,都與自己每日真正的吃糖量,相差甚遠!
第一位志願者是一位有糖癮的 年輕母親,她以為自己每天只吃掉了 24 克糖,但實際上她每天吃掉了 112 克糖,是 建議值的 4.6 倍。
第二位志願者是一位印度裔的 年輕男性,他的家族每天都會吃掉很多高糖零食,他知道自己每天吃掉很多糖,但是他從沒有想過自己每天吃掉的糖,是 正常值的 4.8 倍。
第三位志願者是一位每天奔波在路上的 銷售經理,雖然她不喜歡吃甜食,但是她經常吃 外賣 和 半成品食物 。她在不知覺中每天吃掉了 92 克糖,超標 3.8 倍。
最後一位志願者,是一位 嗜飲料如命 的大胖紙,他每天不停地喝飲料,直到喝光冰箱里的存貨。這個惡習讓他年紀輕輕就患上了 脂肪肝,他每天要吃掉 156 克糖。
看到這,你可能會想,這不就是節目組為了製造節目效果 找來的托?
不!在紀錄片中,主持人在倫敦街頭,端著各種美食(如:炒牛河、果汁、麥片等),找路人進行隨機測試。結果顯示:絕大多數人,對食物含糖量的估計,都比實際含糖量少很多!
對含糖量一無所知,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
糖 就好像無孔不入的水,以不同的形式進入我們的食物,闖入我們的生活,危害我們的健康。
為了證明這一觀點,主持人和 專業營養師 進行了一波大採購。她們兩個拿回了兩大包常見的食物,包括麥片、果汁、餅乾等等。緊接著,在營養師的指導下,主持人仔細閱讀了這些食品配料表。
結果發現,那些她以為沒有糖,吃起來不甜的食物,其實都含大量糖分。
就連標榜著 天然、綠色、健康,甚至「無糖」的食物也存在大量糖。比如:看似健康的蜂蜜就含有 35% 的蔗糖,而 新鮮果汁的含糖量竟然不輸可樂!
更可怕的是 鹹味食品 也含糖,比如:麥片、乳酪......甚至是 番茄醬 都額外添加不少糖。
喂我們吃這麼多高糖產品的 背後元兇,又是誰呢?為了調查這個問題,主持人這回跑到英國薩里郡的一家 食品研發中心。這個食品研究中心正在為一家食品公司研究新的 番茄醬 配方。
在這裡,主持人從研發人員那裡學到了一個叫做 「極樂點」(bliss point) 的概念。
極樂點是什麼呢?食品研發人員發現:任何鹹味或者口味平淡的食物,只要加上 一定比例的糖,就可以起到 畫龍點睛 的效果,銷量也會跟著大增。
但是如果超過了這個恰好的比例,消費者也會因為太膩而不喜歡。
這個 恰到好處 的比例就叫做 「極樂點」。
為了找到這款番茄醬的極樂點,食品研發中心找來 一幫志願者 進行測試。這些志願者在盲測的情況下,吃下不同含糖量的樣品之後,選出了自己衷愛的那一款。
最終,研究人員 匯總獨立數據,做出了符合大眾口味的番茄醬。
小插曲:我們為什麼愛吃糖?
為了了解人類對糖的喜好,主持人又帶著 1 名志願者來到 英國雷丁大學。這名志願者在喝了一杯高糖果汁後,接受 腦部核磁共振 檢查。
下面這張圖片顯示,糖觸發了她 前腦皮層 的 獎勵機制,釋放出愉悅的信號。
也就是說,吃下越多的糖,你也會跟著越 high。
研究人員解釋:大腦釋放這種愉悅的信號,是人類漫長進化過程中培養出的習慣。在原始社會,人類處於 「戰鬥或逃跑」 狀態,只有不斷攝入高能量的食物,才能隨時準備應對挑戰。含糖的野果成了獲取能量的好選擇,人也因此 愛上了糖。
然而,現代的人類早已告別了 「戰鬥或逃跑」 的生存環境,不再需要那麼多糖分攝入。相反,如果不減少吃糖量,還會 因為吃糖 出現肥胖、脂肪肝、糖尿病等一系列代謝疾病。
一方面,現代人越來越注重健康,會避開高糖的食物;
另一方面,人的天性就喜歡吃糖,所以食品廠商為了銷量,需要添加 更高劑量的糖。
這可怎麼辦才好?
食品廠商煞費苦心,終於發現,可以在 營養成分表 上做文章。
紀錄片中,主持人發現,超市大部分的包裝食品的營養成分表都 很難閱讀。不是印得密密麻麻,就是藏在包裝角落,讓消費者很難找到關鍵信息。
而且,有些商家在營養成分表上 耍小聰明。
比如某品牌的 番茄醬,就把 計算單位 從 100g 換成了 15g,製造 含糖量很低 的假象。
雖然,我們沒辦法改變 食品廠商 的決策,不過我們可以有意識地控糖。
他們在專業醫生的幫助下,進行全套 身體檢查,她們的體重和體脂都超過正常值,還出現代謝問題。
有糖癮的年輕媽媽出現了 糖前期。拿飲料當水喝的大胖紙,出現了 非酒精性脂肪肝。 印度男子和銷售經理,也暴露在 心臟病 的魔爪下。
有糖癮的年輕媽媽出現了 糖前期。
印度男子和銷售經理,也暴露在 心臟病 的魔爪下。
為了擺脫 肥胖 與 疾病,為了更好地活著,他們在醫生的指導下開始戒糖。
6 周后,除了印度男子在戒糖期間 偷偷喝酒 外,剩下的人都重返健康:
年輕媽媽 擺脫了糖前期,銷售經理的 心臟病風險下降,而喜歡喝飲料的大胖紙,不但減了好幾斤,他的脂肪肝也改善了很多!
你有糖癮嗎?希望看完這篇文章後,你能開始關注食品中的糖分,成功擺脫糖的魔爪。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
TAG:BBC紀錄片 | 糖 | 營銷騙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