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上海灘》里,馮敬堯問年輕的丁力:「窮人最缺的是什麼?」
丁力不加思索地回答:「窮人最缺的當然是錢。」
馮敬堯搖搖頭說:「野心。窮人最缺的是野心。」
俞洪敏也說過:「大樹和小草都是植物,同樣吸收陽光雨露,可是小草卻長不大,因為小草沒有成為大樹的野心。」
有野心的人,會付出更多熱情去鑽研,會有更強烈的渴望取得勝利。
不是每個有野心的人都會取得成功,但是一個什麼都隨遇而安,從未激起過內心的渴望的人,大概離成功更遠。
在知乎上,曾經有個話題問:如何成為一個有錢人?
有個高贊的問答是:首先你要想成為這樣的人。
同樣的道理,要想在工作上有所作為,首先得敢想,才能有動力去實現。
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野心就是處於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的需要」,源源不斷地提供前進的動力。
熱門國產劇《北京女子圖鑑》中的陳可,成功詮釋了一個現代女性的野心,一個北奔青年的志氣。
她想要富庶的生活,想要LV包包裝滿衣櫃,北漂就沒想過要舒適。
她不想像曉薈那樣,在家鄉找個差不多的人結婚,過著差不多的日子。
陳可落魄過,想哭泣,想咆哮,想狂奔,想飛翔,可最後,她發現,只要她不低頭,北京這座城市,都能包容。
她從底層做起,一路上不斷被公司同事排擠。
可那種被人看輕的「恥辱感」,更激發了她的野心,悄然變成心態平和、處事老練的職場人,步步提升為成為公司高管。
正如《狼圖騰》里所說:「沒有捕捉不到的獵物,就看你有沒有野心去捕;沒有完成不了的事情,就看你有沒有野心去做。」
「說干就干」是我在看電影《邪不壓正》印象很深的台詞,想想也挺有道理,多少職場人都是光想不幹的空想家。
《非你莫屬》有一期節目,主題是新媒體運營的招聘與求職。
其中一位女選手不僅長得好看,而且履歷豐富,她做過法務,開過酒吧,還做過平面模式和網路直播,看上去勝券在握。
嘉賓請她描述新媒體運營的工作流程,她回答需要是維護和推廣企業的公眾號,比如策劃選題、撰寫文案、編輯推送、收集反饋等。
可當主持人問她幾個基本的運營問題時,她一個也答不上來,沒排版過,沒推送過,沒寫過文案,沒有任何經驗,就是想干。
她對新媒體運營的理解程度僅僅停留在理論水平。
很多時候,行動比語言更能代表你的決心,如果只是說說而已,夢想只會擱淺,到手的機會只會飛走,在等待中虛擲光陰。
而獸系青年,都是行動力強的踐行者,他們無懼壓力和焦慮,懂得快速行動的價值,有著只爭朝夕的決心。
作家Spenser,剛開始做保險行業時,與一個潛在客戶洽談得不錯。
他當晚熬夜,第二天一早就把方案給了對方,客戶被這種速戰速決的效率驚呆了,果斷選擇了他的方案。
寧向東教授曾經說過:「今天這個時代,不會有公司願意耐心培養你,等你長大,它在意的是你有沒「來之即戰,戰之能勝」的能力,也就是「即戰力」。」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即戰力是職場中獲得先發優勢的重要法寶。
職場作家朱璣曾分享過自己的一段切身經歷。
那時,她新入職一家公司,第三天,CEO助理突然通知她開會。
一進會議室,CEO就劈頭蓋臉地訓斥:「你是負責公司網站的吧,公司網站怎麼這麼差,改版,馬上改版,五天內我要看到上線。」
一開始朱璣沒回過神來,她一個新員工,懂什麼網站運營。
可很快她就明白過來,她是被老員工們推出來擋子彈了,這是個深坑呀,換做別人很可能就甩袖不幹了。
但是朱璣挺住了。
五天時間裡,她連軸轉,對接資源,請教達人,又做欄目規劃,又找技術人員,協調美工做UI設計,終於趕在承諾的日期前將新版上線。
CEO很滿意,後來也知道了她原來不是負責網站的人,這讓CEO對她更加另眼相看。
不久就破格提撥她為產品部經理,年底又提名她公司優秀員工。
朱璣說:「每次填坑的遭遇,其實是自我迭代的良機,可以鍛煉過人的意志力和強大的心性,從而進化成「自燃型」的人,為成就日後的事業奠定牢固的基礎。」
獸系青年面對深坑,往往不會過多解釋,不會過多把焦點放在勾心鬥角上,而是遇到坑就去填,遇到困難就想辦法解決。
他們始終堅信辦法總比困難多,勤於動腦,享受自虐的快感。
在別人看來特別煎熬的事,在他眼裡恰恰是機遇,證明自己的機遇。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將壓力轉化為動力。
填坑力,就是職場人士寵辱不驚、逆勢上揚的資本。
日本企業家岩瀨大輔說過的一句話:「只有把別人討厭做的事情積極主動地接過來,牢牢把握機會的人,機會才會再次眷顧他。」
就像希臘神話中的九頭蛇,你砍掉它一個頭,就會長出兩個頭,碰到意外攻擊,它不會受損,反而愈挫愈強。
填坑力極強,反脆弱,懂得用強大韌性化解困難,這是獸系青年的第三個特徵。
我始終記得動漫《灌籃高手》中的經典片段。
櫻木在和山王的決戰中,因為撲球一個球,而背部受傷。
教練告訴他,如果你繼續上場,可能未來就無法打球了。
櫻木說:「老頭子,你最光輝的時刻是何時?是全日本時代嗎?……而我,就是現在了。」
他上場,投出絕殺,贏了比賽。
沒有誰是活得輕鬆的,每前行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在職場要有亮劍的覺悟,面對強大的對手也絕不退縮,以凜然的氣魄面對挑戰。
無論是戰爭、商業還是個人層面,道理都一樣,要走出困境或者取得勝利,靠的都是耐心,而不是某個突發性的、奇蹟般的勝利。
很多時候,你都需要按部就班地做好自己該做的事,等時機來臨時,這要求的是絕對的耐心與清醒。
礁石暗流,永遠埋在通往榮耀的路上,真正的高手要做的是把問題化於無形。
從優秀走向極致優秀,是一種斷裂式的變化,它潛藏著各種危險——
既有成功路徑依賴,又面臨很多矛盾挑戰;
既有轉型升級的壓力,又遭遇各種能力短板;
既有了一定的資源積累,又要面臨利益分配難題……
成功等待那些井井有條的人——人們管這個叫做好運氣。
截至1911年12月,沒有哪個地球人到達過南極點,所以這是一百年前所有最偉大的探險者、所有最有探險精神及夢想的人最想做到的事情。
最後是兩個競爭團隊打算完成這項創舉,一個是來自挪威的阿蒙森團隊,另一個是英國的斯科特團隊,他們都想率先完成這個從來沒有人完成過的事情,到達南極點。
他們出發時間是差不多的,這是因為這個世界上從來競爭都非常激烈,當有一個大的機會的時候,沒有可能只有你看到了,基本是差不多時候有一幫人看到了,這跟其他無數場合的競爭都很像。
所以這兩支團隊差不多都是1911年10月在南極圈的外圍做好了準備,準備進行最後的衝刺。
結果是這樣的,阿蒙森團隊在兩個多月後,也就是1911年12月15日,率先到達了南極點,插上了挪威國旗,而斯科特團隊雖然出發時間差不多,可是他們晚到了很多,他們晚到了一個多月,這意味著什麼?
這就是成功跟失敗的區別,阿蒙森團隊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到達南極點的團隊會永載史冊,獲得一切的榮譽,而斯科特團隊他們雖然經歷了一樣的艱難險阻,但是晚了一個多月,沒有人會記住第二名,大家只知道第一名。
(二)
但這個故事並沒有這麼簡單,你不光要到南極點,你還要活著回去。
阿蒙森團隊率先到達南極點之後,他們又順利地返回了原來的基地。
而斯科特團隊晚到了,他們沒有獲得榮譽,而且更糟糕的是,他們因為晚了,回去的路上天氣非常差,他們在回去的路上不斷地有人掉隊,最後他們沒有任何一個人生還。
斯科特團隊不但沒有完成首先到達南極點的目標,而且全軍覆沒,這已經是生與死的區別了。
那麼是什麼造成這麼重大的區別,不光是成功與失敗的區別,而且是生與死的區別呢?
對這個事情進行研究,可能對我們做事會有些幫助和啟發。
首先,去南極探險,不光是需要人,還需要物資,事後有人總結分析兩個隊的策略和兩個隊的準備,可以看到非常重要的區別。
阿蒙森團隊物資準備得非常非常充分,他們是三噸的物資。
而斯科特團隊準備的東西少,他們只有一噸的物資。
一噸的物資夠嗎?
如果你在過程中不犯任何錯,完全不犯任何錯的話,剛好夠。
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理論上可行,但現實中碰到很大的壓力、碰到很大的未知困難,你不可避免地會動作走形,會犯很多錯。
所以,當你的計劃定得太緊的時候,其實是非常非常危險的。
而阿蒙森團隊做得非常好,他們準備了三噸的物資,這些物資有極大的富餘量,他們充分預知到環境的困難,做好充足的準備,給自己留下了犯錯的空間。
事實上,他們碰到的環境是差不多的,最後兩個團隊卻有截然不同的結果,這個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阿蒙森團隊的成功經驗,最後可以總結成一句話:不管天氣好壞,堅持每天前進大概30公里。
在一個極限環境裡面,你要做到最好,但是更重要的是,你要做到可持續的最好。
相反,斯科特團隊從他們的日誌來看,是一個比較隨心所欲的團隊,天氣很好就走得非常猛,可能四五十公里甚至六十公里,但天氣不好的時候,他們就睡在帳篷里,吃點東西,詛咒惡劣的天氣,詛咒運氣不好,希望儘快天轉晴,儘快能夠前進。
事後總結,這兩種做法很可能是他們最大的區別,不管環境好壞,不管容易與否,堅持每天前進三十公里,不管是到達南極點還是從南極點順利返回,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區別。
阿蒙森團隊於1912年1月25日全部返回營地,這個日子和他3年前計劃的歸程一天不差,是巧合也是奇蹟。
後來有人評價阿蒙森的成功是因為好運,他的回答是:
最重要的因素是探險的準備如何,你必須要預見可能出現的困難,遇到了該如何處理或者如何避免。成功等待那些井井有條的人——人們管這個叫做好運氣。對於那些不能預見困難並做出及時應對的人來說,失敗是難以避免的——人們稱這個為壞運氣。
(三)
這個故事還有一些細節也值得我們思考。
第一,斯科特團隊用的是矮種馬來拉雪橇,而阿蒙森團隊用的是愛斯基摩犬。
阿蒙森團隊足足準備了97條愛斯基摩犬,阿蒙森認為只有愛斯基摩犬才是南極冰天雪地中的最佳選擇。
相比而言,馬更強壯,開始的時候走的更快,但馬不夠耐寒,走到半路都凍死了,最後只能靠人力來拉雪橇,愛斯基摩犬雖然走的慢,但能在很冷的條件下生存,從而保證了行進速度。
第二,阿蒙森為了極地探險,他曾經和愛斯基摩人生活了一年多時間,就為了跟他們學習如何在冰天雪地里生活、求生等。
第三,阿蒙森的計劃非常周詳,連午餐也作了特別的安排,他使用了一種新設計的保溫瓶,在每天啟程前早餐時,便把熱飯菜裝在保溫瓶里,這樣午餐可以在任何時間吃,既節約燃料,又省時間。
而由於需要紮營生火,斯科特團隊吃頓午餐要多花1個小時,阿蒙森的隊員時常坐在雪橇上,一邊欣賞極地的奇異風光,一邊嚼著暖瓶里的熱飯,而且還有休假:星期天哪怕再適於行路,阿蒙森也不改變習慣。
中國有句古話:「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善醫者無煌煌之名。」
這兩句意思是說:「善於打仗的人往往沒有什麼顯赫的功績,而好的醫生沒有很大的名聲。」
扁鵲是春秋戰國時的名醫,他有兩個哥哥,三兄弟都精通醫術。
魏文王曾問扁鵲:「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誰的醫術是最好的呢?」
扁鵲回答:「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個。」
魏王不解地說:「但是你的名氣確是最大的啊。」
扁鵲解釋說:
大哥治病,是在病情發作之前,那時候病人自己還不覺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藥剷除了病根,使他的醫術難以被人認可,所以沒有名氣,只是在我們家中被推崇備至。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時,癥狀尚不十分明顯,病人也沒有覺得痛苦,二哥就能藥到病除,使鄉里人都認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靈。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嚴重之時,病人痛苦萬分,病人家屬心急如焚。此時,他們看到我在經脈上穿刺,用針放血,或在患處敷以毒藥以毒攻毒,或動大手術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緩解或很快治癒,所以我名聞天下。
大哥治病,是在病情發作之前,那時候病人自己還不覺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藥剷除了病根,使他的醫術難以被人認可,所以沒有名氣,只是在我們家中被推崇備至。
魏王大悟。
《孫子兵法》中說:「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所謂 「結硬寨,打呆仗」,簡而言之,就是先佔據不敗之地,然後慢慢獲得細小優勢。
曾國藩是一個愛用「笨」方法的人,他不喜歡取巧的東西,也不相信什麼四兩撥千斤的事情,因為勝利果實從來不是強攻出來的,而是它熟透了,自己掉下來的。
《孫子兵法》里說:「勝可知,而不可為。」
美團王興在接受採訪時對記者說:「多數人對戰爭的理解是錯的,戰爭不是由拼搏和犧牲組成的,而是由忍耐和煎熬組成的。」
無論是戰爭、商業還是個人層面,道理都一樣,要想走出困境或者取得勝利,靠的都是耐心,而不是某個突發性的、奇蹟般的勝利。
很多時候,你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做好自己該做的事,等時機來臨時,一切都會有所改變,只是在那之前,你必須要有足夠的耐心。
林肯有句話說得好:我走的慢,但我絕不退後。
自自然然、平平常常處之,該交待交待,該奮進奮進。
TAG:自我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