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不到就毀掉丨諮詢師從客體關係視角談嫉羨與攻擊

嫉羨與攻擊——客體關係視角

文丨張冬曉 簡單心理認證諮詢師

本文對客體關係中的重要概念——嫉羨及其臨床表現做出詮釋,並結合臨床經驗進行思考。包含以下幾個部分:

1、嫉羨的源起

2、貪婪、嫉羨和嫉妒的區別及關係

3、嫉羨對心理發展的影響

4、對嫉羨的常見防禦形式

5、嫉羨的修通

一、嫉羨的源起

弗洛伊德發展了生本能和死本能,也即性本能和攻擊本能。隨著精神分析理論的進一步發展,精神分析之母梅蘭妮·克萊因在她與兒童的精神分析工作當中,將死本能(攻擊本能)的運作機制解釋得更加深入和全面。

隨著初生創傷(剪斷臍帶、從子宮中墜入世界、冷空氣刺激肺部、打針、第一次感到飢餓寒冷、無法調動身體等等),嬰兒的死本能也同時啟動,以原初迫害焦慮的形式存在,嬰兒感知到這個世界是一個可怕的存在,並本能地尋找與母親的依戀,如果沒有乳房/母親,它無法存活

因此,嬰兒與第一任客體,也即原初客體(乳房/母親)的關係在嬰兒的心理發展中顯得非常重要。

嫉羨起源於出生第一年,克萊因認為造成原初嫉羨的原因在於嬰兒的先天體質素質(死本能的強弱)以及後天養育環境。在出生的第一年,也即口欲期,對乳房的渴望主導了嬰兒的身心,嬰兒渴望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永在的乳房,這種植根於口欲期的需要使乳房/母親這個原初客體,對嬰兒有著生殺予奪的大權。

而嬰兒如何處理與這個具有強大影響力的客體之間的關係,既取決於嬰兒天生的素質類型,也取決於嬰兒的外部養育環境。自我從出生起開始運轉,圍繞著生死本能的衝突啟動自我防禦機制,其中的一種功能是趨向整合,整合的能力被視為生本能的體現,生本能即創造力

愛與恨的分裂意味著生本能與死本能的天然衝突,嬰兒為了抵禦死本能所帶來的迫害焦慮,從根本上分裂了好客體和壞客體,以便將好客體保存起來從而使得存活下來成為可能。

但整合的能力需要一個非常穩定的好客體及好自體為基礎,這就意味著,沒有形成穩定好客體和好自體的嬰兒在整合的過程中會遇到更多的阻礙,或者原本中等強度的好壞客體的分裂變成了極端的分裂。

「自我第一個和最早先的功能就是處理焦慮。由內在死本能的威脅所引發的初生焦慮,導致了自我從出生那一刻起就開始活動,持續地保護自己,對抗焦慮所產生的痛苦和張力,因此從出生後就運用著防禦機制。忍受焦慮的能力強烈地影響著防禦的發展,如果自我適應能力不足,就會退回到更早的防禦。例如全能、否認和分裂機制。」(《嫉羨與感恩》p216)

嬰兒運用想像力去處理焦慮以及一系列感受,在嬰兒的內部,幻想與現實的邊界並不分明存在,在內部被體驗為迫害的客體也同時存在於外部,反之亦然。

嬰兒將飢餓體驗為一種來自內部的強烈迫害感,彷彿有什麼東西從內部要損毀它,而只有乳房提供的乳汁能夠將它解救出來,母親的餵養不可能總是及時的、全然的,時間上完全吻合嬰兒需要的,嬰兒會感到有時能夠吃到奶有時不能夠及時吃到奶,此時乳房/母親(原初客體)就被體驗為一個不可靠的,甚至帶有迫害性的客體

而為了生存,嬰兒又不得不渴望乳房,同時這個乳房又不在嬰兒的掌控之內,這個來自外部的乳房客體掌控著一切,讓它滿足愉悅平靜的感覺來自於乳房,讓它飢餓受苦恐懼的感覺也來自乳房,彷彿乳房控制著它的生死大權,而它對此無能為力。

在嚴重的挫折中,嬰兒發展出了針對不得不依賴的乳房客體的貪婪和嫉羨。貪婪是這樣一種感覺:這個乳房不可靠,而我實在太飢餓了,如果我能永遠沒有限制地吃個夠就好了。我想要把乳房全部地,完全地吃進來,把它的好東西全部據為己有。這樣我就更強大,不需要它了。

  • 貪婪總是帶有掠奪的性質,儘管它本身並非蓄意毀壞,貪婪地狼吞虎咽的嬰兒並不能意識到乳房是有生命的客體,對貪婪的嬰兒而言,乳房只是個物體,而它要掏空所有的一切,在貪婪無止境的發展中,物體被殺死。貪婪的特質很像傳說中的饕餮,吞吃下一切而仍然飢餓,因為貪婪無法被滿足,也因此難以停下貪婪的腳步。

  • 嫉羨則是指向對乳房的殺戮,這個充滿乳汁的好客體看上去私藏了乳汁不給我吃,它故意餓著我甚至要餓死我,而我竟然如此絕望地依賴它,這個世上竟有這樣的好東西,卻不是我的。我要毀掉這個讓我如此痛苦的乳房和它的乳汁。正是這種嫉羨和破壞衝動使嬰兒無法享受吃奶的樂趣,嬰兒會哭鬧,拒絕吃奶或者吐奶,讓人感到養育困難。

  • 貪婪是要全部地佔有好客體,而嫉羨則是要摧毀掉好客體。只有嫉羨的破壞性和攻擊是直接指向好客體的,正是好客體和對好客體的需要喚起了個體強烈的痛苦,嫉羨這種朝向好客體的攻擊特質造成了內化好客體的困難,與此同時也摧毀了好客體與壞客體之間的區別。

一個保護的充滿愛的乳房讓嬰兒感到自己是好的,它也同時保護和愛這個好客體,而一個迫害的自私的乳房壞客體也對應著內部的壞自體,分裂是指嬰兒為了保留內部的好客體和好自體,而把碎片的糟糕的不能容納的部分分裂並投射出去,從而維持好的自體,也保護愛的客體不受壞客體的侵害。

分裂的程度越絕對,似乎就越能避免那部分壞的東西污染好的部分,等到嬰兒慢慢長大,進入抑鬱心位,自我功能更強壯的時候,好與壞的整合便會發生,所以分裂出去的那部分壞的客體和自體,事實上是一直等待著被收回,重新整合納入一個自體的整體系統。

而在被嫉羨驅使的分裂過程中,好客體被污染,好自體也被污染,這種好壞的混淆使得整合難上加難,沒有恰當的分裂,便沒有順利的整合。

分裂是嬰兒第一年的心理發展中正常的過程,嫉羨則要麼加劇分裂使之變得過度,要麼直接阻礙分裂的產生,使之在源頭上混淆好壞。正常情況下,隨著抑鬱心位的到來,偏執分裂的位置會被大面積修復,並不斷走向整合。而嫉羨及它的破壞性本質則從源頭破壞了這一正常進程。

在每個人的人生中,挫折和不幸的遭遇都會喚起人們的嫉羨和怨恨,這些情緒的強度以及個體的應對方式有千差萬別,不同的情緒強度及對它們的處理造成了個體對生活的基礎態度:是保留感恩和享受命運的能力,還是對生活充滿了恐懼和敵意

二、貪婪、嫉羨、嫉妒的區別和關係

貪婪與嫉羨同屬口欲期的問題,在這個階段,個體強烈地排斥他人,僅限於母嬰之間的二元關係。貪婪是對於內攝客體的不滿足,嫉羨則是對滿意客體的破壞。

嫉羨加重了貪婪,它永遠無法被滿足,因為嫉羨源於內在,總是需要朝向一個外部客體。貪婪欲求掏空客體的一切,而嫉羨不僅要掏空客體,還將排泄物(壞的自體)放入客體內部(乳房內部),通過這種方式破壞它,摧毀它。

「貪婪主要是和內攝聯結在一起的,嫉羨則是和投射一起。」(《嫉羨與感恩》p234)

嫉妒則存在於性器期,在嫉妒中出現了第三個客體,另一個他人,父親出現了。嫉妒是擔心另一個競爭對手搶走了自己已擁有的客體的愛。而嫉羨則是朝向摧毀這個愛的客體本身。嫉妒是一個女人或男人擔心伴侶對自己的愛被別人搶走。嫉羨指向客體本身之存在,嫉妒則指向客體的愛的存在,與之相伴生的是個體對於存在的焦慮和擔心失去客體愛的兩種不同程度焦慮。

嫉妒可以緩和嫉羨的程度,隨著嫉妒的情感誕生,嫉羨會被大幅度地削弱和替代。嫉妒的敵意主要針對競爭對手——父親或兄弟姐妹,而非口腔滿足的主要來源——母親。當與第三方客體的關係建立之後,個體便擺脫了二元關係的桎梏,擁有了一個新的關係的來源,可以經驗到愛的感覺。

同時,從口欲期到性器期的過渡也意味著個體獲得了更多的滿足途徑,不必固戀在母親這個唯一的口腔滿足的客體身上。男孩的敵意指向父親,而女孩則慾望著父親,期待替代母親的位置和功能。

而替代母親意味著個體會先經歷從認同到替代的過程,在此期間,與母親的認同出現了,女孩與母親的認同關係將決定她此後與男性的關係基調。在這個時期,嫉妒作為主要情感替代了嫉羨。嫉妒無論在程度還是性質上都更加能夠被個體忍受。

三、嫉羨對心理發展的影響

01 過早的罪惡感

出生六個月進入抑鬱心位後,嬰兒會對自己在幻象中摧毀母親/乳房的願望感到內疚和不安,在幻想中嬰兒的迫害焦慮傷害了自己同時深愛的母親/乳房,在不那麼過度的罪疚感驅動下,嬰兒將開始試圖修復被損害的母親/乳房,從而發展出修復的能力以及對自己修復傷害能力的信心。從而達成完整的關係,在其中愛能夠平復傷害,愛的客體能夠從傷害中倖存下來,關係能夠更加深刻豐富,也更加強壯和穩定。

過早的罪惡感意味著異常強烈的內疚和自責,當嬰兒無法承受強烈的罪疚感時,躁狂性防禦被啟動,嬰兒會變得情感麻木,沒有感覺,或者進入全能般的幻想:我根本不需要母親/乳房!如此一來,通過否認的機制嬰兒逆轉了罪惡感,不需要面對母親/乳房可能被自己傷害甚至殺死的可怕結果(儘管是想像性的,對嬰兒來說,幻想是與真實一樣的東西,嬰兒正是通過想像力來處理自己內部的迫害焦慮和衝動),嬰兒從抑鬱的位置再次轉回偏執分裂位置,在此過程中,嫉羨將被增強。

另一方面,早期的嫉羨造成了嬰兒早發的罪惡感,這種早期罪惡感不能被當時的嬰兒所忍受,超出了嬰兒所能加工承受的範圍,嬰兒將這種想要摧毀母親/乳房所帶來的罪惡感投射向外,變成了被迫害感。現在變成了外部的客體如母親,想要殺死自己。

這種罪惡感不同於六個月之後出現的抑鬱心位的罪疚感,抑鬱心位的罪疚感是促使嬰兒努力修復被損壞的客體和關係的動力,而這種早期的罪惡感在程度和性質上都更加惡劣,過於強烈的罪惡感所帶來的後果就是嬰兒無法順利修通抑鬱心位,罪惡感現在不是作為修復的動力,而是作為要被拚命防禦的痛苦本身,並且罪惡感以被迫害感的形式被感知到。嬰兒需要調動各種防禦能量去抵抗強烈的被迫害感和充斥的壞客體。

在臨床中,這種罪惡感總是以迫害感的面貌出現,由於嬰兒潛意識地認為嫉羨已經毀壞了好乳房,他便無望再納入一個好客體。這種對自己殺死了好乳房的罪惡感一旦表現出來,就成為了對諮詢師的敵意和攻擊的內在原因。個案變得無法信任諮詢師和生活中的他人,不斷地認為自己正在被諮詢師迫害和控制,隨之而來的便是對諮詢師和諮詢過程的攻擊與反抗。

02 促發貪婪

由於處在嫉羨中的孩子無法獲得養育上的滿足,嫉羨便促發加劇了貪婪的程度,像是一個巨大的無底洞,無論吞下多少食物都無法平復。

一次在諮詢中個案感到虛弱和飢餓,在吃了一個自己帶來的蘋果之後,又將諮詢室的點心全數拿走。個案似乎感到需要拿走全部的乳房,擁有母親全部的乳汁,儘管如此她依然感到飢餓,對母親乳房及其容納物的貪婪使她本能地全數佔有,同時嫉羨又阻礙了她從乳汁中真正地獲得滿足和滋養。

還有的個案會在諮詢中「吞吃」諮詢師的解釋,如饑似渴地尋求諮詢師對自己的解釋和建議,向諮詢師索要答案,然而這些解釋並不能帶來實際的效果,那是因為個案只是吞吃它們,彷彿吞吃食物或其他東西一樣,個案並不消化它們,心理學的解釋也不被當做信息來處理,不能被當做經驗來體會,它們都是一個個的麵包和饅頭,吞吃下去然後原封不動排泄出來,等待下一次繼續吞吃。像是貪食症的患者常常會在大吃大喝之後使用催吐手段將吃下去的食物掏空,留下空空如也的內部。

個案會非常誠懇和急切地參與每次諮詢,永遠飢餓,永遠吞吃

03 過早地轉向性器期

原初的嫉羨妨礙了口腔階段的滿足,過早地走向性器階段。嬰兒無法感覺到,外部的壞客體大多源自於自身內部的攻擊本能和投射。在強烈的被外部迫害客體的威脅下,嬰兒逃離壞母親,轉向父親。

但是因為嬰兒是由於口腔階段的受挫而跳轉到了性器階段,因此性器階段不可避免地帶有口腔施虐的特徵,借著性的旗號,行的依然是口腔階段的施虐和貪婪特質,這使得性以各種扭曲的形式呈現出來,全然地享受性的愉悅變得不可能。

同時,對母親和乳房的挫折使孩子過早轉向欲求父親,用來防禦內在的迫害感和摧毀慾望。例如個案在諮詢中報告了一個夢,夢裡她的父親拿了一口鍋去給她買粥喝。父親在此扮演了一個餵養的母親角色,本屬於母親的乳房功能現在由父親代表,這反映了個案與母親認同的失敗和敵對,這種敵對同樣導致了她對自己女性身份的認同困難,並在現實中以對性的罪惡感和無法懷孕表現出來。

懷孕是一個女性內部生命力和創造力的象徵,意味著她的內部是「好」的,富饒的,具有蓬勃的生機,能夠孕育和創造生命,這是生本能的表達。而它的基礎在於個體內部存有一個好客體。

當一個孩子認為母親私藏了乳汁,不給她吃飽乳汁甚至故意餓死她的時候,她對母親的渴望便充滿了痛苦和屈辱,與此同時外部的壞母親形象也同時被體驗為內部的壞自體形象,壞的子宮是這種壞自體形象的強烈表達。

個案儘管欲求著父親,但其在父親身上尋找的依然是母親的功能,因此,在尋找陰莖——父親的過程中,孩子依然是在尋找乳房——母親。

04 毀滅客體或自體的衝動

在極端的嫉羨中,迫害衝動會變成滅絕性的摧毀。例如一個個案早年喪母,由於母親的去世潛意識地印證了兒童的嫉羨和迫害衝動真的毀壞和殺死了母親/乳房,使得修復變得不可能,由此帶來的罪疚感將是個體無法承受的強度。個案陷入滅絕般的毀滅衝動當中,她極度恐懼又極具攻擊性,幾乎沒有任何事情能夠安撫她,或使她感到放鬆。

前期在諮詢關係中小心翼翼表現出的配合更像是對諮詢師的試探,在諮詢前期理想化階段之後,伴隨而來的是強烈的委屈和攻擊,個案對自己曾為了配合諮詢而小心翼翼感到極大的委屈和被迫害感,她感到諮詢師不能讓她隨心所欲地攻擊是因為諮詢師對她懷恨在心而施加的報復,她不能接受自己的攻擊性被限制(例如不能付諸行動),同時又感到即便是沒有外界限制她也無法完全地發泄獲得滿足。

那是因為,她的迫害衝動如此之強,以至指向對客體和自體的滅絕,而滅絕的本質使她再次陷入恐懼和抑鬱。由於個案潛意識地認為自己的迫害衝動曾經殺死了母親,因而每當她試圖瘋狂地攻擊諮詢師時也同時喚起了強烈的罪惡感,恐懼諮詢師也會被自己殺死。

嫉羨總存在著破壞的衝動,它們帶有全能的特徵,因此很難接受詮釋。每當在接近成功的時候,這種破壞性的嫉羨無一例外地將成功和對成功的體驗摧毀掉。造成個案在現實生活當中一系列的挫敗和失望,這些挫敗又反過來增強了內部的嫉羨的強度。

比昂發展了克萊因的嫉羨概念,發展為對聯結的攻擊。個案在幻想中摧毀的不僅僅是外部的母親乳房,同時也摧毀了自己內部對好客體的需要和情感,與此同時,也摧毀了與之相聯繫的心理結構和認知感官。個體無法理解情感的連續性和整體性,代之而起的則是碎片的斷裂的經驗和心理片段,它意味著個體無法建立有意義的聯結關係。

四、對嫉羨的常見防禦形式

01 否認和貶抑

個案六個月左右雙胞胎妹妹去世,她喝母乳長大。死本能以其赤裸裸的方式被她經驗,母親的乳汁此時變成了毒害妹妹的毒藥。變得危險而具有迫害性,卻仍然被她饑渴地需要著。但她不得不需要和依賴一個有毒的母親之乳房。對乳房的需要造成了巨大的痛苦和危險,嬰兒不得不在吃奶的同時對吃下去的乳汁心存猶疑和猜忌。

乳房作為一個滋養的好客體被體驗為危險的來源,這種矛盾的需要造成了極度的痛楚,個案不得不否認母親對自己的養育,並感到母親持續地對自己有敵意,總是在想辦法迫害她。由於無法承認母親的養育和對自己的愛,她也無法承認自己具有被愛的資格。對客體的否認和貶低總是伴隨著對相關自體的貶低。

嫉羨的可怕之處在於它總是朝向好客體的攻擊和摧毀。因此消弭了內化好客體的機會,個體變得無法接受幫助,因為任何幫助都會喚起內部的虛弱無力感,被體驗為對自體的貶低,正如嬰兒無法全然享受吃奶一樣,對吃下去的乳汁心懷怨恨和懷疑。為了降低這種痛苦,個體會否認並貶低諮詢師或其他人的幫助,通過貶低對方的方式,個體可以將好客體排泄出去,保持原狀。

這種矛盾反應在她與藥物的關係當中,儘管她非常需要服藥,但對服藥始終抱有懷疑和猜忌的態度,藥物被體驗為可能毒害她內部的東西,只有在她不得不服藥以保證基本健康或被人監督的時候才萬分不情願地服藥,服藥這個行為便帶有了被迫的被害的意味。

02 理想化和全能感

強烈的嫉羨會造成嬰兒正常分裂過程的阻礙,使得原本分為好和壞客體的兩個部分,現在為了抵禦嫉羨的破壞力而變成了兩個誇張扭曲的極端理想化的好客體和一個極端糟糕的壞客體。

嬰兒將正常的好壞客體極端化扭曲化,用一個極端理想化的好客體去抵禦非常壞的客體所帶來的迫害焦慮,這便是理想化的來源。理想化用來防禦迫害焦慮以及嫉羨的痛苦感覺。極大地誇張好客體的一切特徵,使嬰兒可以降低嫉羨的程度。

當嬰兒在母親那裡產生了或感到了大量敵意之後,其中一個反應會是迫不及待地逃離母親,走向其他客體,通常是父親。在這種情況下,父親將被理想化,他的功能和能力會被誇大。

一個個案在這個階段做了一個夢:夢中他獲得了成功並參加表彰大會,但在會上得知有人將在大會上播放視頻揭露他的秘密,而這個秘密的曝光會直接毀掉他的人生,他因此非常害怕擔心,於是讓陪他一起前往的一位年長女性去把醜聞視頻刪掉。

在這個夢裡,個案對成功所帶來的罪惡感經由被迫害的事件(醜聞)表現出來,成功意味著已經摧毀了原初客體(母親/乳房)的極大焦慮,而為了防禦這種不能忍受的焦慮,他採取的方式是將全能感投射給年長女性(諮詢師),並驅使那個被理想化了的諮詢師撤銷對他的迫害。

正是極端的恐懼促使人創造了極度理想化的客體,這個理想化客體被體驗為是無所不能的,可以抵擋內部和外部的焦慮感以及嫉羨所造成的毀滅感。強烈地誇大諮詢師的能力是為了抵消嫉羨和怨恨。

理想化總是迫害焦慮的表達。個案將內部的嫉羨迫害衝動投射到外部,內部的殺戮慾望變得像是外部的客體要毀掉他,只要個案還無法承受這樣一個現實:在自己人格的內部本身存在著嫉羨、貪婪、仇恨和破壞衝動,無法忍受意識到自體中存在惡之後的罪惡感和焦慮,無法在抑鬱中修通罪惡感,忍受自己的脆弱無助,那麼這種誇大的極好與極壞客體的分裂會繼續循環,迫使個案重新回到偏執分裂的位置。

諮詢的困境在於,正是對原初客體的嫉羨所帶來的近乎滅絕的可怕感才導致了碎裂的分裂過程且明確固著於偏執分裂位置。當諮詢觸及到這些心靈深處的潛意識幻想時,痛苦和抑鬱焦慮變得更加明顯地被感知到,對有些個案而言,這種痛苦如此難以承受,以至於超過了對真實的渴望。

在這個過程中,諮詢師的容納和耐心,跟隨個案的腳步而非執意推動整合進程是非常重要的態度,容納個案發生一次又一次的退行和反覆,直到痛苦可以被面對。事實上,在被嫉羨所主導的移情關係中,退行和反覆是必然發生的,對諮詢師的貶低和否認也是。

03 混亂感和模糊感

「對餵養自己的乳房的嫉羨,增加了對原初客體的攻擊強度。嫉羨所特有的摧毀和破壞本質妨礙了與好的外在和內在客體建立一種安全的關係,逐步侵蝕感恩的感覺,並且以各種方式模糊了好與壞之間的區分。」(《嫉羨與感恩》p296)

由於嫉羨引發的罪惡感過早出現,孩子無法分別體驗到來自內部的罪惡感和來自外部的迫害感,而強烈的嫉羨會從源頭上直接污染一切客體,如前所述,與貪婪和嫉妒不同,嫉羨是一種直接針對好客體的摧毀迫害衝動,它由於朝向摧毀好客體而非壞客體,使得破壞衝動淹沒了好與壞的分水嶺,就像一個核輻射源,好母親/乳房會因暴露在核輻射之下而被污染,也變成輻射源。

極致的嫉羨導致滅絕,嫉羨和迫害衝動在使得好客體無法存留的同時也在源頭阻礙了正常分裂的過程,在心理結構里造成好壞客體的混淆和普遍的困惑及不確定感。

因程度不同,有些人會表現為無法做出抉擇,無法具有清晰思考的能力,因為思考需要明晰的分辨能力,而有些人的不確定和混淆感會造成強迫性的確認,如不斷地確認一件事做了還是沒做等等。

原初嫉羨及所引發的過早過強的罪惡感阻礙了個體向抑鬱心位的過渡和發展,通過麻木或者否認情感,個案退回到早期的抑鬱躁狂性防禦來避免心智的巨大痛苦和罪惡感。個案會發展為一種普遍的模糊,對於好客體與壞客體喪失區辯力,對內部心理和外部現實喪失區別力,變成對客體和自體的普遍的模糊的不信任。

為了防禦恨和敵意的痛苦感受,孩子會從總體上降低對情感的感知度,即以冷漠和麻木的方式應對。從人際的聯結中撤回,轉向自我依賴和獨立,然而由於這種獨立是為了逃避對客體的依賴和反覆不得回應的愛,這種獨立漸漸顯示出它的假性特徵。

個案可以通過做事獲得工作或學業的成就,但對這些成就和工作學業本身毫無興趣,在與人的關係中無法感受他人的情感,也無法投入自己的情感,彷彿生活在一個自給自足的都市孤島之內,周圍是人與事組成的迷霧。經過這種特別的假性獨立,個體切斷了現實中必要的聯結,但同時在內心又依賴著客體。

五、嫉羨的修通

除了先天體質因素外,克萊因認為,在嬰兒早期的發展中,外部的生存環境和母嬰餵養過程有著重要的影響,在難產或哺乳困難的嬰兒當中,死亡焦慮會特別巨大。內在迫害客體的優勢增強了破壞衝動,然而,如果好客體穩固地建立,對它的認同就會強化愛、建設性衝動和感恩的能力。如果好客體是根基深厚的,個案就能承受暫時的干擾,也奠定了心智健康、人格穩定和成功自我發展的基礎。

當嬰兒的自我更加強健,更能忍受焦慮和挫折的感受時,對於投射出去的壞客體的忍受能力也開始增加,使得修復變得有希望。在合適的時機指出個案的嫉羨階段對於諮詢的進展非常重要,它能夠喚起個案對現實的感知並可能從其他角度重新審視自我。

強壯的自我更能承受罪惡感和負責任,這些是個案在嬰兒時期無法面對的,但是,隨著諮詢關係的建立,當個案一次次感受到真實的映照時,一個好客體的形象可以緩慢地產生,好抵消了壞,愛緩和了恨,作為破壞衝動的貪婪和嫉羨也將漸漸失去舞台。

當早期的全能感所帶來的危險減弱時,對客體的摧毀慾望和焦慮都隨之降低,個體變得可以忍受分裂和焦慮,原本在個體內部充斥著單一性質的壞客體,現在,好客體也有了一席之地,個體內部同時容納了兩種客體,心理結構更加豐富。

同時,個體可以收回投射出去的自體部分,獲得對自我的掌控感以及更深的安全感。個體能夠重新獲得自由和做決定的能力,自由地發揮才能,希望呈現在地平線上,愛和創造都是生本能的表達。好客體的出現意味著修復的成功,個體將經驗到抑鬱心位並增強對自己修復能力的信心,這種對自我修復能力的自信是幫助個體順利修通抑鬱心位的重要特質。

個體現在發展享受和感恩的能力增加,客體關係逐步改善,更信任建設和修復的力量(愛的能力),對內在和外在現實也有更清楚的知覺。

但是,在我們的一生中,永遠不可能達成永久的完整的整合,我們生活在一個外部壓力和內部緊張不斷產生並博弈的世界上,在內外壓力之下,即使是整合良好的人,也會暫時退回到偏執分裂位置,雖然可能只是作為一個過渡期。

人的一生都將在偏執分裂心位和抑鬱心位之間擺盪和平衡,這是一個動態的持續一生的發展過程。但是,在自我修復的能力不斷增強,自體不斷強壯的情形下,這種動態的擺盪過程也正成為詩意和創造力萌發的溫床

作者介紹:

張冬曉 ,簡單心理認證心理諮詢師,華中師範大學研究生院應用心理系(諮詢方向)研究生,中國-挪威國際精神分析師連續培訓項目初級組,中國-挪威國際精神分析師連續培訓項目高級組,中-英客體關係(克萊因)培訓;中國-美國AEDP情感加速心理治療培訓項目;接受精神分析個人體驗六年,長期接受一對一和團體督導。了解諮詢師更多信息,詳戳↓↓↓

張冬曉 中國,河南,鄭州 青少年 中老年 伴侶 性少數 親子 幼兒 兒童 成人 留學生 在線心理諮詢?

www.jiandanxinli.com圖標

《嫉羨與感恩》讀書會介紹:

由加拿大註冊心理治療師 武春艷 老師、IPA候選諮詢師殷一婷 老師、註冊系統秦琳老師、美國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 Master of science in Counseling諮詢師 何彥老師、英國倫敦布魯諾大學精神分析研究碩士 劉文婷老師帶來的 「客體關係之母」梅蘭妮·克萊因的巔峰著作

《嫉羨與感恩》讀書會正在火熱進行中,感興趣的夥伴,請戳下方鏈接了解課程詳情吧~

《嫉羨與感恩》讀書會 - 簡單心理?

www.jiandanxinli.com圖標


最後,動動手指點個讚唄,一門學了就能用的心理諮詢實操應用課程免費贈送給你~

關注公眾號:簡單心理uni(ID:jdxl-uni),回復「365」即可獲得《每天學點心理諮詢》課程。

課程學習你將收穫:

  • 掌握理解情緒,識別自我情緒、正確對待情緒甚至「雙向情感障礙」的方法
  • 了解人格障礙、抑鬱症、進食障礙等常見心理疾病的識別與治療
  • 學習團體諮詢、藝術治療、曼陀羅彩繪心理治療等心理技術的實操和應用
  • 懂得像諮詢師一樣建立關係、理解情緒、打開胸懷接納更美好的世界
  • ……

尋求心理幫助請直接添加簡單心理諮詢助理微信:jdxlzxzl,給你最溫暖的心理支持。


推薦閱讀:

TAG:嫉羨與感恩(書籍) | 心理諮詢 | 心理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