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啟蒙真的越早越好嗎?你要的科學解釋在這裡!

作者:大耳狐英語的Avamama老師

曾在知名線下教育集團擔任教職,多年教育培訓經驗。親子英語啟蒙研發者和實踐者,專註於英文兒歌課程的開發設計,應用科學的啟蒙體系,讓自家的小Ava成為雙語寶寶。

記得網上流傳過一句話,看著挺嚇人:以前的娃都是死剩下的,現在的娃才是養大的。以前的娃要拚命地活著,現在的娃則是要拚命地優秀。自從上了幼兒園,孩子之間的差距就開始顯現了。看到同學們英語特別溜,有些爸媽才意識到,我家孩子也要學英語!

但其實,這些家長已經後知後覺了,孩子的英語啟蒙從出生就該開始。可是父母可能會問,我家孩子那麼小,一句話都聽不懂,怎麼啟蒙呢?更何況中文英文一起學,如果兩個都學不好怎麼辦?正是這些毫無科學依據的擔憂,一傳十,十傳百,使得很多孩子英語啟蒙的黃金時間都被耽誤了。為此,本文特地整理了大腦認知科學領域的雙語啟蒙研究成果,分享給大家。

結論一 —— 雙語寶寶大腦前額葉更活躍

華盛頓大學大腦認知科學研究所發現,相比於只接觸母語的寶寶而言,雙語寶寶的大腦尤其是前額葉更為活躍。而前額葉正是與智力密切相關的重要腦區,它影響著我們的記憶、判斷、分析、思考和操作能力。更多的科學研究表明,同時會說多種語言的孩子在長大後,面對多項任務同時作業時更有優勢,思維切換更加靈敏。

科學家們是如何得到這一結論的呢?他們利用先進的Magnetoencephalography(簡稱MEG)儀器,對雙語寶寶的大腦進行探測。這款機器非常的友好,不會對實驗結果產生干擾,更不會對寶寶的身體產生傷害。

之後科學家們針對11月齡還不會說話的嬰兒進行研究,將寶寶們平均分為兩組,一組來自於純英語家庭,一組則來自於英語、西班牙語雙語家庭。科學家們給寶寶套上MEG儀器的「帽子」用於探測大腦的活動情況,然後播放英語或者西班牙語中出現的發音,MEG會自動記錄下寶寶的大腦興奮度。左圖是我們人類的大腦,綠色標示的就是我們的前額葉,也是在這次實驗中關注的寶寶大腦興奮部位。右圖則是實驗結果,藍色部分表示當雙語寶寶聽到不同語言的不同發音時,他們前額葉的活躍程度;而紅色則表示單語寶寶對應的活躍程度。二者差異一目了然。

這是美國科學家針對生活在英語單語家庭和生活在英語、西語雙語家庭寶寶所作的對比研究,遷移到我們我們國家的語言學習上,純漢語家庭的寶寶和中英雙語家庭的寶寶是否也會存在前額葉活躍度上的差異呢?答案同樣是肯定的。更多關於雙語兒童和雙語成人的研究顯示,雙語人群更能適應需要不斷轉換大腦思維的工作環境,這也間接地反映了我們的孩子是否聰明靈活。

除了這些科學研究,我們再來說說英語對中國孩子的重要性。作為全球使用最廣泛的語言,英語一直是我們國家的第一外語,也是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眾多發達國家的母語,還是與計算機編程最為密切的語言。全球大部分的知名高校都用英語授課,很多國際重要信息、期刊文獻等也都是以英語作為載體。

所以說,英語啟蒙不僅僅是為了激發大腦,更是為了能讓我們的孩子看見更大的世界。

結論二——寶寶從出生就已具備雙語學習的能力

英語啟蒙的最好時間是寶寶呱呱墜地之時,其次就是現在。

我們先來看一張腦認知科學領域公認的語言習得規律圖。橫軸表示我們的年齡,縱軸表示我們學習第二外語所具備的天賦。我們可以直觀地發現人類在學習第二外語時有一段非常關鍵的時期——嬰兒時期直到7歲。0-7歲的嬰童可以稱為語言天才,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類二外習得的天賦也逐漸消失。

華盛頓大學大腦認知研究所對幼齡寶寶的語言學習能力進行研究,發現6-8個月的寶寶能夠聽出世界上所有語言的所有聲音,8-10個月的寶寶正處在語言訓練的黃金時期,到了1歲之後,就只能聽出母語的發音了。

為何能得出這個結論呢?首先,科學家們對6-8月齡的寶寶進行研究,他們讓嬰兒坐在爸媽的腿上,訓練他們當聽到發音變化時(比如從「ah」到「ee」)就轉頭,如果「答」對了,旁邊的黑盒子就會亮起來,一隻玩具熊貓也會敲鼓,就像下圖的場景。

這個時期的寶寶被科學家們稱為「世界公民」,因為他們能夠區分這個世界上所有語言的所有聲音,不管哪個國家的寶寶都具備這種能力。而這點我們成人卻無法做到,我們只能區分熟悉語言中的發音,對於不熟悉的語言就無法區分了,所以我們也被稱為「受制於文化的聽眾」。

那麼這些「世界公民」從什麼時候開始變成「受制於文化的聽眾」的呢?從一周歲開始,準確地說是從8-10月齡開始。

科學家選取了東京和西雅圖的寶寶們進行研究,測試他們對「r」和「l」這兩個音的辨識度,這是兩個在英語中很重要但是在日語中不太重要的發音。寶寶們在6-8月齡,他們對這兩個音的辨識度幾乎相同。但是兩個月之後,也就是8-10個月的時候,事情發生了一些變化。西雅圖寶寶的辨識能力提升了,而東京的寶寶卻變弱了。所以在這關鍵的兩個月中,到底發生了什麼呢?科學家對孩子們母親的語言特點進行了比較,如下圖。

美國媽媽在和寶寶的交流中經常出現「r」和「l」這兩個音,而日本媽媽的交流語言中這兩個音卻很少出現。所以在8-10個月——寶寶語言學習非常關鍵的時期,嬰兒所做的事情就是專心致志地聽媽媽說話,聽周圍人說話,搜集並學習他們所能聽到的所有語言發音。英語中有很多「r」和「l」的發音,所以西雅圖的寶寶們不斷吸收這兩個音,提升了對這兩個音的辨識度,改變了他們的大腦。

正是從這個時期開始,這樣的搜集、學習過程讓我們的「世界公民」變成了「受制於文化的聽眾」。作為成人,我們已經不再會吸收這些語言數據,我們被已有的記憶操控著,而這些記憶正是源自於我們的童年。對於出生在雙語家庭的寶寶來說,他們需要同時統計兩套語言發音,根據交流對象的不同,在多種語言之間進行切換,這也是我們在第一部分提到的這些孩子的前額葉往往更為活躍的原因。

那麼嬰兒在8-10個月時會搜集並學習一門從未聽過的語言嗎?可以!科學家們選取了一些美國孩子,這些寶寶除了英語之外沒有聽過其他語言的發音,在8-10月齡的時候,讓他們開始接觸中文。科學家們為他們安排了12節中文早教課,課程結束後測試發現,他們對漢語的辨識水平與同時期10月齡的台灣寶寶一樣。所以對於正處在8-10個月這個關鍵時期的嬰兒,不管你「輸入」什麼樣的的語言發音,他們都會搜集並學習。

一個新的問題產生了,如果這12節中文課換成音頻或者視頻,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嗎?科學家們又做了另外兩組對照實驗,他們對同月齡的美國寶寶安排了同樣的12節中文課,只不過形式上從真人教學變成電視教學和音頻教學。

結果讓人大吃一驚,不管是音頻還是視頻教學,美國寶寶對中文發音的辨識度沒有任何提升,他們只有在真人教學的情境中才能搜集、學習第二外語的發音。對於年齡稍大的孩子,音頻磨耳朵或者視頻授課或許會有幫助,但是對於1歲以內的嬰兒,幾乎沒有幫助。

答疑環節——英語啟蒙中的常見顧慮

第一,寶寶中文都說不溜,又讓他/她學英文,會不會太難?

不會。首先,寶寶正處在語言學習能力的頂峰;其次他/她的成長環境中出現幾門語言,他們的大腦就會搜集、學習幾門語言,同時這也會刺激寶寶的大腦前額葉更為活躍。

第二,既學中文又學英文,會不會延緩寶寶的語言發育?

不會。至少目前科學界還沒有任何證據證明這一點,但是有研究表明,雙語寶寶的開口時間和單語寶寶幾乎一致,而雙語寶寶的辭彙量並不少於單語寶寶。

第三,寶寶學習英語後,出現了中英混說的現象,需不需要糾正?

無需糾正。在科學界,「中英混說」的專業名稱叫作「code-mixing」,這是雙語人群中普遍存在的正常現象。「Code-mixing」也並不像你想的那麼簡單,它對語言知識的要求往往更高,因為它需要說話人在一種語法體系下組織兩種不同的語言。所以「中英混說」不僅不是頭腦混亂,反而是聰明靈活的表現。


推薦閱讀:

TAG:兒童教育 | 少兒英語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