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中秋這麼玩!猜到了前面猜不到後面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又要到來啦,今年這個倍感濃情的日子與舉國歡慶的「十一國慶節」合在了一起,想必不少小夥伴已經參考了網路上分享的各種最強請假表,擼出了超長假期準備去好好耍一耍了。
其實中秋假期也是一種傳統,中秋節起源於漢代,直至唐代才被定為全國性的節日,並設立專門的中秋假期,通常是3天。在現代、在工作忙碌之餘,每逢假期全世界人民可能就分三種,去國外浪、在國內浪、在家睡覺……但是古代人可是城會玩,來看看他們的中秋日常吧。
一、吃月餅。
這個主角自然不能少,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為軍隊的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時有吐魯番商人向皇帝獻餅祝捷。唐高祖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品嘗,從此就有了中秋吃餅食的習俗。
古人的月餅都是用模具壓制出來的,所以也叫「打月餅」,在傳統文化習俗中,嫦娥、玉兔、吳剛、桂樹已成為中秋節的象徵,也是月餅模子最常見的圖案題材。「福」、「德」是出現在月餅模子上較多的文字,龍、麒麟、蝙蝠等瑞獸、祥獸則是圖案的主角。
腦洞這麼大的古人怎麼能少了超大月餅,福州收藏家齊忠富展示了一件明代的大型月餅製作模具,該模具名為麒麟送子,楠木材質,長56厘米,寬49厘米。
二、拜月
有了月餅就可以準備祭月了,每逢中秋人們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活動,設大香案,擺上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絕不能少,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
三、走月
「走月」其實就是指送月餅。早在元末甚至更早,「走月」活動就已出現。元末朱元璋起義時,相約「殺韃子」,推翻元政權。彼時,蒙古人對民間集會控制極嚴,朱元璋便利用八月十五「走月」送月餅的習俗,將約定起義時間的紙條包在月餅里送出,從而完成了起義行動,「走月」風俗也因此在明代廣泛流行。到了清代,中秋「送月餅」更為流行,並影響到現代人的節日消費行為。
四、燃燈
古人中秋必定要賞月,但是多愁善感喜歡搞事情的古人怎麼能眼看著月亮孤獨地掛在天上,於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一般用竹條扎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掛於高處。中秋燃燈的規模僅次於元宵節,可以想像有多美了吧!
五、觀潮
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俗傳農曆八月十八為潮神生日,民間有觀潮風俗。觀潮時期的民俗活動十分豐富,地方官要主持祭祀潮神的儀禮,還有各種民族民間藝術的展演。
六、玩兔兒爺
清代宮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稱做太陰君,然而民間則不同,百姓們稱它為玉兔兒爺,這種稱呼雖不如太陰君嚴肅莊重,但卻顯得更為親切。而在北京一帶的民俗中,中秋節祭兔兒爺實是莊重不足而遊戲有餘,儘管略顯得對神不大尊敬,但卻反映了民間敬神心理的變化。
七、熬夜
民間相傳,中秋夜越晚睡越長壽。所以有人以此祈求長壽,但更多現代年輕人藉此機會玩個通宵。
八、吃鴨
我國西南的仫佬族講究在這一天買餅子、殺鴨子。南京的桂花鴨、鹹水鴨、樟茶鴨往往在這個時候賣得很旺。如果你什麼都沒找到,拎一隻北京烤鴨回家吃,味道也不錯哦。
九、吃田螺
民間傳說,中秋吃田螺可以明目。後經查,螺肉所含的維生素A是眼睛視色素的重要物質,可見此說法言之有理。但為什麼一定要在中秋節吃呢?由於中秋前後,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因此肉質特別肥美。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十、偷蔥偷菜
相傳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別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蔥,就表示她將來會遇到一個如意郎君。台灣有句俗語「偷著(zhao,二聲)蔥,嫁好郎;偷著菜,嫁好婿」指的就是這一習俗。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