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葡萄,吃醋,檸檬精,酸是怎麼和嫉妒扯上關係的?
在某些語境下「酸==嫉妒」,應該是現代漢語文化里的一個共識。檸檬精是一個今日才流行起來的辭彙,我認為酸和嫉妒扯上關係應該來源於「酸葡萄」或者「吃醋」。
」酸葡萄「的來歷來源於古希臘寓言故事《伊索寓言》。然而」吃醋「的來歷並不確定。這兩者均將酸味與嫉妒聯繫起來,是巧合,還是一者受到了另一者的影響?(伊索寓言來歷更早且起源於古希臘,因此只可能是「酸葡萄」影響「吃醋「)。通過搜索,我沒有在網路上看到有人討論過這個問題。
「酸葡萄」來源於《狐狸與葡萄》,講述狐狸吃不到高處的葡萄便說葡萄是酸的。伊索寓言在明朝被傳教士帶入中國,具體時間不可考,有記載的是
利瑪竇在著作《畸人十篇》(徐光啟筆錄,1608年)引用過一些《伊索寓言》,但中國最早的《伊索寓言》譯本是1625年由比利時傳教士金尼閣(Nicolas Trigault)口授、教友張賡筆錄的《況義》。
讀了一下《畸人十篇》中並沒有提到《狐狸與葡萄》這個故事。不管這兩本書里有沒有提到《狐狸與葡萄》這個故事,這個故事的確是有可能在1608年之前流入中國的。
關於「吃醋」,一種網路上廣為流傳的說法是說房玄齡被皇帝賞賜了女人。房玄齡的夫人寧願喝下皇帝賜的毒酒也不同意丈夫納妾,之後發現皇帝賜的毒酒其實是醋。這個故事來源於《隋唐嘉話》,但是原文中絲毫沒提醋。
梁公夫人至妒,太宗將賜公美人,屢辭不受。帝乃令皇后召夫人,告以媵妾之流,今有常制,且司空年暮,帝欲有所優詔之意。夫人執心不回。帝乃令謂之曰:若寧不妒而生,寧妒而死。曰:妾寧妒而死。乃遣酌卮酒與之,曰:若然,可飲此鴆。一舉便盡,無所留難。帝曰:我尚畏見,何況於玄齡!
當然還有一些說法把「吃醋」和唐代的一些其他人物(比如魏徵)聯繫起來,但是都不可靠。百度百科吃醋的詞條中說典故傳說出自唐朝的宮庭,這是沒有依據的。下面這篇文章專門批判了吃醋來源於唐朝的說法。
吃醋的典故不是源自唐代_知白守黑_新浪博客
「吃醋「最早的記載來自《拍案驚奇》。百度百科上介紹是《初代拍案驚奇》(完稿於1627年),但是我搜索到的結果是《三刻拍案驚奇》(崇禎五年(1633年)發行)的第七回。
若說作小,女人有幾人不妒忌的?若使拈酸吃醋...
這裡作者描寫「拈酸吃醋」給人的感覺是假定讀者已經知道了這個說法等同於妒忌,並不像是初次使用「吃醋」的樣子。
從時間維度上看,《伊索寓言》的故事流傳入中國早於「吃醋」說法的最早記載至少25年以上。 但是無論《伊索寓言》在中國的傳播,還是「吃醋」的來源都沒有可靠的研究結果,因此「吃醋」說法有沒有受到「酸葡萄」的影響無法定論。
在我之前並沒有看到過任何有人提出過這種猜想,因此我推斷之前研究「吃醋」來歷的人應該是都認為「酸葡萄」與「吃醋」均將酸味和嫉妒聯繫起來應屬巧合。
「吃醋「的來歷在百度百科中有三種記載。
吃醋(詞語)_百度百科
第一種來源《續文獻通考》,邏輯鏈是妒妻悍婦,悍婦獅吼(蘇東坡借用獅吼戲喻其朋友悍妻的怒罵聲),獅子食醋(《紫桃軒又綴》),妒妻吃醋。第二種來源是民間認為一家中有兩缸醋容易壞,藉此比喻一夫一妻制度的合理。第三種說法「酸味說」中提到的例子都是清朝的小說,時間上晚於《三刻拍案驚奇》,便無法作為起源來歷來看待了。
最後想討論「酸==嫉妒」是否在其他文化中也成立。在我有限認知中,起碼美國人並不習慣把酸和嫉妒聯繫起來。在urban dictionary裡面是這樣描述sour grape的
Nowadays when somebody expresses sour grapes, it means that they put down something simply because they cant have it.
Something you say when someone pretends not to be jealous.
sour grape在英語文化里還是比較局限於描述雖然嫉妒,但是同時假裝不嫉妒/自我安慰的一種情況。在Google中直接搜索「Sour Jealous」無法獲得什麼有用信息。可見「酸==嫉妒」在英語文化中並不成立。
Ref: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C%8A%E7%B4%A2%E5%AF%93%E8%A8%80
三刻拍案驚奇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Urban Dictionary: Sour Grapes
推薦閱讀:
TAG: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