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的癌症大數據顯示,我國胃癌的發病率已經躍居第二,僅次於肺癌。據統計,2015年我國新發胃癌患者高達40.3萬。並且,胃癌的死亡率排在肺癌和肝癌之後,居於第三位,每年有29.1萬患者死於胃癌。早期胃癌的治療效果是非常好的,早期癌的治癒率超過90%,而中晚期胃癌的治療效果是非常不滿意的,死亡率很高,如果胃癌已經出現遠處轉移,5年生存率僅5%至10%。
所以,胃癌應該早發現,早治療,特別是早期發現胃癌的癌前病變,儘早處理,這樣才能夠做到有備無患。胃癌的癌前疾病,指的是可以引起胃癌的良性病,一般情況下,這些疾病是良性的,如果不治療,放任他們發展下去,就有可能癌變。常見的胃的癌前疾病有以下4種:
(1)胃息肉
胃息肉類似於腸息肉,是胃粘膜上隆起性病變的統稱。胃息肉的種類有很多,例如炎性息肉、腺瘤、增生性息肉等等。一般來說,只有胃的腺瘤會發生惡變。如果胃鏡發現胃息肉,需要積極地處理,一般在胃鏡下切除,然後定期隨訪就可以了。
(2)慢性萎縮性胃炎
慢性胃炎可以分為萎縮性胃炎和非萎縮性胃炎。胃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指的是胃粘膜細胞出現萎縮,退化。慢性萎縮性胃炎是有可能發生癌變的,一般來說,胃癌的發展進程是這樣的:慢性非萎縮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粘膜上皮不典型增生,最後胃癌。據統計,胃癌伴有萎縮性胃炎者高達52%至97%。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慢性萎縮性胃炎都會癌變,只有少部分萎縮性胃炎有可能發展為胃癌,特別是萎縮性胃炎伴有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伴發胃癌的幾率是增加的。
幽門螺桿菌是引起慢性胃炎最常見的原因,幽門螺桿菌專門生活在胃裡面,可造成胃粘膜的破壞,引起胃炎,甚至是胃癌。據統計,早期胃癌患者,合併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是非常高的,可以高到50%至70%。並不是所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患者均會發展為胃癌,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患者中,80%為無癥狀的胃炎,15%至20%發生消化性潰瘍,5%-10%發生消化不良,只有1%左右的患者會發生胃惡性腫瘤(胃癌和黏膜相關淋巴樣組織淋巴瘤)。
如果是慢性萎縮性胃炎合併幽門螺桿菌感染,需要根治幽門螺桿菌,目前推薦的治療方案為四聯療法,吃四種藥物,連續吃兩周。根治幽門螺桿菌之後,還需要定期複查,防止癌變。
(3)胃潰瘍
胃潰瘍是一種良性病,胃潰瘍指的是胃腸黏膜被胃消化液自身消化,從而造成的超過粘膜肌層的組織損傷。胃潰瘍患者表現為胃痛,反酸,噁心,消瘦,食慾下降,貧血等不舒服,嚴重的還可以出現胃出血,胃穿孔,潰瘍癌變等等。胃潰瘍的發生,也與幽門螺桿菌有密切的關係。胃潰瘍基本不會自愈,需要接受規律的抗酸治療,療程為4至8周。
久治不愈的胃潰瘍,也有可能出現癌變的。據統計,胃潰瘍發生癌變的幾率是1%-5%左右。胃潰瘍應該接受正規的治療,治療好了,就可以防止癌變了。
(4)殘胃
殘胃指的是因為各種疾病,例如胃潰瘍、胃癌、胃間質瘤等疾病,手術切除了一部分胃,還會剩下一部分胃,剩下的胃被稱之為殘胃。殘胃的抗酸能力顯著下降,做完手術之後,正常的胃腸道解剖結構發生了改變,膽汁和小腸液有可能返流進入殘胃,對胃粘膜造成傷害。根據研究顯示,殘胃癌的發生率為1%至10%,一般發生在第一次手術後的10至20年內,亦可短至5至10年。所以,做完胃手術以後的患者,需要定期複查,早期防治殘胃癌。
胃癌應該怎麼篩查
以上的四種癌前病變,都是胃癌的高危因素。以下人群同樣也是胃癌的高危人群:胃癌高發地區人群;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患者;既往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手術後殘胃等胃的癌前疾病;胃癌患者的一級親屬;存在胃癌的其他風險因素(如攝入高鹽、腌制飲食、吸煙、重度飲酒等)。
對於以上人群,40歲以後,需要定期接受篩查,首選的篩查手段為胃鏡。胃鏡檢查非常靈敏,準確度高,不僅可以發現早期胃癌,還可以切除病變,從而防止癌變。
TAG:胃癌 | 癌症 | 胃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