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蘇洵《六國論》——捨本逐末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國發動變法。從此秦國迅速強大起來,並在一百多年後完成統一。秦國本是邊陲小國,卻出人意料的在長達五百多年的爭霸兼并戰爭中成為最後的贏家,其勝利的原因以及戰國七雄其餘六國失敗的原因,後人一直多有討論。
《六國論》是北宋文學家、政治家蘇洵的史論,其文通過分析戰國時期的各國狀況,得到了六國破滅是因為「弊在賂秦」。在我看來,論據、結論以及論證的過程都有很大的問題。
《六國論》有很多史實錯誤。文章把六國分成「賂者」和「不賂者」,分別分析了滅亡的原因。在論證「賂者」因賂而滅亡時,他的論據「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就嚴重不符合歷史事實。魏國處於中原地帶,城池較多,受秦攻擊和向秦割地也最多,根據史記《魏世家第十四》記載統計:從魏文侯二十四年到秦滅魏國,秦國共十八次攻佔魏國內的城池,每次少則一兩坐,多則六十多座,而魏向秦割地僅兩次且一次是歸還原本屬於秦朝的河西之地。可見魏國大部分的土地都是被攻佔的,割地只是極小部分。割地最多的魏國尚且如此,其他國家就更少了。秦國開始擁有城池不過三四十座,其他六國諸如東方大國齊國也只有七十多座城池,六國總數甚至不過兩百。按照蘇洵的說法,秦國只需要攻取幾座城池,便能夠取得天下了,這顯然是十分荒謬的。諸侯的土地觀念也並不如文中所描述的「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前29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後約懷王在武關會面,結果懷王被秦國扣留,楚懷王嚴詞拒絕了割地保命的要求最後死在了咸陽,這怎麼能說「子孫視之不甚惜。」?
蘇洵說:「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可見他認為不割讓土地給秦國是符合正義的,可是割讓土地作為一種政治手段在當時是常見且必須的,能夠維護兩國的良好關係,或者使國家在戰爭後取得喘息的機會,並不是「奉之彌繁,侵之愈急。」從魏文侯二十四年到秦滅魏國之間,秦國也有多次向魏國割讓土地以求和平;戰國末年,韓國上黨太守馮亭為了挽救韓國,割讓上黨郡十七城向趙投向,引發了秦趙之間長平之戰,兩國互有損失,從而延續了韓國的生命;隨後由於趙國在長平之戰後元氣大傷,秦軍兵臨邯鄲城下,趙國的蘇代利用了丞相范雎與大將白起的矛盾獻六座城求和,成功地使范雎勸說秦王接受了趙國的求和,不僅保全了趙國,而且擴大了秦國將相不和的局面,為白起之死埋下了先機。
《六國論》論證的邏輯推理也多有錯誤。蘇洵通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得到了「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的結論。可諸侯正是因為在戰場上失利,才導致了割地求和的結果,怎麼能說「固不在戰矣。」呢?
在探究「不賂者」因為何滅亡時,他說:「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可如果翻開戰國的地圖,就能很輕易地發現燕國「後亡」的原因——離秦國較遠,所以最後滅亡;至於荊軻刺秦這種手段,本就是迫不得已而為之,不到國家已是山窮水盡的時刻,誰會去使用呢?燕國之所以出次下策,是因為國家已經危在旦夕。所以蘇洵的推理是錯誤的,「用兵」和 「後亡」並無必然關係,燕國的滅亡是必然結局,也不要怪罪荊軻了。
在探究完「賂者」和「不賂者」滅亡的原因後,蘇洵作出了推論性的假設:「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這說明蘇洵並沒有認清秦國為何勝、六國為何衰的真正原因。戰國「四公子」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齊國的孟嘗君是當時禮賢下士的典範,《史記》記載孟嘗君「食客數千人,無貴賤一與文等。」他們手握大權時雖然對秦國有一定的阻礙作用,可一旦下台就人亡政息了;反觀秦國自商鞅變法後,一百多年並沒有出什麼亂象,即便稍有失誤,也很快能恢復過來,此兩者孰高孰低,一目了然。只是招攬人才,在計謀上絞盡腦汁並不能真正的提升國力,人治不如法治。
在錯誤的史實和不合理的推理之後,結論必然是錯誤的。文章開篇就提出了文章的觀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戰不善,弊在賂秦」。秦國勝利的根本原因是勝在制度,獎勵耕戰。《韓非子·五蠹》中記載戰國在一些國家流行「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的說法,認為通過外交手段,大可以稱王,小可以是國家安定。但是稱王是要有多於別國的實力,安定是要有自保的實力。六國在戰場上曾多次聯合起來,打敗過秦國,在外交上也非常精明,曾多次巧妙利用有利時機,迫使秦國歸還已被侵佔的土地。可這些小便宜並不能阻止秦國統一天下的大勢,在秦國日益提升的實力面前,任何手段都是紙老虎。
蘇洵意在借古諷今,他處在宋朝,邊境問題突出。他認為宋朝面的少數民族的入侵不能一味求和,應該努力與其作戰。可他探究了六國滅亡的原因,卻沒有思考秦國的制度是他強大的原因。宋朝的政治制度的弊病導致了冗官冗費冗兵的現象,募兵制度下的軍隊戰鬥力低下且耗費甚多。如果蘇洵多探究當朝制度的弊端,會更有利於邊境問題的解決吧。
秦致韜
二〇一九年三月九日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