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精打細算的生活方式,正在鎖死你

當人們切實感受到賺錢不易的時候,常會出現這麼一種論調:不會賺錢,還不會省錢么?

有次晚上聚餐,一個朋友炫耀她新買的包包,漂亮、時尚、性價比高。得到了我們幾人的一致認可。她眉飛色舞地說:我看了京東、淘寶、唯品會,對比了幾十家店鋪,看詳情、評論、回復,最後才選中這個,太超值了!為了買這個包,她在網上泡了整個下午。

能省,就省一點兒。為了省一本書錢,我們花一個多小時在網上找免費的PDF文檔。為了幾十塊優惠券,我們開車去離家幾公里外的飯店吃一頓。為了省三、五百,我們寧願住得離公司遠一點兒,早起一個多小時去上班。

這有什麼問題?

尤其在剛畢業的1~3年里,多數人的職業生涯還處在找方向、攢能力時期,一般在初級崗位,薪水不高。為了應付房租水電吃穿用,花錢自然會找一些比較經濟的方式。但要注意,你精打細算的生活方式,正在鎖死你!

這兩天,#連衣裙客單價低於128# 這個話題掀起了一輪熱議:找女朋友不能找買連衣裙低於128塊的 —— 事兒多,難伺候。不論男女,人們紛紛打開淘寶,搜索「連衣裙」看看自己有沒有被劃在「低價、麻煩」人群的標籤中。

比這更扎心的是背後暴露的原因,窮人的時間不值錢。

以前,網上流傳個段子,地上有100美元,如果比爾蓋茨路過,看到,他會不會去撿?要是那個買連衣裙不超128的女孩肯定會想,不撿瘋了么?老娘和賣家耗了快一天才拿到幾塊錢的返現好吧?

暫且不論這個段子是否得到驗證,這背後反映了一個問題是:窮人在用時間換錢,而富人在用錢換時間。

劉潤(前微軟戰略合作總監)提過一個概念,叫「時間顆粒度」。她說,「時間顆粒度」是一個人安排時間的基本單位,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職業化程度。

一次,央視某主持人採訪首富王健林,她和攝製組遲到了3分鐘。結果,王健林當著她的面,坐著車絕塵而去了。這位主持人感慨,「一分鐘不等,一點臉不給,老王就是霸氣。」

不是老王霸氣,而是她無法理解,對一個時間顆粒度是15分鐘的人來說,遲到3分鐘意味著什麼。

王健林的「時間顆粒度」是15分鐘,一個退休老人的時間顆粒度是半天,你的「時間顆粒度」是多少呢?

當然,即使我們把自己的時間磨成粉末,也沒有王健林、比爾蓋茨的那麼值錢。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作為一個上班族,我們都在出售我們的時間,你的工資就是你老闆為你時間支付的價錢。

那麼,我們或許可以討論一下:如何讓你的時間更值錢?

第一種是所有上班族都希望,並且正在做的 —— 努力工作,提升你的專業能力,升職、加薪。

問你個問題:

在升職中有個悖論,我們總會從自己熟悉的領域切換到陌生領域。這時,公司會要求你迅速掌握一門陌生技能,你會怎麼做?買本書去啃么?錯了,你應該把你的疑惑列出清單,找業內大牛來一次長談。

且不說現在的出版物水準參差不齊,即使你買一本經典書,裡面的知識可能隨時間推移已經不再適用了。並且,花幾天時間了解到一些概念和策略,還需要時間去實踐中驗證是否有效,進而轉化成你的個人能力。太慢了!如果沒有渠道認識業內大牛,你可以通過現有的一些知識付費平台,用錢把行業大牛約出來。

在這個階段,你需要用錢換時間,花錢買成長。

工作3~5年後你會發現,因為個人機遇不同,真正升職到VP級別的畢竟是少數。用專業能力換錢會到達一個瓶頸期,很難上去了。這時你要切換思維。每個人每天只有24小時,除去吃飯睡覺,即使全撲在工作上你能賺到的錢也很有限了(還可能猝死)。這時你需要再次轉換策略,把有限的時間賣出很多份兒。比如,發布一套付費課程、出版一本書。

在這個階段,你需要沉澱你的專業能力,從表層技能到底層思維做系統地梳理。這時,你付出的個人時間成本是固定的,賣出的份數越多,賺的也就越多了。

「知識付費」並不是一個新詞,在行、值乎、千聊、荔枝微課等等,很多平台已經聚集了大量用戶等你開講,只是,你有料值得別人為你付費么?如果不行,開始積累吧。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10年前,第二好的時間就是現在。

所以吧,別總想著省錢,要想辦法讓你的時間變得更值錢。這才是最重要的事。

劉慈欣最著名的科幻小說不是《流量地球》,是《三體》。

在《三體》中,作者提到個「農場主假說」:

農場里有一群火雞,農場主每天上午11點給它們投食。火雞中有個科學家觀察這個現象,一直觀察了近一年,沒有例外。於是它也發現了自己宇宙中的偉大定律:「每天11點,就有食物從天而降。」

一天早上,它向火雞們公布了這個定律。但這天上午11點食物沒有從天而降,農場主進來把它們都捉去殺了。這天是感恩節。

別讓你的習以為常,鎖死你。


推薦閱讀:

TAG:生活方式 | 記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