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與無我
大仲馬在《基督山伯爵》第二十三章提到:「上帝限制了我們的力量,卻給了我們無盡的慾望。」
從生物的意義上,人類就是慾望的集合體。從無數的人身上,從市井百姓到高官巨賈,都有相同的印記。
而有些達到某一個領域巔峰的人,會說出老百姓們看不懂的話,比如李嘉誠在會見馬雲等長江商學院的同學時候特意提到:「我個人來講,只有八個字,希望建立自我,追求無我。」
這是什麼樣的境界?如果解剖這八個字?什麼叫自我?什麼叫無我?
如果放寬到科技發展史和人類發展史,會產生全新的視角,首先,這裡的自我和無我和李嘉誠所理解的可能一樣,也可能不一樣。但最終可能是一樣的。
一. 建立自我
為什麼要建立自我?從科技的角度,從人類旁觀者的角度,絕大多數人類是沒有自我的。我也是沒有自我的一員。
能夠建立自我的人,應該是千萬億萬里挑一的人。為什麼?
從某些所謂科學的角度看,如果人類只是一套生物演算法,那麼,人類的所有想法和情緒,不管是理性的還是感性的,都是不受自己控制的。不受自己的控制的身軀,何來自我?
人為什麼嫉妒?女人為什麼情人節會喜歡收到花?人為什麼被侮辱後感到憤怒?所有情緒的波動,最後都能對應到生物學的基礎,比如憤怒和興奮時候腦部區域的核磁共振都是有反應。
甚至,有人工智慧學家提出了生物演算法。有篇論文叫(Brain
Computation Is Organized via Power-of-Two-Based Permutation
Logic)」(2的冪次方排列邏輯組織的腦計算),作者認為這個基礎演算法就是人類智能的引擎。錢卓也是該論文作者之一,他介紹連通性理論有一個關於大腦運作機制的理論猜想,是腦計算的基礎。它解釋了人類獲得知識、歸納知識以及得出結論,過程本身就是數十億神經元的排列和組合。它認為人類大腦本身可能就是按照很簡單的數理邏輯運作的。
連通性理論表達說,在處理信息時,類似的神經元組通過形成複雜度團(群組數量)進行的。想法越多,涉及群組越多。為進行理論測試,錢卓團隊對老鼠和倉鼠對食物、恐懼等情緒的原始反應進行了監測。研究得出:N=2的i次方-1。N代表一個功能連通圖所需要的複雜群組數N。
另外,研究人員還發現如果給老鼠提供牛奶、餅乾、小球、大米4種不同食物組合監聽其大腦反應,最後得出15種反應組合。也符合N=2的i次方-1的演算法公式,i代表輸入的食物,N代表神經團數。也符合連通性理論預測。也就是說,大腦就像演算法控制,把食物給老鼠,這些演算法啟動,反應出現。一旦沒有輸入(食物),反應消失。
人腦是不是受類似簡單的數理邏輯控制?如果是,那麼,我們就是一堆演算法,那麼,所謂真實的自我可能是不存在的。我們每時每刻都在產生各種想法,每個想法都是由外界輸入(i),然後引起了N(神經團組數),形成了反應。如果我們沒有刻意訓練,可能就完全被這些自然的反應所控制,也許能夠建立自我的人是能夠部分反抗自身演算法的人,比如通過宗教去修鍊的一些人,能夠控制自己的喜怒哀樂,能夠達到空和無的狀態。
我們以為「自我」是很簡單的,了解自己,控制自己。但如果你旁觀自己,旁觀人類,你會發現,大多數人都是沒有自我的。要麼被名所控制,追求巔峰,追求成為每個領域的大牛,追求所謂人生的意義。
當你看足球比賽或者自己踢球的時候,你會覺得,人類追著一個球跑來跑去,然後進球後狂奔,興奮,以進球分出勝負,有時候是不是覺得這有點可笑,永遠幼稚。也許這就是自我建立的開始?
二. 追求無我
當建立了幾乎不可能自我之後,人需要神性,需要永恆的存在。正如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所說:「死不是生的對立,它是生的一部分。我想,失敗與死亡一樣,它也不是成功的對立,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失敗也是成功的一部分。」
追求無我的過程,本質上是去人類概念區分的過程,很多的二元對立,比如成功和失敗都是人類所構建的。要追求無我,本質上就是要打破二元的對立的概念,去追求一個整體,只有整體才能永恆存在。沒有得也沒有失。
這些美好的感性,對於科學的數據主義來說,就變成了神性的存在。沒有自我,不再區分碳基生命和非碳基生命。不管是人,還是人機組合,還是機器人,都是物質的組合,只是存在而已。這裡沒有一個我的存在。
這就是無我。無我,就是無限的接近上帝。這幾乎是mission impossible的事情。所以,對於無我,作為人類某個領域巔峰人物之一李嘉誠,也只能追求而已。對於自我,還有機會建立,但對於無我只是奢望,只能無限靠攏。
而未來的人類智能,促使人類從碳基生命向非碳基生命轉化。無限制的擴展自己的能力,就是追求神性的過程。人類作為整體,第一次有機會達成這個目標,人工智慧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人類的科技史本質上是一部追求無我的進程。人類被創造出來,最後也被自己進化成為非生物的存在物種。
從這個角度看,李嘉誠所謂的「建立自我,追求無我」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是一個很高很高的境界,幾乎難以企及。推薦閱讀:
TAG: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