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屠龍記前兩回是否可以被刪掉?


不能。

倚天其實有個很隱秘的主題。

在光明頂上,張無忌與小昭困於密道,見了陽頂天夫婦的骸骨,金庸專意寫小昭唱了一首曲子:

……

展放愁眉,休爭閑氣。

今日容顏,老於昨日。

……

到頭這一身,難逃那一日。

受用了一朝,一朝便宜。

百歲光陰,七十者稀。

急急流年,滔滔逝水。

(還有:來如流水兮去如風,不知何所來兮何所終等)

緊接著的明教眾人決意殉教,唱詞是:

焚我殘軀,熊熊聖火,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

為善除惡,惟光明故,

喜樂悲愁,皆歸塵土。

憐我世人,憂患實多!

我想,這個隱秘的主題,是有關時光與生死的感慨。

類似的只有這兩處嗎?並不是,類似的感慨,遍布全書。

你看張翠山殷素素,窮髮十載泛歸航,一朝命散;張無忌自己中了寒毒,五六年里,無時不在憂慮生死;胡青牛醫人不自醫,鳳陽城外餓殍滿地,人率相食;及至蝴蝶谷白衣如雪,大好男兒將要血撒中原,都是生死的命題。

再後來,張三丰的鐵羅漢自不必說,靈蛇島上,黛綺絲邀謝遜借刀,言談里滿是故人俱老,此身堪驚之意;四女同舟何所望時,茫茫大海上,小昭的兩首曲子,可又由殷離再點了一次:

五人相對不語,各自想著各人的心事,波濤輕輕打著小舟,只覺清風明月,萬古常存,人生憂患,亦復如是,永無斷絕。

忽然之間,一聲聲極輕柔、極縹緲的歌聲散在海上:「到頭這一身,難逃那一日。百歲光陰,七十者稀。急急流年,滔滔逝水。」卻是殷離在睡夢中低聲唱著小曲。

……

各人想到生死無常,一人飄飄入世,實如江河流水,不知來自何處,不論你如何英雄豪傑,到頭來終於不免一死,飄飄出世,又如清風之不知吹向何處。張無忌只覺掌里趙敏的纖指寒冷如冰,微微顫動。

這又是有關時光的感慨。

更不必提朱武后人、丐幫出場、黃衫女登場(專門寫了神鵰俠侶絕跡江湖)、以及書末武穆遺書大顯身手時,與前兩作比較而得的物是人非感了。

從這種角度看,可以說,倚天的主體是少年人,結構卻是本時之書。射鵰是《傳》,神鵰也明確了故事聚焦於俠侶,唯有倚天是《記》,跨越百年。

而這許許多多的感懷,都從郭襄張君寶身上引起,都從郭襄張三丰身上結束。

小說第三章起筆便寫:

花開花落,花落花開。少年子弟江湖老,紅顏少女的鬢邊終於也見到了白髮。

這一年是元順帝至元二年,宋朝之亡至此已五十餘年。

而舊版倚天的結尾卻是:

張三丰瞧著郭襄的遺書,眼前似乎又看到了那個明慧瀟洒的少女,可是,那是一百年前的事了。

迴環往複,恨無絕期。

這極其完整的結構下,鋪墊了全書的悵惘。

影視作品沒有辦法去表現「少年子弟江湖老」的場面,更難以展露百年的時光如何逝去,回憶都成虛假,那麼,刪除前兩回倒無可厚非。

但原著如果刪了這兩回,損害可大得很。

ps:如果沒有倚天的這兩回,沒有描寫過騎驢的意象,郭襄的形象,不過一個痴情女子,不至於聰慧二字。


謝邀。

我是原著黨,只談原著,不涉及影視劇。

最初的版本,如果不是報紙連載,而是像修訂版那樣,四冊一起出版的話,我覺得去掉無所謂,可以在後面的情節里,借別人的口,接起與射鵰、神鵰的關聯。好比現在的第9回,張翠山殷素素回歸中土後,在回武當山的路上,借俞蓮舟之口,講了很多武當的歷史。但已經連載過了,再刪掉就不可能了。

金庸的小說,原來都是在《明報》上連載的。我覺得開始金庸只是心裡有個大綱、部分的設定等,具體內容是在每天的寫作中完善的。

我個人覺得倚天是非常特別的作品,對金庸的意義也非同一般,雖然沒有實證,我還是傾向於認為金庸在倚天連載過程中,變更過最初的設想,改變了情節的走向。主要是我覺得倚天的故事情節走向、人物安排,和一般的小說差異較大:

1、前2回主要人物是張君寶郭襄;

2、第3回一跳幾十年,3-10回,故事主要人物變成了張翠山殷素素;

3、到第10回,風雲突變,花了全書20%篇幅(40回里的8回)的張翠山殷素素自盡了!第11回男主張無忌才上位,雖說也有的別的小說主角出場晚,但等過了25%也太長了吧。蕭峰虛竹出場是晚點,但段譽是開篇就出場的,天龍中段譽怎麼也是男主之一,而倚天最終男主毫無疑問是張無忌啊。

4、女主趙敏更讓人驚嘆!23回才登場,全書已經過去了58%!前面關於張無忌周芷若,鋪墊了大量情節,結果趙敏天降,一登場就把周芷若擠下女主寶座。

用全書25%(10回)做鋪墊,實在是太長了吧。但寫也寫了,故事也已經膾炙人口了,修訂的時候再刪掉就不可能了。

前兩回,確實是承上啟下的,回過頭來看,主要交代了這些與後來有關聯的東西:

1、接續神鵰,強調了九陽真經的來歷和主要特徵,為後面張無忌練成九陽神功埋下伏筆。

2、講了張三丰、武當武功的來歷,峨嵋派的歷史,武當少林結怨的原因(後來少林因之不肯救張無忌)。

3、交代了火工頭陀的故事。後面俞岱岩、殷梨亭先後受傷,趙敏用計獲得張無忌三個承諾,都是基於這個設定。

4、寫了何足道,也算是交代了點崑崙派的歷史。短短一回,何足道這個人物躍然紙上,其實是塑造得非常成功了,可惜突然就沒了下文。

5、很多人認為張三丰對郭襄念念不忘百年,不過我個人認為張三丰對郭襄,只是少男情竇初開,非常青澀朦朧的感覺。後來武功大成,終成一代宗師,情感應該是淡去的。保留鐵羅漢,我認為更重要的原因在於,鐵羅漢是武當武功的兩大基礎之一(九陽神功和羅漢拳)。作為武學泰斗,這個鐵羅漢對張三丰來說,武學上的意義應該是高於感情紀念物的。況且鐵羅漢只是少林的寶物,而郭襄送張三丰的從自己手上摘下來的金絲鐲兒卻不知道哪去里了。

最早金庸開寫的時候,也說不定是準備寫郭襄的呢。郭襄心裡念著楊過,但張君寶、何足道心裡可是念著她啊。


對於影視劇來說,可以刪掉,而且很多版本的倚天影視劇對那兩回都是刪掉的,或者說後面的情節中用其他方法一筆帶過即可。

但對於小說而言,我認為是不可以刪掉的。

這兩回算是承前啟後,讓《倚天》和前作神鵰產生關聯,倚天之所以算是射鵰三部曲之一也與此有關。射鵰神鵰是相關的很顯然,因為射鵰神鵰里很多人物是重合的。而倚天的主要故事裡已經沒有了射鵰神鵰人物,之所以說是相關聯的三部曲,不光是倚天劍屠龍刀跟郭靖黃蓉有關,更有前兩回提到的郭襄張君寶,他們既是神鵰里的人物,也是倚天里的人物,更是倚天這個故事的重要背景門派的創始人。第一章《天涯思君不可忘》,這說的是郭襄,第二章《武當山頂松柏長》,指的就是張三丰,是他們引出了倚天整個故事。

再者,這兩回刪掉的話就少了很多韻味。

郭襄對楊過的痴戀要有一個結果,張君寶如何走出少林需要一個原因,這都是這兩回告訴我們的。事實上,連載版的倚天末尾,寫的就是當年的張君寶後來的張三丰對郭襄的回憶:

張三丰瞧著郭襄的遺書,眼前似乎又看到了那個明慧瀟洒的少女,可是,那是一百年前的事了。

這一段在三聯版和新修版里都沒有了,我認為十分可惜,因為這一段恰好跟前兩回有前後照應的關係。百年滄桑,物是人非,老張作為見證人經歷了這一切。有這一段,倚天的故事算是有始有終,完整收官。


答,不可。

原著里,前兩回是。

一 天涯思君不可忘

二 武當山頂松柏長

交代了倚天屠龍記里的主要兩個門派的由來,張無忌的武當派,周芷若的峨眉派。

也因為張君寶和郭襄的關係,所以後來張三丰遇到周芷若才會送她去峨眉。

而因為張君寶覺遠的事情,才有了後來少林派面對張三丰的求助送了一碗閉門羹。

而何足道的事情留下的伏筆就是崑崙派和九陽真經。

同樣覺遠的故事提及了火工頭陀,也就有了後來的金剛門和黑玉斷續膏。

同樣書中提及的鐵羅漢,點出張三丰最珍愛的人是誰。

同樣也交代了為什麼倚天屠龍的秘密可以傳下來。

以及後面黃衫女的出場等等。

可以明顯看出的就有這麼多了。有些這些鋪墊,那麼後面雖然一下子跳過幾十年,也不覺得突兀,後面的事情的發生的銜接也很順暢。

如果刪除這兩回,那麼很多東西就變了。

尤其張三丰那句話。

宋遠橋道:「『武林至尊,寶刀屠龍,倚天不出,誰與爭鋒』,這句話傳了幾百年,難道時至今日,真的出現了一把屠龍刀?」張三丰道:「不是幾百年,最多不過七八十年,當我年輕之時,就沒聽過這幾句話。


電視劇一般是刪掉的,不過小說版不刪比較好。

雖然這一部分和主要故事主題並不吻合,但是提供了相當一部分完整性。

如果只看電視劇,會以為郭襄是因為不能和楊過在一起才遁入空門,但看了小說,才知道郭襄後來的故事,會發現郭襄其實天生就有大徹大悟的智慧。而張君寶郭襄何足道三人的邂逅,是金書里最有「相忘於江湖」意境的部分。


推薦閱讀:

TAG:金庸 | 神鵰俠侶 | 倚天屠龍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