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如何克服語言和文化障礙,快速融入加拿大的生活?

英語不好,習慣中國傳統的生活方式,能否在加拿大生存?

記得買第一輛車時,銷售是個香港男青年,他說自己十幾歲的時候自己來多倫多讀書,交的朋友都是香港人和大陸人,除了母語廣東話,還學會了流利的普通話。

他媽媽打電話就罵他:「我送你去加拿大是為了讓你學好英文,你怎麼給我學了一口普通話?!」 他無奈的表示,「畢業以後從多倫多到倫敦,她想不到我都是靠普通話來賺錢。」

這句話讓我記憶深刻。後來在多倫多生活時發現,由於華人數量龐大,中文業務已經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在加拿大生活二三十年的老移民,依然只會打招呼用的幾句英文,無論生意往來,日常生活,都在華人圈,如魚得水。

從留學生到移民,我都看到即使一直語言不通,保留中式生活方式的朋友們,也完全可以在加拿大生活,做生意,甚至生活質量還很高。這真要歸功於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極高的包容度,和加拿大人的友善了。

為什麼要克服語言和文化的障礙?

即便不會英文,不習慣西式生活,也可以生活的很好,但這些老移民作為父母,卻不希望孩子也生活在華人圈。全部拼儘力氣把孩子培養成內心期待的精英版本,甚至不太在意孩子會不會中文。

這些年接觸的老移民朋友們,都很自豪自己的孩子是律師,在讀醫學院,在多倫多downtown的某銀行總行,或者到美國的某大公司實習等等等等。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作為父母的期望,更看到了一種價值觀。這個價值觀並不只存在於重視教育的中國父母。任何國家包括加拿大的家庭和社會環境,也是這樣,可能表達方式更溫和,但期待都是類似的。

對於留學生來講,如果能讓自己的思維和語言真正融入加拿大的環境,再結合自己的中國背景,那麼個人能力和對世界的理解,都會上一個新的高度。未來無論是留下來,還是回國發展,都很有可能在事業上做出一番成績。這也是為什麼如今中國這樣拚命的吸引海歸吧。

作為留學生,怎樣迅速提高語言,融入本土文化呢?

出國之前,在學校或者景區遇到老外,還能很自在的聊很多,天真的以為即使出國,聽力和口語也沒問題。但真正來到加拿大後,才發現怎麼又聾又啞,時常像個傻瓜呢?

過了幾年才真正想通這個問題。在國內與外國友人聊天,那是我們中國人的主場,他們才是有語言和文化障礙的那一方。因此即便用英文溝通,聊天內容也多是與中國有關的,他們自然露怯,我說什麼他們都覺得好對好厲害,因此就誤以為自己英文很好。。。

出國以後才發現,旅遊跟生活完全不同,大部分西方國家的人其實對中國並沒有什麼興趣,加上環境變成客場,根本無法掌握聊天的背景和內容,只憑看幾部電影是無濟於事的。內容掌握不了,聽力和口語一下子變成小學生水平,那麼很多辭彙,習慣用語,都不知道該在什麼時候用,也經常get不到別人的意思,導致了又聾又啞,和加拿大小夥伴一起玩耍時,總是默默做壁花。。。

很多國內的朋友以為發音很重要,還經常嘲笑印度人的咖喱口音,我自己也曾是其中一員。但其實印度人的英語對於母語為英文的人來說很好懂,比中國人的英文要好太多,因為他們的辭彙量大,語法很少出錯,發音真的沒有那麼重要。這個一會兒我們再具體討論。

我們來看看如何克服語言和文化障礙,迅速提高英文交流能力,融入加拿大的文化。

首先,凡事不要太依賴中國小夥伴,生活中不要怕出醜。

從小我就會在很多事情上犯傻,也可以用「不靈光」來形容。當年收到western的offer後,準備租房時,都沒想到找中國人。。。就直接在學院小秘推薦的學校的租房網站上找的,房東兼室友也是western的學生,來自一個典型的加拿大中產階級家庭。

到倫敦以後,經過室友的推薦,走路去家附近一個CIBC開銀行賬戶(還挺遠的),用那「又聾又啞」的英文開了戶,還辦了張額度僅$500的信用卡。這裡要感謝加拿大人的nice和銀行的服務,全程沒有一點不耐煩,盡量解釋清楚,雖然我還是大部分都沒有聽懂。

當時其他留學生很多都有朋友指點,找到靠譜的華人客戶經理,不僅順利開戶,拿到額度$1000的信用卡,還得到銀行返300加元等優惠。。。

第二天,自己坐公交車去學校辦證件,由於不知道下車需要按鈴或拉繩,坐過了很多站,又走了半個多小時返回校園。可能因為時差還沒倒過來,一直傻傻的,找不到辦證的樓,途中問路無數次,再次感慨加拿大人的友好和樂於助人。

辦學生證時因為不知道學號,那個工作人員對我們的溝通很不滿意,表現出不耐煩,我又非常敏感,內心一萬點傷害。她指導我去研究生院問完學號再回來。再一次找不到那棟樓,一路問。。。

研究生院的人很nice,把學號寫在一張便簽上給我。回去辦證時,那麼巧,那麼多工作人員,又趕上之前那一位。她看到我也很驚訝,「back again?」(又回來了?)然後根據我說的學號在系統上找半天,竟然找不到,看我也沒有走的意思,很煩的說給我看看你手上的紙,才發現前面幾位不是「2504」,而是「2506」。。。

大家看上圖的C像不像「4」?

雖然不是我的錯,但全程感到自己真的很傻很尷尬,這是出國留學前完全體會不到的難受。

哪怕吃飯這麼簡單的事情,也變得好睏難。去subway買個三明治或者麥當勞買個漢堡,不會點餐。。。收銀員問什麼都不知如何回答,經常就是答非所問的yes。看美劇和電影比較多的朋友可能會留意到,北美的快餐雖然不好吃,但點起來還經常很複雜,問要什麼麵包啊,什麼醬啊,加什麼料啊,用什麼乳酪啊,那時候內心就是「你有什麼醬,什麼料,什麼乳酪我都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即便勇敢的問「都有什麼乳酪」,收銀員一大串名字說出來,「American, provolone, pepper jack, Swiss and cheddar cheese」,不知所云,場面再次陷入尷尬。。。

這樣的例子好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每一次的出醜後,我都會研究一下當時哪些詞和哪些背景沒理解,即使真的100%沒懂,極度丟人,生無可戀,第二次,第三次發生時,就會理解了。慢慢的,也學會了在不同的場合文化背景,以及用什麼詞來應對,給人感覺比較native (本土化)。

若問我「有沒有過後悔出國?」,從來沒有過。人的一生很難一直有家人或者朋友的保護,總是要獨立,在跳出comfort zone(舒適區)時,通常都是成長最快,進步最大的時候,當戰勝了自己,回過頭看這些事情,都會一笑置之,以後面對很多事情和場合也會更從容。

現在不僅溫哥華和多倫多,連倫敦這樣偏冷門的城市也有比較全面的華人服務了,但希望後來人不要擔心自己表達的不好,凡事首選華人,只有給自己出錯的機會,才能夠真正的了解和融入加拿大的體制和文化。但是重要的事情,還是推薦找華人,中國人的努力和靠譜是真心贊的!

第二,讓工作和學習的環境英文化。

當年來加拿大讀博士時,進的實驗室除我以外都是加拿大人,每天只能說英文,真心憋得慌。實驗室的人都很友好,經常組織去學校的酒吧喝酒,或者去某個人家燒烤/玩德州撲克/看電影/聖誕聚餐等活動。每一次都十分不想去,因為他們聊的成長經歷,從小看的電影,開的玩笑,我都聽不懂。好像以前學的英文,GRE的單詞,托福的口語聽力,一下起全派不上用場,真懷疑在中國學的是假英語。。。

由於臉皮薄,耐不住他們不斷邀請,竟然參加了大部分活動,包括2012年夏天的歐洲杯,幾乎每天都和學院的同學去學校的酒吧喝酒看球.(看球還好,大家基本不說話)

雖然話極少,經常做微笑狀,但參與的多了,大家也逐漸把我當作自己人了。一次期中考試監考完一起在辦公室喝酒,各種吐槽教授和實驗室同學,那天成功插話幾次,場面第一次變得和諧起來。

留學第二年夏天,老闆與麥吉爾大學的兩個教授一同承辦一個核酸領域的國際會議,我們全組人都作為與會者和志願者集體開車從倫敦到蒙特利爾。啟程前的幾個星期,我都在發怵,因為單程開車10個小時,開會一個星期,要跟他們吃喝住行都在一起,不知道又有多少尷尬在前方。。。

事實上也確實有不少。比如他們玩詞語接龍遊戲,輪到我時答不上來;還有一個電影角色的遊戲,更答不上來;終於有一個簡單的,就是「I would rather 」 你寧願做什麼,(現在好像國內也很流行),終於在這個環節張了兩次口。。。

在一個星期的同吃同住同游後,再回到倫敦,感到聽力口語,以及對加拿大文化的體會都有了一個飛躍。這也是一直很推薦國內的家長送孩子到英文環境的夏令營的緣故。

後來與實驗室和學院的很多同學建立了戰友版的感情(讀研究生太苦,反而促進了我們的友誼),畢業後也一直來往,在多倫多的第一份工作還是曾經同實驗室的朋友推薦的。

因此,把學習和工作的環境盡量英文話,只有在客觀環境的驅使和影響下,才能最快的提高英文,和真正理解加拿大的文化。在加拿大學習和工作的每一天都是很有收穫的,流利的英文和思維的國際化,正是留學的意義所在。

最後,提高辭彙量,不要刻意追求發音完美。

前幾天,在谷歌里搜索「idiot」 (傻瓜),圖片自動跳出各種表情的美國總統川普,造成一時的轟動。然後政府開了會,國會議員一臉嚴肅的問谷歌的CEO,為什麼會這樣。CEO淡定的回答,這是通過最新信息通過電腦計算的結果,不是人為操作。

谷歌的CEO叫Sundar Pichai,是個地地道道的印度移民,研究生才去美國,說話自然有抹不掉的印度口音,但並不影響他成為萬眾矚目的谷歌CEO。

母校western的校長Amit Chakma,出生在孟加拉國,後來又去阿爾及利亞讀本科,研究生才來加拿大,英文也有口音,並不影響他的領導能力。

還有美國人超級喜愛的喜劇演員黃西,帶著中國口音用英文講笑話,竟受到美國業界極高的評價。昨晚看了他近期回美國脫口秀的視頻,真的非常好笑,很佩服他對美國文化和英文的掌握。

還有我們家的娃爸,是現實生活中我最欣賞的人。廣東人,沒什麼語言天賦,普通話都說的不利索,一直被我笑話。五年前剛來加拿大時每次講組會報告都很費勁,但一直努力學習,現在除了要給當地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課,獨立開展科研,還要與很多更資深的加拿大教授一起工作,經常需要跟學校與醫院的 CEO,VP和政府部門的高層彙報工作。雖然依然不自在,但已經跟當年的不自在不一樣了。我們的親身體驗真實的證明了沒有語言天賦,英文有口音並不重要。提高辭彙量和寫作,從日常和工作中學習和理解英文思維才是快速提高語言和融入加拿大文化的重要方面。

總結一下,說了這麼多,並非想傳達遠離華人,與加拿大本地人做朋友的理念。其實真正能夠心靈溝通,做深層次的朋友的,還是與我們自己背景相似的中國留學生和移民。對於留學生,一代移民,二代移民,三代移民等,牢記自己的根,自己的語言和文化,能夠中西合璧,才是成長和事業發展的最大的財富。

對於如何融入加拿大的生活還有什麼問題嗎?或者還有什麼感興趣的有關加拿大的話題呢?歡迎加入交流群,在群里討論,或者留言!

因為交流群已超過100人,需要邀請才能入群,有興趣的朋友歡迎掃描文末二維碼,加瑞秋為好友,我會一一把你們拉進去的!

那麼對在加拿大看醫生的那些事兒,你們還有什麼問題呢,歡迎關注我的專欄!

瑞秋的候鳥工作室?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和我的公眾號:瑞秋的候鳥工作室

往期文章:

加拿大聖誕節的那些事兒 --- 藍山滑雪場

你所不知道的加拿大的黑歷史

加拿大的學校的那些事 --- 中小學如何分年級?

加拿大開車的那些事兒 --- 安省考駕照流程解析(含G1筆試中文試題)


推薦閱讀:

TAG:留學 | 英語學習 | 留學生 | 加拿大 | 加拿大移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