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嘴邊的這三個字, 比吼孩子更有殺傷力

「我數到三,把玩具撿起來,聽到沒有?」

「數到三你還不爬起來,媽媽就生氣了!」

「快把嘴裡的食物咽下去,一二三……」

以上的場景很熟悉吧?

教育孩子時,很多家長都對孩子說過「數到三」,且不止一次。

今天就說說「數到三」這種教育方式。

1

多數家長都說過「數到三」?

當孩子犯錯不改、做事磨蹭時,家長只能拿出殺手鐧「數到三」——這三個數的背後是家長對孩子的無奈和教育的失敗。

有些家長可能沒有對孩子用過「數到三」,那回憶一下,你是否對孩子說過:

「你再這樣媽媽就生氣了!」

「不聽話不是乖寶寶,沒人喜歡!」

「你還不走嗎?我們走了,你自己呆著吧!」

其實,這些語言和「數到三」的目的是一樣的——對孩子無可奈何,利用威嚴強迫孩子就範。

2

「數到三」後,孩子就聽話?

為什麼孩子吃「數到三」這一套呢?

  • 孩子的內在節奏慢於成年人

孩子的內在節奏感明顯慢於成年人,尤其性格內向和不經常運動的孩子。

孩子正在做自己喜歡的事,得到了家長「需要進行另一項活動」的指令,在這個轉變的過程,孩子需要緩衝的時間。

「數到三」給了孩子緩衝的時間,孩子能慢慢把注意力從當前的事情挪到另一件事情上。

  • 「數到三」的本質是威脅

其實,給孩子緩衝的時間一種有效、推薦的教育方式,但大多數爸媽使用這種方式的初衷和語氣帶有明顯的威脅意味。

「數到三」之所以讓孩子乖乖聽話,最關鍵的是家長威嚴的表情和冷漠的語氣。

第一次「數到三」,孩子無動於衷,結果得到了嚴厲的懲罰,以後孩子條件反射地恐懼「數到三」。

  • 「數到三」給了孩子權衡利弊的時間

當家長拉長音說「1——2——3」時,孩子內心開始起波瀾,是選擇忠於自己還是屈服於家長?

當然,大多數孩子都知道不屈服的後果,孩子為了躲避之後的懲罰,只能選擇順從於家長,這是心理暗示累積的成果。

3

「數到三」弊大於利,為什麼?

「數到三」短期內有效,但長期使用「數到三」,讓孩子失去對家長的安全感,走向叛逆和迎合兩個極端,滋生更多成長問題。

  • 「數到三」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數到三」說明家長只看到了「孩子不聽我的話」,而忽視了孩子犯錯或鬧情緒的原因。

家長不及時糾正孩子的行為,而想要強迫孩子屈服,看似效果不錯,實際上激化了矛盾。

  • 「數到三」影響家庭規則的建立

孩子不理解自己做錯了什麼,而出於對家長的恐懼而選擇了屈服。

這種屈服短期有效,但再次遇到同樣情況,孩子條件反射地規避,不能很好地理解規則。

  • 「數到三」忽視孩子的自主意志

家庭教育的本質是,協助孩子完成從內在驅動力向自主意志轉化。

「數到三」完全忽視孩子的自主意志,孩子長期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結果就是變得越來越優柔寡斷,越來越在乎別人的看法。

  • 數到三」影響良好的親子關係

強權之下易生反叛之心,這種叛逆不是孩子自身性格導致,而是對家長「霸王條款」的不滿。

孩子向家長表達自己真實想法的機會越少,親子關係自然越疏離。

4

孩子犯錯、磨蹭, 怎麼辦?

面對犯錯、磨蹭的孩子,除了「數到三」這種錯誤的教育方式,家長要如何應對?

  • 狀況一:孩子犯錯不改、發脾氣

孩子發脾氣是內心脆弱的表現,表面上孩子在向家長施壓,其實是在求助。

1.家長控制自己的情緒

解決問題的方法,永遠是先解決情緒,再解決問題。這個「情緒」包括家長和孩子的情緒。

家長說「數到三」可以威懾到孩子,但也給孩子做了錯誤示範,不可控的脾氣很可能深深傷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2.找到孩子犯錯的原因

孩子對家長的情緒非常敏感,在知道爸爸媽媽生氣的情況下,趨利避害的本性可能讓孩子害怕說出犯錯的真實原因。

與其逼問孩子,家長不如先說出孩子犯錯的原因,然後向孩子確認。

3.看到、接納孩子的情緒

犯錯誤會惶恐,被批評會埋怨……這是大多數人的正常反應。

家長可以對孩子說:媽媽理解你的憤怒,媽媽很愛你,但媽媽不喜歡你的行為。

只有負面情緒被看到、被理解、被接納時,孩子才能從情緒中走出來,正視自己的錯誤。

4.家長直接說出正確方法

家長與其逼迫孩子道歉,不如直接向孩子說出改正錯誤的正確方式。

孩子亂丟玩具,家長可以說:「你亂丟玩具,媽媽收拾很累的,現在你把玩具放回去吧。」

而不是吼孩子:「跟你說了多少次,玩具不要亂丟!你做得對不對?給你三秒鐘馬上整理好!」

家長逼迫下的「對不起」只會流為一種形式,唯有理解對方的感受,孩子才能真正感受到歉意。

  • 狀況二:孩子做事磨磨蹭蹭

如果孩子還不到五歲,建議家長等一等,磨蹭不會毀掉孩子的一生。

1.引導孩子感受時間

家長盡量不要空洞、重複地說:「抓緊時間!給你三秒鐘!」

家長可以用「時間倒推法」,比如告訴孩子距離出門還有10分鐘,距離開飯還有5分鐘等。

2.和孩子一起制定計劃

家長明確告訴孩子接下來的計劃是什麼,孩子對計劃感興趣才能提高做事效率。

比如孩子吃飯慢,一頓飯吃1個小時,家長可以對孩子說:「寶寶吃完飯就吃甜甜的水果啦!」

有水果的「誘惑」,孩子肯定會加快吃飯速度。

3.提升做事的儀式感

儀式感暗示孩子要認真地去對待某件事,讓孩子的注意力更集中、更認真、更用心。

比如孩子睡前玩玩這個、碰碰那個,就是不睡覺,家長可以固定睡前30分鐘給孩子講故事。

每天堅持「睡前故事」,故事講完不需要家長提醒,孩子就會有心理暗示:「我該睡覺了。」

4.給孩子提供適宜的環境

想讓孩子快點兒吃飯,家長最好拿走玩具、關上電視機;想讓孩子快點兒刷牙、洗臉,家長就別在一旁嘮叨、教育。

成長過程中,孩子需要的是家長冷靜、真誠的愛,而不是一次又一次失控的情緒。

一刀切的「數到三」不能解決家長遇到的教育問題,反而多問「怎麼了」「為什麼」能鼓勵孩子向爸爸媽媽展示一個真實的自己


推薦閱讀:

TAG:兒童教育 | 孩子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