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迅速成長的市場契機,雪花啤酒選擇了「先市場、後利潤」的發展戰略,利用華潤強勁的資本支撐,不斷「跑馬圈地」,進行大量併購,並發力中低端酒市場,尋求最大的市場佔有。華潤雪花從2006年成為全國銷量第一,持續保持至今,並在2011年突破1000萬噸銷量,進入全球前五啤酒巨頭的行列。
基於國際市場發展方式的分析,雪花啤酒一手布局現在,一手著眼未來。在做好高容量低增長那些經濟發達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啤酒市場的同時,也在高增長但低容量地區,如西藏、雲南、貴州、甘肅、青海等地有預見性的布局,從而將中國第一啤酒的目標變成了現實。
在營銷道路的發展上,雪花也走出了一條不同於歐美國家的獨特道路。它並沒有採取成熟歐美國家的發展模式:在功能上做好準確區分,直接面向全國市場進行品牌拓展。而是選擇了一條更符合中國實際的道路:先做到高市場覆蓋率,使消費者能夠隨處買到,經常看到,然後再做品牌傳播方面的提升。
雪花啤酒選擇先啃的是渠道這塊硬骨頭,在渠道的路鋪順之後,站穩了行業的腳跟,再去提高知名度。在渠道開拓和渠道深耕兩方面同時發力的情況下,雪花啤酒不但獲得了最大的渠道規模,「渠道深耕」也使其對自己的渠道具備了其他競爭對手不具備的掌控力,從而形成了自己的行業「護城河」。
在地基打牢、打穩之後,以中低端啤酒實現渠道試水和市場滲透。佔據規模優勢的華潤雪花,在產品定位上稍微提高一點點,就意味著上億的利潤增長。2005年,在完成旗下品牌整合之後,華潤雪花開始啟動品牌建設,不斷增加品牌文化內涵,向中高端發力。
2011年,華潤雪花銷量超過1000萬噸,2013年,雪花品牌銷量也超過1000萬噸大關,華潤雪花1172萬噸的年銷量,佔到當年行業總量5061.5萬噸的23%,此後幾年份額優勢還有所擴大。而不為公眾所知的是,在1997年燕京成為銷量第一時,雪花啤酒年銷量不過20多萬噸。
1964年,有一款新型啤酒,在國嘴(國家級啤酒評委)、領域專家的評價展示會上一舉奪魁,成為中國啤酒品牌中的佼佼者。華潤雪花啤酒香味四溢,口感似雪般清涼,而被命名為「雪花啤酒」。
受啤酒保鮮技術與運輸條件的限制,我國啤酒行業一度形成了「地方割據,諸侯紛爭」的局勢,1988年全國啤酒企業有813家。彼時的雪花啤酒也不過是這偏於一隅的一個芝麻小廠而已。1993年底,華潤與原瀋陽啤酒廠合作,成立華潤雪花啤酒有限公司,拉開了華潤進軍啤酒業務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