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亡一百零七周年祭

清亡一百零七周年祭

這是一個日出東方的王朝,他曾經雄姿勃發,屹立於世,是他締造了一個民族的光榮與尊嚴。這是一個蒼涼日落的王朝,他喪權辱國,山河破碎,是他留給一個國家最深的傷痛與屈辱。」

這是百家講壇系列節目《清十二帝疑案》開場解說詞,我也決定拿它作為本文的「開場詞」。如今距離清朝立國已經過去了403年,明天就是清朝滅亡107周年的日子了。在這個時候,我想要重新回頭審視一下這個多面的王朝,這個讓人一言難盡的王朝。

清朝歷史可以分為四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我認為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以及清世祖順治皇帝統治的時期,我姑且叫它「清朝崛起時期」,第二個時期是清聖祖康熙皇帝,清世宗雍正皇帝以及清高宗乾隆皇帝統治的時期,即「清朝鼎盛時期」,第三個時期是清仁宗嘉慶皇帝,清宣宗道光皇帝以及清文宗咸豐皇帝統治的時期,即「清朝轉衰時期」,最後一個時期是清穆宗同治皇帝,清德宗光緒皇帝以及宣統皇帝統治的時期,即「清朝危亡時期」。我接下來便來解釋一下這四個時期。

明末局勢十分動蕩,華夏大地也起義不斷,最終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弔死於煤山之上,雖然崇禎皇帝死了,但是明朝殘餘勢力依舊據守著長江以南,這時期的中華大地,就形成了四股勢力,即關外的清朝,東自山東,西至甘寧,北沿長城,南達江淮的大順(李自成政權),轄今四川和重慶大部地區的大西(張獻忠政權)以及位於南方的南明政權。

網上許多人說如果明朝沒有滅亡就會如何如何,可事實是明朝內部內亂不斷,而且在關外的李成梁與建州「強酋」王杲之子阿台圖的戰爭中,誤殺了為明軍帶路的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與父親塔克世,姑息了努爾哈赤這個明王朝未來的「大患」。這一切都是明廷自食其果,積重難返。努爾哈赤悄無聲息的將仇恨的種子埋在心底,這時候明朝並未重視他,反而歸還努爾哈赤祖、父遺體,並給他

「敕書三十道,馬三十匹,封龍虎將軍,復給都督敕書」。

努爾哈赤便收拾舊部,開始了統一女真的戰爭。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成為後金大汗,年號天命。經歷了薩爾滸大戰,寧遠之戰之後,努爾哈赤身死,天命十一年(1626年)皇太極受推舉襲承汗位,改次年為天聰元年。後歷經寧錦之戰,後金攻察哈爾蒙古之戰(此僅漠南蒙古歸附,漠北和漠西蒙古見後文),松錦大戰後,疆域已經達到了南至明長城,北至外興安嶺以北、西起貝加爾湖、東至薩哈林島(庫頁島)間。

試想一下,如果吳三桂沒有打開山海關的大門,中國內部還是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會發生什麼!這一時期,俄羅斯正在東擴,16世紀末以前,今俄西伯利亞與遠東地區,還不是俄國的領土。這一時期,俄羅斯剛剛形成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其領土面積僅為280萬平方公里,地處東北歐一角,與西伯利亞相距遙遠。1581年10月26日,攻佔了西伯利亞汗國首府卡什雷克。沙俄軍隊的侵略暴行,激起了西伯利亞汗國人民的極大憤努,他們奮力抵抗俄侵略者,一直堅持了20多年。1598年,俄軍打敗了庫楚姆汗,庫楚姆汗逃到大草原後不久身亡。至此,沙俄最後征服了西伯利亞汗國。其侵略勢力越過了烏拉爾山,葉爾馬克的遠征揭開了俄國向西伯利亞大規模擴張的序幕,到17世紀30-40年代,沙俄的侵略勢力已經跨越了葉尼塞河,到達勒拿河、楚科奇半島和鄂霍次克海。也就是說在中國內部忙著內亂的時候,俄國已經到了中國的北方,如果南下,光靠東北一隅的清朝和四分五裂的中國能否抵擋得住俄國的進攻,這之後的結果可能是災難性的。況且農民軍的燒殺搶掠比官軍更加讓人髮指,有的人拿「嘉定三屠」「揚州十日」說清軍殘忍,可是戰爭哪有不死人的,誠然清軍做的確實有點過,但是張獻忠在四川等地多施行暴政,屠城無數,幾乎將四川人殺絕; 而所謂紀律嚴明的李自成,在武關屠城;其所過之處,

「凡有身家,莫不破碎;衣冠之族,騷然不得安生,甚則具五刑而死者比比皆是」

這對於百姓來說,無疑是災難。萬幸的是,清朝完成了國家統一。

到康熙三年(1664年),清朝基本上消滅了地方上的農民政權和南明反抗勢力。康熙十二年(1672年),康熙帝下令撤藩。雲南平西王吳三桂舉兵造反,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之信先後響應,是為三藩之亂。吳三桂舊部任他省提督、總兵者也紛紛倒戈反清,半個中國陷入戰火,清王朝處於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吳三桂自立為帝,並授意達賴喇嘛上奏清廷,勸說康熙皇帝「裂土罷兵」,讓他割據南方。康熙帝對此痛加駁斥:

「朕為天下人民之主,豈容裂土罷兵?! 」

經過八年的戰爭,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最終平定了三藩之亂。康熙二十四年、二十五年(1685 1686年),清朝發動了抗擊沙俄入侵、收復中國領土的兩次雅克薩之戰,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與沙皇政府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兩國東段邊界,制止了沙俄的侵擾。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武力統一台灣,鄭成功之孫鄭克塽率部降清。

這時候清朝就要面對北面准格爾汗國的威脅了。清兵入關前夕的中國形勢。當時遠在西域的準噶爾部落已經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國家——準噶爾汗國。準噶爾汗國的建國時間為公元1640年,準噶爾汗國建立後,和南疆的葉爾羌汗國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1664年清朝消滅南明政權在重慶一帶的最後一支抗清武裝力量——夔東十三家,統一內地!當時清朝的控制區域僅限於東北和內地。當時遠在西域的準噶爾汗國也同樣消滅了南疆的葉爾羌汗國,統一新疆。

1676年準噶爾部(衛拉特蒙古的一支)的首領噶爾丹打敗衛拉特盟主鄂齊爾圖汗之後、把鬆散的聯盟體制步步改變為集權的政權體制、把準噶爾首領的台吉地位上升為汗王地位,於1678年正式建立的一個汗國。噶爾丹在征服了西方的哈薩克汗國之後,便集結兵馬和清朝中央政府互相爭奪原漠南、漠北,在1690年,攻入喀爾喀(外蒙古),長驅東進,直取烏珠穆沁,然後撥轉鋒芒,在赤峰附近的烏蘭布通南下。(順治三年(1646),衛拉特各部(包括準噶爾部)首領二十二人聯名奉表貢,清廷賜以甲胄弓矢,命其統轄諸部。——確定了主權關係,青藏高原和新疆等地 正式納入清朝的主權版圖。因此,噶爾丹對抗清朝,在關係上是叛亂。)康熙皇帝率領清軍,與噶爾丹的準噶爾軍在烏蘭布通交戰,噶爾丹雖然英勇善戰,並發明了著名的「駝城」戰術,但仍然被裝備有重型火炮的清朝軍隊打敗。1695年,噶爾丹再度進兵喀爾喀,這時的喀爾喀已被清佔領,康熙再次親征,噶爾丹抱定必勝的決心,但這時他的實力與上次相比已大為不如,而康熙卻集結更多的人馬欲將他徹底消滅,兩軍經過了極為慘烈的戰爭,噶爾丹的大妃阿奴也在戰鬥中戰死。最終,他的3萬鐵騎難以擊敗康熙的20萬大軍,大敗虧輸,而這時,策妄阿拉布坦(准格爾首領僧格子,1670年,准格爾首領僧格被異母兄車臣台吉和卓特巴巴圖爾謀殺。之後,他的六弟噶爾丹繼位。僧格的三個兒子都已長大成人,尤其長子策妄阿拉布坦更是英武不凡,按準噶爾丹法律,策妄阿拉布坦才應是合法的準噶爾部首領位繼承人,噶爾丹為不大權旁落,便逐漸打壓策妄阿拉布坦,在1688年,暗殺了他的弟弟索諾布阿拉布坦,這使策妄阿拉布坦感到自身安全難以保障,便在7名僧格舊臣的陪同下,率五千部眾,逃至博爾塔拉河一代休養生息。)又奪取了他控制下的哈密,切斷了他的迴路,在逃亡一年後,即1697年3月13日,在阿爾泰的阿察阿穆塔台,噶爾丹服毒自殺。

翌年9月,策妄阿拉布坦遣使清朝,獻上噶爾丹屍體,向清朝臣服。次年,策妄阿拉布坦正式登上了首領的寶座。策妄阿拉布坦與其兒子噶爾丹策零統治時期(1698年~1745年),是準噶爾汗國的鼎盛階段,號稱擁有三十萬大軍,數次擊敗清朝軍隊。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至五十九年(1720年),清軍擊敗占擾西藏的準噶爾部,開始進軍西藏。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九月十五日,噶桑嘉措在布達拉宮舉行六世達賴喇嘛坐床典禮。驅準噶爾安定西藏戰爭結束。從此,清朝進一步加強對西藏的統治,派兵駐藏,組成四噶布倫聯合掌政的西藏地方政府。

1724年,年羹堯平定青海的羅卜藏丹津叛亂,對青海地區的行政建製作了重大改革,恢復明代的西寧府建制,置西寧辦事大臣,劃分青海蒙古二十九旗,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去世,其子噶爾丹策零即位。雍正發軍進攻準噶爾,結果大敗,清軍退出科布多。1735年,雍正和準噶爾帝國簽訂和約,規定兩大帝國以漠北杭愛山為界,以東屬清,以西屬準噶爾。1745年,噶爾丹策零去世後,准格爾汗國內部戰亂不斷,1757年平定阿睦爾撒納(輝特部酋長)的叛亂,準噶爾汗國滅亡。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殺害清廷所遣前往招撫的副都統阿敏道,自立為巴圖爾汗,波羅尼都(大和卓)受到鼓動。他們號召各城起兵反清,一起集眾數十萬叛亂,舉兵反對清朝政府,叛軍控制了天山南路的大部分地方。1759年,清軍兵分兩路,一路由兆惠率領,從烏什攻喀什;另一路由富德率領,由和田直取葉爾羌。大小和卓自知不敵,逃往巴達克山(今阿富汗境內)。清軍窮追不捨,在邊境一帶大獲全勝,大小和卓的親兵和被裹脅的群眾向清軍投降,兩人只帶百餘人逃到巴達克山,被當地首領素爾坦沙擒獲處死。至此,大小和卓叛亂被平定,南疆恢復了往日的寧靜。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廓爾喀(今尼泊爾)因不明原因(可能是追討地方官欠款或宗教問題)攻擊清朝,清朝派去談判的官員巴忠竟私下允諾每年賠款1.5萬兩,待廓爾喀退兵後向中央謊報戰功;但不久因為巴忠未履行允諾,廓爾喀兵再次進攻,巴忠自殺。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福康安率兵反擊廓爾喀,清軍一路追擊,翻越喜馬拉雅山連續作戰,大敗廓軍。清軍深入廓爾喀境內以圖攻陷其首都陽布(加德滿都),但未達目的,反而因驕傲輕敵而勞師損兵。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正月,廓爾喀與清朝議和,制訂《欽定藏內善後章程》,規定駐藏大臣與達賴喇嘛地位平等,並制定「金瓶掣籤」制度來認定達賴、班禪的轉世靈童,加強了清政府對西藏的統治,其中「金瓶掣籤」制度沿用至今!

至此,清朝完成了統一戰爭,並最終確定了中國近代的版圖,積極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東與日本、琉球分界日本海與東海,與朝鮮王朝沿圖們江、鴨綠江分界。正北與沙俄分界薩彥嶺、沙畢納依嶺、恰克圖與額爾古納河;西北與哈薩克汗國等西北藩屬國分界薩彥嶺、齋桑泊、阿拉湖、伊塞克湖、巴爾喀什湖至帕米爾高原;東北與俄羅斯帝國分界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與外興安嶺,這條疆線直到鄂霍次克海與庫頁島。正南大致上與現今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東南亞國家的分界相近,但清朝尚獲得緬甸北部的南坎、江心坡等地;西南與印度莫卧兒帝國、尼泊爾、不丹等國分界喜馬拉雅山至野人山;清朝還領有台灣、澎湖、海南及南海的南海諸島。 西南達西藏的達旺地區、雲南省的南坎、江心坡地區及緬甸北部,西盡鹹海與蔥嶺地區,包括今新疆以及中亞巴爾喀什湖。總面積達1316萬平方千米)同時加強了內地和邊疆地區的文化、經濟交流。也進一步鞏固了各民族各地區經濟文化交往的基礎。有清一代,國家統一大業的完成,使清王朝幅員遼闊,成為亞洲頭等強國,也是世界強國之一,並且奠定了近代中國的版圖,留給今人一份寶貴遺產。應該說,清代的國家統一,既是歷史的必然趨勢,又與清統治者特別是康雍乾三帝順應這一趨勢,堅決與分裂勢力做鬥爭,實行有利於統一大業的方針和政策相關。正如康有為所言:

「滿洲之入主中國,挾其百戰力征經營之東三省,內外蒙古,新疆,西藏,數百萬方里之地而歸之中華,比中華舊土三倍之,令吾華展拓為地球一等大國,此何如功德哉!」

我認為清朝貢獻最大的便是疆域方面,文化方面也異彩紛呈,清朝學術興盛,文人學者對明朝以前各朝代的種種學術都加以鑽研、演繹而重加闡釋,集歷代之大成,梁啟超稱清朝為中國的「文藝復興時代」。鑒於晚明政治腐敗、內憂外患不斷,宋明理學流於空泛虛偽,致使清初學者多留心經世致用的學問。明朝亡於流寇、清朝定鼎中原後,一時學者痛定思痛,排斥空談心性的宋明理學與陽明學,推究各朝代治亂興衰的軌跡,提出種種改造政治與振興社會的方案,使清初學術思想呈現實用主義的風氣,發展出實事求是的考據學 。清朝的四大學術:目錄、訓詁、考據、金石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但是文字獄又限制了人們的思想,清代前期文字獄大致有3種情況:清先世曾被明朝統治,受官襲爵,聞命即從。佔領中原之後,清廷對此段史事諱莫如深,因此,不僅將舊有史籍刊削、禁毀,而且對凡繼續編寫乃至收藏者,則以「大逆」之罪濫加誅戮。清初反清思想久久不能消弭,尤其是漢族士大夫眷戀故明,宣揚「夷夏之防」一類思想,對鞏固清廷統治極為不利。為了強化滿洲貴族的封建專制統治,對反清思想就勢必要用暴力加以打擊。康雍之際,清皇族中權力鬥爭空前激化,史稱奪嫡之爭。雍正帝即位之後,為了鞏固已得的勝利,除殺戮奪嫡諸王外,不惜藉助文字獄來打擊「黨附諸王」的勢力。乾隆年間更甚,直到以修四庫全書為名義,從而查辦禁書、徹底摧毀了中華民族精神。

乾隆朝是清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而1840年的鴉片戰爭更是成為了近代史的開端。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的一聲炮響,揭開了中國近代史的序幕。此後,列強發動了一系列侵華戰爭,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自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到1912清朝滅亡的72年間,清朝政府同外國政府或外商、國際組織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契約、協約和合約共1175件。這些約章主要是中國同俄國、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日本、義大利、奧地利、比利時、西班牙、葡萄牙、荷蘭、丹麥等西方列強和其它國家、國際組織簽訂的。清王朝簽定了一千一百多個不平等的可恥條約。其中近四十個條約影響深重。

雖然同治、光緒兩位皇帝都未見得是什麼英主,但把持著朝政的慈禧太后自是老謀深算,而賢王能臣如恭親王、曾國藩、李鴻章、胡林翼、張之洞等也盡心輔國。從1864年(同治三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失敗,一直到1894年(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三十年間,國內基本安定,官僚求富求強,「洋務運動」轟轟烈烈,西方技術、資金和人才得以引進,新式海陸軍得以編練,一大批近代軍工企業、民用企業以及新式學校得以創辦,留學生也開始被派遣到海外。這一派中興氣象,洋務運動的主要成就涉及了軍事、政治、經濟、教育等方面。洋務運動的主要成就首先體現在軍事上,洋務派創辦了大量的軍事工業,並且為了支撐軍事工業,洋務派還創辦了一些民用企業,當然,在軍事上,洋務派還積極的訓練擁有新式武器的海陸軍隊。在經濟上,洋務派開創的軍事工業,包括民用工業,都推動了中國的經濟發展,為中國打破封建經濟形式奠定了基礎。在教育上,則主要是創辦學校,並且派遣留學生,主要目的是學習西方的先進科技和語言,打破了中國傳統的教育模式,開始培養新型人才,為國家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在政治上,洋務運動雖然是以維護封建統治為目的,但是他們的做法卻在某些方面解放了思想,促進了封建社會的瓦解,加快了中國的歷史進程。

我們可以用1862年日本長州藩士高杉晉作等人乘坐「千歲丸」來到上海的見聞來管中窺豹。

高杉晉作在日記中寫道:

「上海外國碇泊,常三四百艘,其餘軍艦十餘艘雲。」

松田屋伴吉則說:

「這誠然世界第一的熱鬧之處。」

上海的一派繁華景象令藩士們慨嘆不已。同行的名倉予何人曾去過美國,這回它將上海與紐約做比較,認為

「其繁華猶遠勝之」

堪稱對上海的極高評價。但是深入了解後,卻發現:

「上海城門為西洋人把守,自國人卻不能自由出入,這固然是賊亂所致,但何以讓西洋人如此勢盛。我可憐唐人。中國的衰微可見也!」

這也註定了洋務運動的結局,果然這一切在甲午戰爭的軍事慘敗中戛然而止。

自《辛丑條約》簽訂之後,清政府便成了外國列強支配中國的工具了。1911年夏天,湘、鄂、粵、川等省爆發保路運動,運動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榮縣獨立,成為全中國第一個脫離清王朝的政權。把保路運動推向高潮。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分別於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佔漢陽和漢口。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武昌起義勝利後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 。1912年2月12日,清朝發布退位詔書,享國296年的清王朝就此滅亡。

清朝我認為功過五五開,畢竟我們如今的疆域輪廓承襲的還是清朝為我們打下的,而且也產生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文學著作。但正如開頭所說,清朝帶給我們國家的傷痛也是深重的。一百零七年的光陰已經過去了,滿漢之間的恩怨早已消除,大清的榮辱早已成為了我們茶餘飯後的談資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也是我撰寫本文的目的,我們不能再讓我們的國家再度陷入深淵了,這便需要我們諸位的努力了!(P.S. 圖片中的水印為本人個人公眾號,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TAG:清朝 | 晚清 | 蒙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