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容易被感動是什麼原因?
我今年22,馬上要大學畢業。在外工作有一年多了,常年在外。以前自己也不是那麼容易被感動的人。現在聽到關於佛菩薩的事迹,或者和眾師兄在佛前問訊時,眼淚會不住的就出來。看個電影也會感動的不行,聽到小孩哭鬧心裡覺得擔心。希望能從心理學的角度給個解釋。
謝謝邀請。不過您強調心理學角度解釋,後學不勝其力。
心理學研究對象是心理現象和成因,但這裡所謂「成因」是不是真正的成因,站在佛學的角度講,就有一定可疑性了。以分析心理學為例,弗洛伊德的壓抑本原說和由其發展而來的榮格心理原型說,事實上不過是深層心理現象的發現而己。也就是說,至今,心理學用隱蔽的心理解釋顯明的心理。
按照現代心理學的解釋,幾乎所有的心理現象都是心理衝突,而以阻抗和移情最為典型。早年心理上的傷害和失落,在長期蘊結後就以阻抗和移情來展現。慈愛的強烈的投射和移情,源出於「慈愛」曾經被壓抑和破壞,儘管有時我們覺得早年並沒有產生過「自己很慈愛」的回憶,但是要知道,被傷害本身會給自己帶來「慈愛」的慾望,這是很隱蔽的心理。
佛學承認三世,這意味著心理現象具有跨越可見的現期生命的恆久性。榮格的集體無意識說、原始心理說是以這個理論為基礎而提出來的。從如此宏觀而細膩的角度看,心理既有穩定的相續性,又有鮮明的階段性,這就是「業」的因果必然性和緣起性。佛學按照倫理屬性,將有積極作用的心理稱為善根,反之稱為惡根,而很多隨機的心理現象本身沒有明顯的善惡,稱為「無記「。
因此,善根就是心理學上的有積極作用的心理投射,稱為善根顯現。事實上,很多學佛的人,都知道當自己很慈愛的時候,是善根顯現。這裡要小心,我們在潛意識中可能在」利用「這個知識試圖進一步增加移情,也就是說,我們希望自己的移情得到讚美。每個移情者,事實上都有身份焦慮的問題,他人的讚美可以緩解這種焦慮。這就讓我們理解,為什麼很多」善人「,一定要做出讓別人知道自己是善人的行為。我認識的一個人就是這樣,做生意的,她問自己的上師做出某種布施算是幾地的菩薩,上師沒有認可她這個問題,她在失望的情況下,轉而對別人說,這個上師是騙子,意外之意上師沒有能力證明自己是初地以上的大菩薩。後來她就開一飯店,一樓專門在中午免費施飯,二樓商業運營。事實上,一樓的施飯仍然是要解決自己的身份焦慮,她要用」行為「向別人證明自己已經是初地以上的某一地的大菩薩了。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當前如陳某等人的」高調慈善「,其行為怪異,近乎瘋狂。這些人表現出來的,即是強烈的阻抗和移情。
現在很多學佛人明裡暗裡地自封為大菩薩,其心理即是如此。要知道,佛說得很清楚,初地以上的菩薩在智慧方面斷除了人我執,神通方面則可以剎那見一百個佛凈土,這個標準可不是一般的高啊,何況二地以上至十地的境界呢。但很多所謂的學佛人喜歡自欺欺人,因為他要解決身焦慮,將自己世俗的精神病態,用信仰包裝起來。
這種移情和身份焦慮,是很有害處的。儘管佛經中多處說善根的顯現非常寶貴,發展善根是人天的善法,但移情會將善根轉向我執,這樣當事人會迷失在」善根「的心理現象中,事實上這時所謂的善根已經成為」惡根「了。真正的慈愛等善根,是同時映照並清除我執的,這在佛學上稱為」清凈善根「。所以,當我們很容易被信仰和慈愛感動時,要注意我們是否被自己的心理現象導入了誤區。為此,佛在經中說道,當我們展現慈愛的時候,要知道能緣、所緣和方式這三者都是虛妄不真的,不要執著它們。這就是」三輪體空「。
心理學目前的解釋的處理方法,都不夠圓滿,這就是為什麼榮格自己也說,在他多年的臨床中,真正解決重大心理問題的成功案例非常少。
總之,慈愛的感動是一種善根,它表明宿世以來的善業值遇到了相應的緣份。但什麼是善,這是必須要弄清楚的。從心理學上學,儘管很多人學佛了,可是我們卻越來越陷入移情和身份焦慮之中,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方法是觀照無我的智慧。
僅世俗意義上的善根是不能解脫的,唯有智慧是解脫的關要。你看看是不是得了甲亢,得了甲亢無論看到好的電影或者文字,都容易掉淚
表明題主的心越來越慈悲柔軟了,內心的善良越來越突顯。我以前讀《高僧傳》《緇門崇行錄》,看到古代高僧大德的行誼,也非常感動。自己也有拜觀音菩薩拜到痛哭流涕的經歷,因為發現到自己很多錯誤,痛徹心扉,迫切想要懺悔前愆。自己以前個性很剛強,現在慢慢柔軟下來,也容易被感動了,很歡喜自己可以有這樣的變化。題主越來越容易被感動,是心在朝著光明、善美的方向前進。
都是性情中人
你因為孤獨
「遊子悲故鄉」…這句話應該也可以從心理層面理解。心靈漂泊在外久了,看到一些溫暖、樸實的東西會很有感觸。
心太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