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媽 (公眾號 米粒媽頻道)
大學的一個同學,前一段時間突然微信我:
「我兒子最近老跟我撒謊,我該咋辦?」
細問之下,同學跟我講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原來同學老公小時候接受的是挫折教育,無論做什麼事,幾乎都沒有受到公公婆婆的表揚,以致成年後還很自卑。
有了寶貝兒子之後,同學老公決定給兒子陽光教育,並且還跟同學約定好,孩子做什麼都以表揚鼓勵為準。
兒子數學考了100分,夫妻倆猛誇「寶貝真聰明啊!」
學下棋贏了一局,也猛誇他「聰明」。
國畫學得還不錯,也猛誇他「聰明」。
反正就是只要孩子有一丁點兒進步,他們就狂誇「聰明」。
可是,最近同學卻發現,兒子最近好幾次成績考差了,試卷沒拿給他們簽名,偷偷自己簽了。
興趣班的老師還打電話來說:「你家小孩很久沒來上課了……」
同學就更納悶了:「每次都把他送到興趣班門口,到點都去接他呀。」
兒子並沒有像同學設想的很陽光、很自信、很願意學習更多東西,反而在背地裡跟他們玩花樣。
這到底是怎麼了?
面對同學的百思不解,我只給她支了一招,兩個月之後,她兒子至少願意去上興趣班,也不再跟他們背地裡使壞。
我跟她說的是,你們別再誇他「聰明」了。
一開始,同學還不解,「我們這麼鼓勵他,他都不願意好好學,再打擊他還怎麼得了?」
很多家長也和我這位同學一樣,認為表揚孩子,來來回回就是:
「你真聰明」
「真是太厲害了」
「你很有天賦,輕而易舉就能得A」。
可是我們仔細想想,被這麼誇獎,都是在什麼情景下?
無論是「聰明」「有天賦」,還是「厲害」,都是屬於成功者的。被誇的人,必須事事做得好,才配擁有鼓勵。
你以為你是在表揚孩子,孩子接受到的信息卻是:爸爸媽媽只喜歡好結果。
你只在孩子成功時表揚孩子,孩子接受到的信息就是:只有好結果才能證明我是個好孩子。
那為了不讓爸爸媽媽覺得我不是個好孩子,不好的結果我不能讓他們知道。
你表揚的邏輯,你自己可能沒有意識到,但敏感的小孩一清二楚。
去年年底,《心理科學》上刊登了一篇論文《表揚小孩子聰明會增加作弊行為》。
論文中提到,研究者曾在中國招募了300名學前兒童,其中一半是3歲大的孩子,另一半是5歲大的孩子。
實驗是跟孩子玩一個猜數字的遊戲,開始遊戲之前,先把孩子分成三個組——特質組、過程組和對照組。
特質組,就是不停被誇「聰明」的孩子。
過程組,就是被具體表揚哪裡做得好、哪件事做得很努力的孩子。
對照組,就是沒有被怎麼誇的孩子。
遊戲開始了,研究者會給孩子一些帶有數字的卡片,卡片寫著從3到9任意一個數字,除了6,讓孩子猜數字是大於6還是小於6。每一個孩子有6次機會,猜對3次就會有獎勵。
正式實驗如下圖,研究者和孩子之間有個擋板,孩子真的只能靠猜來完成遊戲。
實驗時,研究者故意讓孩子在前五次中猜對兩次、猜錯三次,也就是說,孩子如果很想贏,最後一次就一定要猜對。
而在第六次時,研究者會突然電話響起,需要離場去接電話,ta會告訴測試的還是:「不可以看放在桌上的卡片。」
實驗結果,那些一直被誇「聰明」孩子作弊的機率大大超過其他兩組。
太可怕了!儘管他們才3歲、5歲,但已經懂得為了結果不擇手段。
如果一個孩子長期被誇「聰明」,ta就會拚命想維持這種狀態。畢竟人性里,對失去的感知要對得到敏感得多。
一個一直被告知「很聰明」的孩子,很難接受自己不再「聰明」。
一旦他們沒法做到像被表揚的那麼聰明,他們會怎麼辦?
要麼像這個實驗里的孩子,作弊也要作出聰明的樣子,要麼像給米粒媽留言的那個粉絲的兒子,逃避他沒法展現「聰明」的所有事情。
《終身成長》這本書談到,誇孩子「聰明」是一種固定型思維,並不利於一個人的成長,真正有利於一個人長久發展的是成長型思維。
為了講清這兩種思維的區別,作者特意講了自己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的真實故事。
那個學生,從小天賦異稟,總是被人誇「聰明」。時間久了,她發現,「聰明」就好像毒藥,她太愛聽別人誇這個了,以至於只展現出自己最「聰明」的一面。
但凡做了可能短時間難以收益的事情,她不敢做;沒把握做好的事情,她不敢做。其他事情就表現出強烈的不屑,以此逃避。
而這,實際上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只能在舒適區打轉,沒法突破自己家。
學生因此個人能力停滯不前,非常煩惱,努力打破固定型思維,轉用成長型思維。
有一天,她的先生解決了一個攻克很久的問題,學生想表達欣賞,脫口而出卻是:「親愛的,你真聰明!」
她長久以來,被「你真聰明」荼毒,如今誇別人來,也是如此。
好在她的先生擁有堅定的成長型思維,很理解她地說:「我知道你的本意,是誇我一直堅持不懈地攻克難題,嘗試了所有的方式,終於把問題解決了。」
道理是相似的。很多父母以為表揚孩子聰明,能激勵孩子的自信心,但這往往起到反效果。孩子做不成事情,就會認為,不只是這件事做不好,而是自己整個人不好,才導致事情做不好。
而成長型的思維則是表揚孩子努力的過程,鼓勵孩子只要充實好過程,努力去找出問題,不斷攻克問題,就能不斷收穫。
只有這樣,孩子才不會成為表揚的努力,而是擁有一份忠於內心的價值體系和自信心修復能力。
會誇孩子的父母,都有成長型思維。他們是怎麼誇孩子的呢?
誇孩子,主要看過程
孩子認真準備鋼琴考級,父母誇ta:「寶貝最近學習特別用心,在學琴這個過程中收穫了一個更有毅力、更能突破的自己,這真的很棒!」
而不是以孩子考級是否通過,來決定要該給ta表揚還是批評。一個足夠努力的過程,一個突破自我的過程,比不可控的結果,更加值得表揚。
誇孩子,要論事不論人
孩子考了100分,父母誇ta:「寶貝最近對知識點的掌握得不錯,這種學習能力的提升,棒棒噠。」
而不是以一次考試就評價孩子很聰明,很有天賦,很厲害。
父母的表揚,就像孩子的引航。有遠見的父母表揚孩子,也會向孩子傳遞不斷成長的價值觀。
論事不論人,讓孩子明白:你的能力不是恆定不變的,我不會隨便給你下定論,不過你需要不斷發展,我對你的發展很期待。
誇孩子,要誇到點子上
換而言之,要具體。讓孩子知道,你一直在關注著ta,ta成長的每一個細節,比成功的那個瞬間,更加重要。
父母的表揚,能讓孩子感受到關注和愛,是非常奢侈的。太多的父母的表揚,讓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重視才華、形象和名聲勝於孩子本身。
如果孩子確實沒做好過程,就別誇
我以前有個鄰居,早年信奉快樂教育,放任兒子,兒子小學啥也沒學好。
到了中學,根本跟不上同學。她那時開始問我借教學類的書看,看了《終身成長》,就記住一句話,誇孩子要誇過程。
結果兒子明明就沒有好好看書,她還在那兒瞎誇:「兒子今天看書很認真,這種精神很棒!」
兒子明明邊看電視邊做作業,她檢查作業還說:「兒子今天做作業比昨天更用心了,明天繼續加油哦!」
兒子明明關在房門裡打遊戲,她還戲精地誇他:「兒子現在能靜下心來思考問題,這個精心的過程讓媽媽很欣慰。」
結果,兒子覺得她媽簡直就是傻逼,更加為所欲為,不認真念書。
孩子沒做好過程,你拚命誇,這不是成長型思維,是偽成長型思維。表揚要實事求是,才有效果。沒做好的,該說就說。
西方有句諺語:
毀掉大象的,往往不是比它更強壯的,而是微不足道的螞蟻。各位護子如命的父母,全方位愛孩子,千萬別因為在表揚上錯位而毀掉孩子的人生。
好好表揚,才能做好孩子人生的引航。
TAG:親子關係 | 孩子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