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從心理學視角解讀教育格言

【教育心理】從心理學視角解讀教育格言2017-08-27 徐老師學習部落

2017-08-27 徐老師學習部落

從心理學視角解讀教育格言

何為教育?教育為何?古今中外的先賢前輩們在一直思考和探索,人類的繁衍不只是生理上的,更多的是心理和精神上的傳承。一個幼小的嬰兒慢慢的長成一個成人,在這個世界上的所作所為,都與其接受的教育和老師(父母)有關。關於教育的名言數不勝數,阿蘇細細的感受和品味,從中挑選出一些與大家分享,教育最重要的是父母,其次是老師,起關鍵作用的是孩子本人。

孔子——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父母和老師的言傳身教,讓孩子形成學習和內化的模板。自己做不到,卻要求孩子做到,就變成了一句空話。你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自己要先做到什麼樣的人。(專指品行,而不是成就。)不然你就沒有說服力,孩子也不會信服,你看你自己都是這樣,有什麼資格要求我。也是古人所說的為人師表,表為表率。

盧梭——

「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

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發展」著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類似的話:「愛就是教育,沒有愛便沒有教育。」捫心自問,作為父母,作為老師,你愛孩子嗎?當愛缺失的地方,留下的是滿地傷痕。教育而沒有情感的投入,就會變成乾巴巴的灌輸,赤裸裸的教條,橫衝沖的理論,很多時候成為一種知識的暴力,而不是教育。 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陪伴每個階段的孩子的成長特點,從關係入手,愛孩子,再與知識和智慧聯結。

歐文——

「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教育不是知識的灌輸,最本質的是陪伴一個人成為自己,成為一個人,一個天性得到足夠呵護和成長的孩子,是不會讓父母和老師失望的。 根據每個孩子不同的特點,因材施教,根據不同的氣質和性格,採用不同的方式,陪伴孩子形成自己獨特的人格,而不是形成整齊劃一的工業產品。 蔡元培先生說過:「知教育者,與其守成法,毋寧尚自然;與其求化一,毋寧展個性。」

愛因斯坦——

「忘記了課堂上所學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先是加法,然後才是減法,書往往剛開始越讀越厚,慢慢的越讀越薄,得而忘,忘而得,從知識方法到方法論,從方法論闡述知識和方法,也許你一生最後就只體會到一點,那一點就是你的智慧所在。

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9jVHBwY1NIRThueU5yV1VTOTI5ag==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TAG:心理學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