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咖啡的大眾口味是苦的?經歷7個階段才變甜!

你相信在咖啡早期流行的時候,人們酷愛喝「苦味咖」嗎?那麼嗜甜如命的我們聽到都驚呆了!!!沒有糖,沒有牛奶的咖啡我可不敢喝,這應該是大部分人的內心想法。那我們的祖先們是如何喜歡苦咖啡呢?

有個關於咖啡味道的事件發生當時,引發了網友許多爭議,不知你知不知?

2015年5月18日,一則在tumblr上的貼圖,像野火燎原般引發網路高聲量,張貼不到一周便吸引3萬則留言,迄今已引發24.7萬則響應。

圖片來源於網路

貼圖拍攝自某間不知名咖啡館,它的糖罐上留下這樣一句提醒

鼓勵您欣賞咖啡中的"自然甜",請至少啜稀一口不加糖黑咖啡後才放入糖,"尊重"您付費的選擇。

張貼者在貼圖下留了一段惡狠狠的評語:讓我知道是哪間咖啡店乾的好事,絕對放把火燒了它…

這個網路事件被視為當年度重大「coffee shaming 咖啡羞辱 」事件

看起來是一則溫馨的叮嚀,為何卻引發大量負面聲討?

提醒欣賞精品咖啡的自然甜,難道錯了嗎?

其實,從咖啡流行史來看,早期吃苦不加糖才是飲咖啡的王道。為何到後來加糖加奶派卻成了大宗?

今日,我們就從咖啡傳播史角度,來看一看咖啡的甜品味,到底是怎麼隨著時間河流推進演化的。

一、波斯藥典處方,良藥苦口

咖啡從公元第六世紀,於衣索比亞被發現後,途經葉門傳入了回教世界的麥加埃及。但咖啡剛開始進入人類社會的頭幾百年,並非作為一種日常飲品,而是身兼其他任務

在公元第九世紀,一本由波斯名醫所撰寫的醫書《醫學全集》,記載了一種叫做Bunn的果實,它熬煮的汁液 Bunchum 可以治療頭疼與提神,這是現存最早與咖啡有關的歷史文獻。第十世紀另一本波斯醫學文獻《醫藥寶典》,則記載了咖啡可以增強體力,利尿,除臭。從公元第九到第十一世紀的二三百年間,咖啡是以一種醫療處方藥物問世。既然作為藥物,病人哪管好不好喝,醫生要你喝就得喝,所以咖啡甜不甜問題,從沒人關心討論。

二、回教助禱飲料,苦了才好

然後,關於咖啡的歷史真空了三百年,沒有任何文獻紀錄,直到1558年一本阿拉伯史學家的手稿《咖啡演進始末 de lorigine et du progrès du cafe》,描寫了一種叫做 Qahwa 的飲料,是將咖啡櫻桃連肉帶種子一起培烤後煮來飲用,在蘇菲教派中風行。

蘇菲教派是伊斯蘭教的神秘主義,信徒於夜間聚集禱告,透過冥想、舞蹈、連續誦經方式追求與真主接觸,教徒保持在聚會時刻清醒很重要。

Qahwa 在十五世紀中葉,被當時教派的長老達巴迪介紹給信徒飲用,作為夜間祈禱時提神作用。這段期間咖啡從藥品變成宗教祝禱飲料,它被看重的是提神效果,苦了才提神(甜反讓人昏昏欲睡),所以咖啡這階段濃苦不甜的適口性問題,根本沒人在意。

三、吃得苦中苦,方為男上男

咖啡進入蘇菲教派後,隨著信徒的傳播,逐漸擴散到平民社會。Qahwa也從葉門進入到阿拉伯世界各處,傳到聖地麥加,再引入埃及,到了十六世紀初期,清真寺外咖啡攤林立,到處都可見咖啡飲料的販賣。

該時期的咖啡,在阿拉伯世界被視為一種男性聚集時的社群飲料,以苦為榮。

當時的咖啡有個俗稱「鄉村風格country style」 或「男人的咖啡man』s coffee 」。可以這樣說,這階段的咖啡真是苦的好,苦的妙,敢吃苦才能顯出男人樣。為了男性的榮譽感,誰會提議加糖去苦?!

不過,咖啡會這樣苦不是沒有其他原因。從當代土耳其史學家的一段記載可知,在1570年時,伊斯坦堡的宗教領袖曾建議以衛生理由查禁咖啡,因為「咖啡豆焦如黑炭,不符合可蘭經的衛生標準」。從史料透露,我們可以理解,當時因為烘培技術太過原始,咖啡被過度烘焙碳化了,自然口感上是只濃苦而不甜。所以,不想吃苦也不成!

四、上流身份象徵,加香料顯尊貴

阿拉伯世界的咖啡館在十六世紀中葉後,從販夫走卒的平民咖啡攤轉型,出現了上圖這種豪華版,專門提供知識分子和上流貴族交誼用途的"宮殿型咖啡廳"開始設立。儘管咖啡烘培法沒有改變,還是很苦,但貴族圈不跟百姓一般見識。

1573年,土耳其攻佔了產糖的塞普勒斯島。上流圈子開始流行在咖啡中加糖或加蜂蜜也加入昂貴的肉桂,豆蔻,丁香,乳香等印度香料。咖啡多了各種添加味道,黑咖啡的風味問題沒人探討,苦味則被添加物徹底掩蓋。

五、咖啡傳歐,加奶加糖不吃苦

1624年,威尼斯商人正式從葉門進口咖啡豆,土耳其香料咖啡跨洋來到義大利落戶。1683年維也納商人柯奇斯基(Franz George Kolschitzky)首創將咖啡過濾渣後,加奶調味。咖啡沒了香料味,但多了奶香。1685年巴黎名醫也站出來推崇加奶的咖啡歐蕾(Café au lait)。

於是歐洲從最早傳入的香料甜咖啡,逐漸轉變為流行加奶甜咖啡,隱藏在咖啡中的自然甜,也就繼續沉默不語。

六、烘培改革,自然甜在美冒出頭

到了二十世紀,咖啡經歷了三波浪潮推動,流行到全球。

第一波是二戰前後,Nescafé 雀巢、Maxwell 馬克斯韋爾等商業咖啡品牌大廠的投入,因為使用風味欠佳又低糖的羅布斯塔豆,速融咖啡的風味平淡,沒人喝黑咖啡,自然甜當然不用想,還是加糖加奶才能入口。

一直到1966美國舊金山 Peet』s Coffee 開業,推廣新鮮烘培的阿拉比卡豆,強調歐式重烘焙手法,高超的烘焙技術加上刻意選用的自然甜品種豆,讓黑咖啡濃而不苦,醇厚甘潤,開創了自然甜的流行主張。

到了這個時候,咖啡中的「甜感」才開始被討論、注意、欣賞,也在少數人圈子中品味。

七、咖啡質量杯測標準國際化,自然甜抬頭

要衝煮出一杯帶有自然甜的咖啡,其實並不容易。這裡牽涉到咖啡的種植管理、加工管理、生豆篩檢、杯測管理、烘焙技術與萃取方案。

以上這些技能,與植物學,農業,化學等各類科學的研究有關,一直到二十世紀末期,相關的咖啡行業內組織成立,例如1982年 SCAA 美國精品咖啡協會,1988年 SCAE 歐洲精品咖啡協會,1922年 CQI 咖啡質量協會等,對於精品咖啡的產業才有一個良好的推動。

1999年,中南美洲五大咖啡產國成立了首屆超凡杯咖啡豆錦標賽 COE(Cup of Excellence)。咖啡豆的精品等級質量,有了國際標準,咖啡甜度 sweetness 被列為十大評分要項之一美國的 CQI 咖啡質量杯測系統,也將甜度列入評分要項

咖啡中的自然甜,因著咖啡質量標準與國際賽事推動終於在二十世紀末成為標配

——————————————————————————————————————

如想了解相關西點學習課程,歡迎諮詢谷老師。

聯繫電話:18068089226

————————————感謝關注王森學校,我們下期再見:)——————————

推薦閱讀:

TAG:咖啡 | 咖啡文化 | 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