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越號發生事故之前,韓國上一次出現嚴重死亡的海難事故,是1993年的「西海輪渡沉沒事件」。在那起事故中,原本只能乘坐221人的擺渡船,卻違規坐上了362人。當天風力達到7級以上,浪高3米,並且船長並沒有海上工作從業資格,船上僅有的4艘救生艇中也只有一艘可以使用。在10月10日的上午10點左右,這艘船徹底傾覆,船上的362名乘客中,除2名船員逃生之外,只有67人生還,其餘292人均葬身海底。
而這起20年前的事故,恰好就是船上乘客中,大多數高中生出生之前所發生的,對於「海難」這種事情一無所知。另一方面,在世越號上,儘管也有著不少年長的乘客,曾經聽說過「西海輪渡」事故,但從世越號所公布的「最大載客量」和實際乘船人數來看,能夠搭乘960人的客輪,此刻只有476名乘客。從直覺來判斷的話,也會覺得船隻並沒有超載。
然而事實上是,當世越號被打撈起來之後,調查組對船上46組救生筏都進行了檢查,發現這46組救生筏上,還都印著「大島運輸」的日文字樣,安裝時間是20年前的1994年,檢查合格的鉛印,還停留在這艘船被日方出售給韓國「清海鎮海運」的2012年9月份。也就是說,韓方在接手了這艘被日本淘汰下來的客輪後,儘管進行了大幅改裝,但是對於救生筏卻並沒有進行過任何的更新和檢查。
在世越號啟程之後,按照洋上航行的安全管理要求,需要在第一時間播送「海上事故逃生須知」,並且在船艙內的顯明位置擺放逃生說明。但是在世越號4月15日匆匆離開仁川港的時候,船上並沒有播放任何與逃生自救相關的內容。這說明對於世越號的船員們來說,啟航後他們並未按照操船手冊的流程進行操作,而是草草敷衍了事而已。
相信對於絕大多數讀者來說,和我一樣,其實對於輪船、飛機等等大型公共交通設施的事故後逃生,其實並不十分清楚。當然,我們並不希望在人生中會遇到這樣的事故,然而作為最基本的安全指示,只要在出發時進行簡單的解說,相信很多人都可以在遇到突發情況時,知道應該採取哪些必要的逃生手段。
我來通過一個心理學實驗,來說明什麼叫「旁觀者效應」。這個實驗是由普林斯頓大學的John Darley和Bibb Latané兩名社會心理學家,在1960年代設計完成的。他們在一間教室中,安排了兩個場景:
場景一:屋裡空無一人,當被實驗者(事先不知道實際的實驗內容)被請到屋裡後,實驗人員請她坐下,讓她完成一份調查問卷。當實驗人員離開後,他們開始從教室門縫裡吹進滾滾濃煙,實驗正式開始。被實驗者在3秒鐘左右,聞到類似於著火的氣味之後,抬頭看到了濃煙,之後立即從教室中跑了出去。
場景二:屋裡坐滿了人,只有一個空位。其他人都是實驗安排好的配合者,他們需要表示出「什麼都沒有發生的樣子」。於是,另一名被實驗者被請到屋裡,在空位上坐下,也開始答題。實驗開始後,濃煙被吹進屋子中,被實驗者立刻察覺到了異常,但是她並沒有做出任何反應,而是看了看周圍的人。當周圍的人都沒有對濃煙做出回應的時候,她儘管表現出了一些不安,但仍然坐在座位上沒有動。
這個心理學實驗告訴我們:我們在面臨一件我們不熟悉的事情,或是面臨緊急情況時,當在場的人越少,甚至只有你自己,你反而會做出更迅速的判斷;當在場的人很多,而且大部分人表現出淡定的態度時,我們就會變得難以說出自己的擔心,甚至不會採取任何的措施。
當時在世越號的客艙中,儘管船隻已經傾斜了30度以上,但是據從學生們手機中拍下來的視頻顯示,由於孩子們根本沒有意識到發生了什麼,而且船內還在廣播「請乘客們不要隨意走動,呆在原地」,所以學生們反而開始席地而坐,聊著天打發時間。
即使有真的對船隻狀況表示擔心的學生,此時也僅僅是用手機刷著 Twitter,在網上留下「船是不是要沉了啊」,「船歪的很厲害,這下碰上大事了」等等信息。從他們的外表上,絲毫看不出真的在擔心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