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的「性」趣會受圖片影響,以及,女性求職不許再問「是否婚育」|WEEKLY

歡迎來到「簡單心理WEEKLY

這裡有新鮮事的心理學解讀

和心理學的冷門小知識

給你一些觀察世界的新鮮視角

01

「求職」

女性求職不許再被問「是否婚育」

2月21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九部門印發 《關於進一步規範招聘行為促進婦女就業的通知》。

在歷史悠久的「婦女就業歧視問題」上,這份《通知》這次明確提出哪些話不能說,什麼事不能做,是非常有意義的。

《通知》對招聘環節中就業性別歧視的具體表現進一步作出了細化規定:明確要求各類用人單位、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在招聘過程中,不得限定性別(國家規定的女職工禁忌勞動範圍等情況除外)或性別優先,不得以性別為由限制婦女求職就業、拒絕錄用婦女,不得詢問婦女婚育情況,不得將妊娠測試作為入職體檢項目,不得將限制生育作為錄用條件,不得差別化地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準。

當人們看到像「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吊銷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這樣的懲罰措施,終於相信這問題真正引起了重視。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這意味著企業必須為女性的生育付出經濟代價。

很多人還擔心,因為企業要承擔用人成本的上升,很可能帶來更多更嚴重的女性就業歧視。

其實在學術上,關於「平等」這個話題,始終存在「程序公正」和「社會公正」的矛盾。

「程序公正」,追求所有人競爭機會平等,比如禁止招聘時歧視女性,就是為了保證每個人獲取工作機會的公正。

而「社會公正」,追求的是結果的平等,它通過對於弱勢群體的幫助,來讓不同起點、不同運氣的人,都獲得相對平等的結果。就像我們很多時候會用公司管理層的女性比例,來衡量性別平等的程度。

矛盾就在於,機會的平等往往並不意味著結果的平等——它忽視了人們自身能力的不同,可能會讓本身處於競爭弱勢的人更為弱勢。

可過分追求結果的平等,又會造成機會的不平等,從而削弱社會競爭,損傷社會發展的動力。

所以啊,到底怎樣才是最平衡的「平等」,恐怕還需要一些時間來驗證~

02

「噁心」

噁心的圖片,會讓我們對性行為喪失興趣

來看一個神奇的研究......

最近,一篇發表在Evolutionary Psychology的研究似乎找到了噁心與性慾望的聯繫。

352個被試參加了Al-Shawaf主導的這項實驗。所有被試都在實驗開始前後,闡述了自己當時與短期伴侶發生性行為的慾望。他們被分為了四組:

第一組被試觀看了一組20張與性有關的噁心圖片,這裡面都有啥呢,比如裸露的老人、明顯感染性病的生殖器以及類似的噁心圖片。

第二組被試同樣地,觀看了一組20張與病原體相關的噁心圖片,比如腐肉、嚙齒動物和糞便。

第三組呢,為了讓被試產生「被威脅的感覺」,他們的組圖是一幫舉著槍的壯漢,槍直指屏幕。

最後一組就是必不可少的控制組啦,啥圖也不用看的幸運寶寶們。

看完圖,志願者們再次回答了他們對未經承諾性行為的渴望——

結果,與性相關的噁心圖片嚴重限制了對性的渴望。對病原體的噁心減弱了性慾,但減少的幅度只有一半左右。具有威脅性的男子形象同樣減少了短期慾望,但效果再次減半。

btw,第三組衡量威脅對於性慾的影響非常重要,因為它表明噁心圖片的影響主要是由於它們的噁心程度,而不是威脅感。

嗯,性動機確實會隨著生活事件的各種變化而變化,但我更好奇這種實驗是怎麼想出來的......

03

「看臉」

即使沒有真的看到,你也會注意到自己的臉

承認吧,我們其實比自己想像中更臭美。

最近發布在Psychological Science上的一篇研究表明,即使沒有真的看到,我們也會注意到自己的臉。

我們的注意力有限,在某一時刻只能處理當時捕捉到的少量圖像、聲音和感覺。但那些被我們眼睛看到、被耳朵聽到、但未進入意識的刺激會有什麼影響么?

研究表明,某些刺激,特別是你自己的面孔會影響你的反應,而不會讓你意識到。

在實驗中發生了什麼呢?參與者們被要求查看顯示在計算機屏幕的十字元號,同時在十字兩側會各有一張圖片。其中一側是參與者自己的臉,另一側是陌生人的臉。

以及,在一半的實驗中,這些臉是清晰易於識別的;另一半實驗中,這些臉僅顯示32毫秒,還會有一些隨機的遮擋圖案。

雖然參與者們被告知一定要將注意力集中在十字上,一定要忽略其他干擾。但結果顯示,他們還是會自動地、下意識地注意自己的臉。

作為主試之一的Maria Nowicka解釋說:「這表明我們會優先處理『我』的概念,比如我們自己的名字或面孔。」

重要的是,研究結果還表明,參與者即使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也會自動關注自己的那張臉

嘖,怪不得有人說「人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只不過半徑不同。」這種自愛成疾的水仙情結,原來是潛意識決定的先天毛病。

04

「賺錢」

想賺更多的錢?真的需要變得更自私嗎?

未必。

《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無私的人比自私的人賺更多錢,以及......生更多孩子。

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美國和23個歐洲國家共6萬多名參與者的社會調查的數,想知道每個人的親社會性(Prosociality),換句話就是:一個人對他人的關注,與自己能賺多少錢、有多少孩子是否有關係。

結果顯示,在他們分析的所有五項研究中,自私的人並不是擁有最高收入的人。有趣的是,自私的人也有更少的孩子。

那麼,那些愛做好事的人和完全無私的人是最富有的人嗎?唔,也不是那麼簡單。

薪水最高的人是適度親社會的,意味著他們大部分時候都是無私的,但並非完全無私。

這些發現完全打破了大家從前的假設:自私的人往往通過他們的自私來獲取更多財富,或者說,為了變有錢,你需要變得自私無情。

05

「基因」

基因測試的結果,能不能劇透/決定我們的人生

基因測試越來越火了,抽滴血就知道孩子哪方面天賦一併,取一滴唾液就能預測你未來可能生什麼病……

它就像比星座、算命更科學的人生密碼。對啊,只需要提供一份唾液樣本寄給基因檢測公司,就能得到一份自己各項信息的報告,比如健康、家譜、人格、遺傳性狀等等,可不是無所不能嘛。

這就像什麼呢?一輩子還沒走完,就能偷瞄自己的人生劇本,興許還能悄咪咪知道結局。

可基因檢測的目的,是要告訴我們這些嗎?

基因檢測結果顯示自己「易感抑鬱」,那Ta就註定永遠是一個抑鬱症患者、註定陷入抑鬱的陰影和絕望嗎?

必然不是的。2013年Science雜誌中的一篇報道指出,茱莉婭·弗林德(Julia Freund)及其同事在大腦結構發育的差異中觀察到一種效應:

在相同環境中培養的一組基因相同的個體,在成年時並不會完全相同。相反,它們會展現出全方位的身體和功能變化,與正常的、遺傳變異的群體中出現的情況一樣。

舉個栗子,有人通過基因檢測發現自己的共情能力強。A覺得這是一種負擔,Ta討厭捲入別人的情緒,也無法控制地被別人的情緒拖累;可B覺得這是一份禮物,Ta喜歡這個天賦,願意把這個禮物用到工作和生活中,並且Ta能從中感到愉悅、快活。

所以,基因檢測結果從來不是決定你命運的一紙判書。

榮格有句話說:「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如何,決定著一切。」

本來嘛,基因檢測的結果只展現了某種可能性,告訴人們你可能會這樣,而不是你只能這樣。

說這麼多,其實只是想告訴大家,本來沒啥限制的人生,就別給自己畫個圈兒了。

好啦,下期(隨緣更新的)

簡單心理WEEKLY再見吧!

參考文獻:

Al-Shawaf, L., Lewis, D. M. G., Ghossainy, M. E., & Buss, D. M. (in press). Experimentally inducing disgust reduces desire for short-term mating. Evolutionary Psychological Science.

J., M., Nowicka, M. M., Bola, M., & Nowicka, A. (2019). Unconscious Detection of One』s Own Image. Psychological Science.

Stockholm University. (2018, October 17). Selfish people have fewer children and earn less money. ScienceDaily.


我們是簡單心理諮詢預約平台,擁有700+位海內外心理諮詢師,只有約10%的申請諮詢師能夠通過面試考核;目前為止簡單心理已為30萬+人次提供了高質量心理諮詢服務。

想尋找屬於自己的心理諮詢師,歡迎來簡單心理諮詢預約平台體驗哦,戳這裡「http://jdxinli.cn/2ukmmb」


推薦閱讀:

TAG: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