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網路上關於「非洲為何落後」的文章層出不窮,各家學者深入淺出地剖析了相關問題,讓筆者受益匪淺。但筆者發現了一個問題,可能是因為並沒有到非洲深入了解,所以大多數作者僅限於在「自然環境」和「人性懶惰」問題上進行分析,而忽略了歷史和社會發展的根源問題。因此筆者想結合自己在非洲的真實感受與所學到的知識,更為系統地分析一下「非洲為何落後」與「非洲是否會一直落後下去」的問題。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的是,非洲的「整體落後」並不是近現代以來才有的,而是自古以來就存在的一種現象,而古代社會和現代文明社會的發展因素有很大的區別,因此我們不能單純地一口咬定說某一原因導致了其至始至終的落後狀態,而要把古代社會和現代社會分割開來看。
在西方殖民侵略到來之前的古代非洲,除了尼羅河下游出現了強大一時的古埃及文明外,非洲的其他地區,整體上都處於相對落後的「原始狀態」。當中國等世界其他地區出現農耕文明和強大的古帝國的時候,非洲的很多地方還過著原始的部落式生活。而古時候的人類文明,因為科技水平比較低,所以往往受到自然因素的影響更大一些,也因此,舊時代非洲的落後,主要是受困於自然環境的影響。
1:氣候因素
首先,我們來看氣候方面。非洲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其大陸的整體位置以赤道為中軸,呈現出南北對稱的狀態,絕大部分地區位於低緯度熱帶地區,因此非洲大陸的氣候有著顯著熱帶特徵,並且南北對稱分布,從赤道到南北兩側分別分布著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亞熱帶沙漠氣候以及地中海氣候,當然,在東非高原還有高原山地氣候。
而在在這幾種氣候中,沙漠、草原和山地氣候都是不大適宜人類古代文明發展的,即便是在現代社會,這三種氣候區的條件,也顯得相對惡劣,特別是沙漠和草原氣候,整體上水資源比較緊缺,不適宜古人大規模的生產發展。此外,對於古人來說,熱帶雨林氣候區,雖然雨量充沛,但由於過於潮濕悶熱,生存環境危險複雜,因此也難以成為古代人類文明的「理想棲息地」。所以,從氣候角度來說,氣候的制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古代非洲發展的整體落後。
2:地形因素
除了氣候的制約外,非洲大陸的地理環境也相對惡劣。對此,我們可以先看一張非洲大陸的地形圖:
在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非洲大陸的地形以高原為主,地面起伏不大,因此和其他大洲擁有大量的大江大河所不同的是,非洲的河流相對較少,所以除了熱帶雨林區域外,其餘地區很少有河流的衝擊平原。而人類的古代文明發展,又都是依靠大江大河崛起的農耕文明,因此就地理條件來說,古代的非洲發展也是受制約的。
3:原始環境優越
看到這裡,很多人可能會質疑筆者說:「在別人的文章分析中,作者都說非洲自然條件優越,因為太優越了,所以獲取食物容易,進而導致了那裡的人慵懶,不與自然鬥爭,所以變得落後了。可怎麼到了你這裡,就變成非洲自然條件制約發展了呢?」
對此,筆者必須糾正的是——容易獲取食物,並不等於適合古代人類文明的發展。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熱帶雨林的食物充沛,適合古代人類文明的發展嗎?很顯然是不適合的。所以,說「非洲環境優越」的前提是非洲維度低、熱量充足、土壤肥沃,因此天然原始的食物相對豐富;而說「非洲環境不宜」的前提是氣候、地形和整體環境不宜古代文明的發展,因此自古就相對落後。
不過,必須肯定的是,確實是因為食物獲取環境的相對優越,導致了非洲人的慵懶。用中國的一句古話來說就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這也正如西方學者說的,人類偉大的古文明之所以都出現在北緯30度附近,是因為這些地區的原始自然條件能養活人,但不如更低緯度的優越,所以這一區域的人需要與自然抗爭,在抗爭過程中文明逐漸進步。而非洲不同,受益於低緯度的天然條件,大多數非洲人長期獲取食物都相對簡單,因此致了非洲古人的懈怠,時間久了,在應對自然能力方面,也便遠落後於世界的其他地區的族群了。
4:群體基因因素
根據歐美學者的研究,人類在進化過程中,會嚴重地受到氣候、地理條件的影響,因此在不同地區之間,群體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例如黃、白、黑三種區別性膚色。
不僅僅是外在的區別,不同群體之間的各方面能力也存在著差異,就比如非洲人腿長適合長跑,白種人鼻樑高耐寒,黃種人思考能力強等等。而根據國際研究機構的研究數據顯示,非洲地區的人均智商都相對於世界其他地區偏低,因此,在人類文明進程中,該地區的發展就顯得相對遲緩了。
人類文明發展的不同時期,其社會發展的各種因素是有很大區別的,因此在近代、現代非洲為何落後的問題上,我們不能盲目延用舊時期的觀點一概而論。
1:自然因素
我們來看近現代的人類文明發展。通過簡單的了解,我們會發現,隨著人類現代文明的進步,比非洲還要乾旱的中東地區發展起來了,和非洲一樣被大量高原山地盤踞著的南美各國發展起來了,同樣是熱帶雨林廣布的東南亞也崛起了,而非洲依舊是最落後的地區,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這其實依舊是自然環境的制約。
首先,我們依舊從地形來看。因為非洲大陸是「高原型」大陸,所以其四周的海岸線都顯得相對平整,因此優良的海灣、港口很少,而人類近現代的文明對於航海、海運的依賴性又很強,因此在現代文明的進程中,非洲再次因為自身的地理條件落伍了。
此外,人類的現代文明發展,又和珍貴的礦產資源密不可分,而礦產資源又是依靠地殼運動的作用,從地下深處被「拱出來」,因此礦產基本是沿著活躍的板塊邊緣的山脈分布。
可非洲大陸的運氣就是這麼差,整塊大陸整體都落在了地殼活動相對穩定的大陸板塊的內側,因此非洲的地殼活動少,山脈也少,礦產資源相對匱乏。於是乎,在現代工業化的進程中,非洲又跟不上了。
2:人為因素
除了自然因素外,近現代以來西方侵略、殖民統治等人為的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非洲落後的「必然性」。
雖然說西方殖民統治在一定程度上開啟了非洲現代文明的進程,但長期的殖民和精神壓迫下,非洲的資源被掠奪,民眾的精神被腐蝕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首先是精神狀態問題。筆者此前去非洲,發現了一個非常神奇的現象,就是不管是原始部落,還是走進現代文明的城市,那裡的人們,都普遍有自己的神靈信仰,而且很多地區的民眾,都相信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是神賜予的,所以「聽天由命」的精神狀態,還是非常嚴重。民眾不急於改變落魄的現狀,甚至是安於現狀的社會狀態也是相對普遍的。
其次是西方殖民統治的「餘毒」尚在,西方霸權掠奪的情況層出不窮。眾所周知,數百年來,西方對非洲大陸進行了慘無人道的殖民統治,西方列強不僅販賣黑人,還大量掠奪當地的財富,劫掠各國稀缺資源。
雖然說如今這種情況好轉了許多,但西方的霸權統治在非洲還是「隱形存在」的。就好比筆者此前去非洲,就親眼目睹了當地的社會階層分化,雖然說法國、西班牙等國的殖民主義在名義上已經退去,但在當地的通用語言依舊是法語和西班牙語,而且最富有的依舊是歐洲裔族群,他們把控著當地大量的財富以及相當一部分的話語權。
除此之外,當地大量的資源也被西方財團壟斷,雖然名義上是初級投資,開發資源,但本質依舊是在變向掠奪。而在利用非洲資源,卻不幫助非洲發展的「合作」狀態下,西方霸權和非洲之間的關係,依舊維持著「非洲資源低價輸出——歐美加工生產——歐美高價返銷產品回非洲」的惡性循環體系,從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出現了富國更富、窮國更窮的現象。
除了不間斷的資源掠奪外,歐美對非洲的殖民統治,還加劇了非洲民眾「慵懶」的毛病。前文中說了,因為獲取食物的環境相對優越,所以非洲民眾比較懶,但也不至於像如今這麼懶。
很多去過非洲的人都會發現,非洲人的作息習慣、生活狀態以及辦事態度都和西歐發達國家非常像,這便是西方殖民統治給當地帶去的影響,雖然說殖民的人逐漸撤離,但「慵懶」的毛病也留了下來,所以愛上歐洲「老年風」的非洲民眾,也過上了「愜意」的生活——可問題是,歐洲人也是足夠發達了,才變得慵懶不堪,非洲都還沒發展起來,就學起別人的「懶散」和「鬧騰」的模樣了——就比如南非,最後玩壞了。
而精神狀態不佳、資源匱乏、社會發展長期被歐美把控,最終導致的便是社會經濟不發達。經濟的欠發達,又導致了社會教育水平的低下,因此在過去長期的惡性循環下,非洲各國進步緩慢,甚至出現了「倒退」的現象。
寫在最後
總結來說,幾千年來,非洲始終作為一個相對落後的大洲存在,其原因不能簡單的歸結為自然因素或人為因素,而是整個大環境的綜合影響,用一句話總結就是: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和。
不過好在,這種局面正在改變,中國人的到來正在改變這一困擾非洲數百年,甚至是數千年的問題:中國人不但幫助非洲人建設了大量的鐵路、高樓,還幫非洲人民建起了能夠幫助非洲產品走向世界的大型海港。而中國的企業還給非洲帶來了現代技術和現代化產業鏈,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中國資助的學校在各國落地生根······
因此,雖然說過去在「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和」的情況下,非洲一直都處於相對落後狀態,但我們相信,未來的非洲,將在中國幫助下,成為未來發展最為迅猛的一片土地——未來之非洲,充滿希望!
作者:劉斯郎,有態度的95後獨立撰稿人,有原則的敏銳青年作者,曾創下個人全年全網矩陣閱讀3億次的紀錄。代表作品《超級中國》系列文、《真實的中國與世界》系列文等。版權來源:郎言志 liusilang520
TAG:非洲 | 廣州黑人 | 國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