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園與數字校園的那些差別
一、數字校園的由來與數字校園的特點
數字校園的由來要追溯到1990年美國克萊蒙特大學的教授凱尼斯.格林(Kenneth Green)主持的一項大型科研項目,該項目名為「信息化校園計劃」(The Campus Computing
Project),首次提出了數字化校園的概念,開創了信息技術進入校園並用於學校管理的先河。1998年1月31日,美國前副總統戈爾(AL GORE)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科學中心發表了題為「數字地球:二十一世紀認識地球的方式(The Digital Earth:Understanding our planet in the 21st Century)」的演講後,「數字地球」、「數字城市」、「數字校園」等名詞隨著互聯網的逐步深入應用而越來越為人們所熟悉。實質上,數字校園就是學校教學、管理的信息化,隨著信息技術發展的不同階段被賦予了不同層次、不同深度的應用管理內含。發展到今天,數字校園的最高水平是基於互聯網下的、統一於一個應用平台下的校園信息化平台,即全校師生員工作為「數字校園」的用戶都只有一個登錄點,這一個登錄點既可以進入教務管理系統查閱課表安排,也能進入學生管理系統完成學生考勤,甚至可以進入財務管理系統查看工資情況。總之,用戶不再經受因不同的管理系統多次登錄的繁瑣操作,這就是當下不少軟體開發公司推出所謂解決「信息孤島」的數字校園。客觀地說,這種意義上的數字校園針對學校教學及管理的信息化的確功不可沒,具體有如下幾個方面:
1、 解決了多點登錄問題。用戶只需使用單一用戶名和口令單點登錄就可以使用校園網上所有授權使用的信息服務,實現單點登錄後完成所有網路下的教學、管理工作。
2、 解決了校園網下多個應用系統數據不能共享的問題。校園網下採用統一共享的資料庫平台避免了不同應用系統下重複數據採集或數據轉移,一次數據的輸入將在整個校園網的所有有關教學、管理的應用系統下都能使用,實現了各種應用系統的集成並使其無縫接入,避免了許多無效的重複勞動,節省了人力物力。
3、 解決了多個部門進行多頭應用系統管理的問題。統一的校園網平台只需一個部門管理,其它所有軟體相關部門無需再派專人對應用系統進行管理,只有各部門用戶許可權的差異,即系統管理用戶和一般用戶的差別。如此,學校管理方面節約了人力成本。
數字校園是基於互聯網的信息化典範,其設計理念是將校園內的各種信息數字化、集成化、平台化,通過其集成的數字化平台增進了師生間的交流,改變了教師的授課方式及學生的學習方式,加強了學校的管理,提升了學校的辦學水平。
二、智慧校園的產生
2009年1月,IBM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彭明盛 (Samuel J. Palmisano)在美國奧巴馬就任總統的第一次美國工商業領袖圓桌會上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新理念,IBM的方案具體是在六大領域建立智慧行動方案:智慧電力、智慧醫療、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供應鏈、智慧銀行。緊接著日本提出了i-japan構想,韓國提出u-Korea戰略。在我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009年8月在無錫視察中科院無線感測網工程中心時提出 「感知中國」概念。
2010年,浙江大學在其信息化「十二五」規劃中提出一個令人激動的「智慧校園」,南京郵電大學也做了一個「智慧校園」規劃。浙江大學的智慧校園規劃藍圖是:無處不在的網路學習、融合創新的網路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務治理、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園生活。南京郵電大學「智慧校園」的核心特徵在三個層面反映:一是為廣大師生提供一個全面的智能感知環境和綜合信息服務平台,提供基於角色的個性化定製服務;二是將基於計算機網路的信息服務融入學校的各個應用服務領域,實現互聯和協作;三是通過智能感知環境和綜合信息服務平台,為學校與外部世界提供一個互相交流和互相感知的介面。
三、智慧校園的核心是「智能化」
「智能化」其實是人類對自身發明的工具賦予的一種理想追求,上世紀上半葉在計算機發明之前就有許多計算機科學研究先驅熱烈討論過的問題,即「人工智慧」的問題,最後是英國著名的科學家阿蘭·圖靈提出的「圖靈檢驗」終結了計算機界對人工智慧的爭論。在計算機發明之後,計算機界在計算機發展歷史劃分的問題上也過早的預言「智能化」的出現,美國及日本曾雄心勃勃地預言第五代智能化計算機,並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結果並未達到預期的效果。科學的發展有自身的規律:信息技術革命的第一次浪潮---計算機的普及為信息技術革命的第二次浪潮互聯網的出現鋪平了道路,也就是沒有計算機的普及應用作為基礎,今天互聯網的普及就不可能發生。同樣,有了前兩次信息技術革命浪潮的基礎,支撐信息技術的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通訊技術等等相關的技術發明已經累積出現「量」變,科學界已經論證並準確預見了由「量」變到「質」變的結果,智能化的「物聯網」就是信息技術革命第三次浪潮「質」變的產物!計算機科學界當初在討論人工智慧的時候以及在討論第五代智能化計算機的時候的確沒有想到「智能化」是以網路的形式出現。
「智能化」催生了「物聯網」,伴隨物聯網出現了「智慧地球」、「智慧城市」及「智慧校園」。智慧校園是數字校園發展的更高級別,是智能化、智慧化的數字校園。
四、智慧校園與數字校園
在智慧地球與數字地球兩個概念中,雖然美國前後兩次提出的概念只差兩個字,但其反映信息技術的內含相差甚遠。
「數字地球」的「數字」雖然也表達了地球村民的信息化,也是通過國際互聯網進行全球性的信息交流,但他的核心內容是「數字化」,交流的對象是人。
而「智慧地球」是通過全球的物聯網實現信息交流,核心內容是「智能化」,交流的對象已經不僅僅是人,更多的是「物」。「智能化」是信息技術經過「數字化」充分地發展,產生了質的變化而來的,因此「智慧」與「數字」有質的區別。
同樣,智慧校園與數字校園也存在上述的差別。然而,智慧校園與數字校園也是密不可分的。數字校園是互聯網時代的產物,互聯網是物聯網的基礎,物聯網是互聯網的延伸,沒有互聯網的基礎,物聯網無從產生,因此智慧校園是建立在數字校園基礎上的,都是致力於解決校園信息化問題的。
由此,根據物聯網的特點不難看出如下智慧校園的特徵:
1、數字化和網路化是基礎。數字校園的出現都是建立在網路化的基礎之上,沒有校園內的互聯網就難以體現數字校園的優勢,難以完成校園內信息在虛擬空間的交流。同時智慧校園也必須有數字校園作為基礎,一方面,數字校園提供了統一的數字化編碼;另一方面,數字校園採用了單點登錄。這些都是智慧校園所必須具備的基礎條件。
2、集成化和智能化是核心。互聯網時代的數字校園目標是信息的互通互聯,信息交互的主體只是人,而物聯網時代的智慧校園信息交互的主體由單一的人延伸到了「物」(校園內的建築物、教學儀器儀錶、桌椅板凳、圖書雜誌、學校的設備等等所有的物),而人與校園內的「物」有機地集成構成了一個智能化的整體,其核心內容除了反映出集成化的特徵外,更主要的是這些「物」要體現智能化。
3、智慧化的雲計算是靈魂。互聯網解決了信息互連互通的問題,感測網解決了廣義的「物」對周圍環境的感知問題,關鍵的問題是無數「感知」信息通過互連的網路交匯後要作出正確的決策判斷,達到一個對「感知」信息的正確反映,並要指揮執行機構執行。這就需要相當於大腦的智慧處理中心(另稱為數據中心)去對無數「感知」信息進行計算處理,歸納判斷出哪些「感知」信息集中體現的問題,從而向執行機構發出指令。因此,智慧校園的靈魂是「智慧化」,而「智慧化」沒有雲計算是無法完成的。
五、結束語
數字校園與智慧校園都是信息技術在學校的應用,都是學校校園的信息化方案。所不同的是:數字校園是建立在互聯網基礎之上的校園網,而智慧校園則是建立在物聯網基礎之上的校園網;數字校園強調統一的信息編碼及通過單點登錄提供系統授權後的服務,而智慧校是在數字校園基礎之上將服務延伸及擴展到物,提供人與物、物與物信息互通互聯的智能化服務。
vanlon推薦閱讀: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