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書房、軍機處、奏摺看清朝的專制統治

由滿族統治者建立的大清王朝,是傳統中國維持盛世最久的一個朝代。

清朝是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收復台灣,統一全國進入盛世的。

康乾盛世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從康熙二十二年到乾隆六十年﹙1795﹚,長達112年。

盛世,又稱治世,就是治理得當、安定太平的年代。漢朝有文、景之治,唐朝有貞觀之治與開元之治。如何治國理政,維護統一王朝的長治久安,乃是傳統中國盛世的實質所在。

專制統治的確立,為康乾盛世提供了政治保障,而軍機處的設立則是專制統治達到頂峰的標誌。

清朝中樞權力機關與明朝有所不同。明朝的中樞權力在內閣,清朝內閣雖地位尊祟,而權力較小。清初軍政大權執掌在議政王大臣會議,日常庶政歸內閣。康熙年間中樞權力逐漸轉移到南書房。雍正帝創設軍機處之後,軍政大權開始向軍機處轉移。到乾隆時完全移至軍機處。

南書房

南書房始設於康熙十六年﹙1677﹚,帝命侍進學士張英、內閣學士銜高士其入值。此為選翰林文人入值南書房之始。翰林入值南書房,初為文學侍從,隨時應召侍讀、侍講。其常侍皇帝左右,備顧問,論經史,談詩文。皇帝外出時亦隨扈。皇帝即興作詩、發表議論時則予以記注,進而代皇帝撰擬詔令諭旨,參預機要事務。入值者雖位不顯,但因接近皇帝參與機務而備受敬重。

軍機房始設於雍正七年﹙1729﹚,十年改為軍機處。十三年雍正去世、乾隆守喪期間,改名為總理事務處。乾隆二年﹙1737﹚恢復軍機處名稱,從此遂成定製,直到宣統三年﹙1911﹚廢止。

軍機值房最初設於乾清門外,尋遷於門內,與南書房相鄰。後移至隆宗門。值房無論設在何處,離雍正下榻的養心殿都很近,便於皇帝直接統領。

軍機處初設時,房舍用木板蓋就,乾隆初年才改為瓦房,但建築物很不講究。

軍機大臣的正式稱謂叫「軍機處大臣上行走」,俗稱「大軍機」,分設滿員與漢員,由大學士、各部尚書、侍郎、總督等官員奉皇帝特旨充任,均為兼差,其數無定額,任期無限止。

凡經皇帝選調到軍機處任職的軍機大臣,稱為「入值」。由皇帝指派滿、漢各一員為首領,稱為「揆首」或「領袖」。

軍機章京亦為兼差,選用者須進士、舉人、拔貢出身,年紀較輕,辦事練達,撰擬迅速,書寫端正。

軍機處選補章京,由各衙門開具履歷保送,軍機大臣親自面試,合格者即引見皇帝,是否錄用由皇帝決定。錄取後依次列名存記,俟缺出按單調取。軍機章京獎敘升轉由軍機大臣酌情保奏。

軍機處內部機構未見記載。從現存檔案中可見其內部按職掌分設滿屋與漢屋,此為俗稱,對外行文則稱滿﹙漢﹚軍機處。由滿漢章京分別任事。

軍機處職掌的許可權,一是掌書諭旨,參贊軍國機務,參議重要政務及刑獄;二是用兵時考其山川道里、兵馬錢糧之數,以備顧問;三是文武官員的簡放、換防、引見、記名、賜與以及擬定對外藩朝覲者的頒賜等。

軍機處的主要任務是面奉皇帝諭旨,書成文字,並予轉發。軍機大臣不過承旨辦事而已。乾隆時曾任軍機章京的趙翼憶道:雍正以來,軍機大臣「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於其間」。

軍機處舊址

雍正帝幾乎每天都召見軍機大臣、章京,並形成一套制度。每天寅時﹙三至五點﹚,軍機大臣、章京進入值房。辰時﹙七至九點﹚,皇帝召見。若遇緊急情況,則提前召見。每天見面一次,有時數次。

退出值房後,即把皇帝面授的諭旨書寫成文件,予以轉發。

軍機處不能以自身的名義獨立頒發文件,直接指揮各級軍政部門。一切重要文件均應以「軍機大臣奉上諭」、「軍機大臣寄信」的形式下達。

與明朝皇帝一樣,清朝皇帝主要通過下達諭旨,即以皇帝的名義發出的命令,控制和指揮整個國家機器的運轉。

皇帝通過口頭或文書下達的命令,都被賦予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威,絕不允許有任何違抗或異議。其形式,除諭、旨外,還有策、制、詔、誥、戒以及硃批等。不同的形式適用於不同的政務,都具有絕對的權威。

軍機處職掌,簡言之無非兩端,一為下達諭旨,一為上報奏書。奏,即臣下向君上進言、上書。上書的形式有:章、表、書、啟、議、疏、封事、題本、奏摺、狀、冊等。不同的形式適用於不同的使用範圍,不允許混淆錯用。

軍機處始為秉承皇帝旨意辦理軍機要務的臨時機構,後擴及所有機要政事的中樞機構。軍機處的設立,使皇帝一人坐收上情下達、下情上達之效,便於從整體把握國情,贊襄對大政方略的決策,成為清朝皇帝加強專制統治的得力工具。

奏摺制度屬於下情上達的範疇。與下達諭旨即上情下達,構成兩條平行的政治溝通渠道。康熙、雍正何時著手推行秘密奏摺制度已不可考。至遲到康熙三十二年﹙1693﹚已經存在。康熙帝在蘇州織造李煦的奏摺上批複:「秋收之後,還寫奏帖奏來。凡有奏帖,萬不可與人知道。」

類似的奏帖,其特徵可用一個「密」字來概括。用康熙自已的話說:「凡奏摺不可令人寫,但有風聲,關係非淺。小心,小心,小心,小心!」一連四個「小心」,竟然出乎晚年康熙之御筆,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康熙時具有書、呈密折的人不多,都是與皇帝關係較深的人,不看官階高下。雍正繼位以來,密折的範圍明顯擴大。雍正元年﹙1723﹚令各省督撫密上奏摺,後又授權提督、總兵官、布政使、按察使和學政書寫密折。某些品級卑微的地方官員由雍正特許,也可上密折。

雍正擴大的密折官員的人數估計多達一千人。與此同時,雍正反覆強調奏摺的保密性:「密之一字,最為緊要,不可令一人知之」;「若不能密,不如不奏也」;「一切密諭,非奉旨通知,不許傳告一人」。

清朝奏摺

為了保守奏摺制度秘密性質,雍正帝採取四項措施:

一是及時收回硃批奏摺。雍正收到臣下奏摺後,幾乎全有硃筆批語。奏摺人在得到硃批諭旨後,須及時把原折與硃批一併上交,保存於宮中,本人不得抄存留底。

二是打造奏摺專用箱鎖。凡有奏摺,都裝匣內,差專人送至京城。皮匣由內廷特製,配備兩份鎖匙,一給奏摺人,一執於皇帝之手。只有奏摺人與皇帝才能開匣,別人不準私開。

三是奏摺直送內廷。凡督撫的奏摺直送內廷,交太監徑呈皇帝。其他地方官的奏摺交由雍正指定的王大臣轉呈。

四是雍正本人「親自覽閱批發,無一人贊襄於左右,不但宮中無檔可查,亦並無專司其事之人」。

雍正創設秘密奏摺制度的初衷是:

受父皇康熙帝「付託之重,臨御寰區,惟日孜孜,勤求治理,以為敷政寧人之本,然耳目不廣,見聞未周,何以宣達下情,洞悉庶務,而訓導未切,誥誡未詳,又何以使臣工共知朕心,相率而遵道遵路,以繼治平之政績。」﹙《硃批諭旨》﹚

從客觀效果看,密折制度推行後,「內外大臣言官的奏摺,則直達御前,天子親筆批答,閣臣不得與聞」,從而剝奪了內閣職權,由皇帝親領庶務。與此同時,地方官員的職權亦有所削弱。地方事務稍微大一點的,都要上奏請示,秉承皇帝旨意辦理。封疆大吏於是成了皇帝的手足,由中樞神經支配,使中央與地方融匯一體。

總而言之,秘密奏摺制度的推行和落實,為皇帝君臨全國,主宰一切,打造了必要的條件。《四庫全書總目》云:「自增用奏摺以後,皆高居紫極,親御丹毫,在廷之臣,一詞莫贊,即《硃批諭旨》是也。」皇帝一人統治中國在康乾盛世終於變成了現實。

何謂專制統治?其實就是皇帝一人統治。皇帝一詞,原是並三皇五帝的尊稱而成的。東漢蔡邕說:「上古天子稱皇,其次稱帝,再次稱王。秦承三王之末,為漢驅除,自以德兼三皇五帝,故並以為號。」

皇帝又稱天子,即天帝之子,以奉天承運作為統治天下的根據,以天命所歸作為一家一姓壟斷最高統治權的依據。

習慣上也把「聖人」作為皇帝的尊稱,從而他的命令稱聖旨,他的指示稱聖諭、聖訓,以此昭示他的一切思想行為都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何謂皇帝?兩句話便可回答:舉天下以奉一人,以一人而率天下。

推薦閱讀:

TAG:清朝 | 雍正 | 康熙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