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去超市購物,在玩具區碰到一位看樣子像南美國家的媽媽帶著兩個男娃,大的六七歲,小的兩三歲,弟弟正抱著媽媽的腿扯著嗓子哭嚎,本來這個年齡話就說不利索,再加上這一把鼻涕一把淚的,更聽不出他在說什麼,不過他的意思再明白不過了:要貨架上那個一按就又亮燈又唱歌的玩具。
媽媽顯然是久經沙場了,一開始還回應幾句,到後來就乾脆什麼也不說,站在一旁等孩子哭完,期間還拿出手機悠閑地刷了起來。
坐在購物車裡的哥哥也相當淡定,心無旁騖地玩著iPad,想來他老弟這招也不是第一次用了,連大哥都免疫了吧。
我推著購物車,趕緊從他們旁邊走過,一邊走一邊默默感嘆:小朋友在商店撒潑耍賴這事兒還真是不分種族不分膚色、跨越大洋跨越國界啊!
而世界各地的家長在這種事情的處理上做法也都差不多,基本分成兩類:一類是迫於壓力滿足孩子的要求,先堵住娃的嘴,畢竟,跟著娃的眼淚一起噼里啪啦掉了一地的,那可是老娘的臉啊!還有一類是不論娃怎麼一哭二鬧三上吊,都堅定信念不為所動,直到娃哭累了乖乖回家,跟老子拼耐性,你小子還嫩了點兒!
鑒於這個問題的普遍性,許多專家也都給出了自己的建議。當下比較流行的一個是:
不能慣著孩子,該拒絕的時候一定堅定拒絕,孩子要哭就讓他哭,父母不打不罵不說教,就在旁邊看著他哭,等他哭夠了再給點愛抱一下,順便教育教育,抓住一個典型事件教育一次,孩子以後再也不會撒潑耍賴了。
相比於以前那種當眾教訓孩子,訓斥甚至動手的做法,這種「晾曬式」管理顯得相當溫和、人性化了。但不知為何,每次看到這樣的建議,我都感到脊背發涼,總覺得這樣縝密的心思和精明的手段實在不像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像在對付敵人。
父母和孩子之間失去了本應有的愛的連接,站到了對立面,孩子不再是父母曾經發誓珍愛一生的寶貝,卻成了需要父母絞盡腦汁、用盡手段去修理和改造的對象。
當我們就站在那裡看著孩子哭時,我們臉上的表情是冷靜,還是冷漠?當孩子哭到精疲力盡時我們給的懷抱,是真的憐愛,還是高高在上的勝利者對失敗者的施捨?
TAG:孩子 | 哭鬧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