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趟去深圳見了兩位華為IOT的產品經理,面對面地了解了華為智選,也去方舟實驗室參觀了一圈。接下來我給大家講一下我現在對於華為智選的了解和認識。
華為智選是在華為各種內部需求的推動下產生的,首先華為的供應商希望別人知道他們是華為的供應商——這句話有點繞口,所以希望可以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做一些代表性的產品。
然後華為的線下店也希望可以有更大的客流量,當消費者走進門的時候,不僅僅是要看手機修手機,還可以路過的時候進來看一下華為有哪些新品,或者說可以在店裡醒目的地方放上華為智選的產品,吸引消費者進來看——原來華為還做這個東西?
供應商的需求,渠道的需求,這是華為做智選的基本的推動力。
然後華為就開始到處找人合作,因為一旦做起來,就肯定是一個大攤子。但是一開始華為去談的時候,無法證明這個模式是可行的,別人都不相信這個東西可以做成。
然後小米生態鏈做成了,大家發現一個品牌的流量是可以分享的。也就是說如果華為做了智選,大家在相信華為手機的品質的同時,也對於華為做得其他東西的品質很信任,也會買單的。
這時候華為智選的邏輯也被證明可行了,各路合作夥伴就紛至沓來了。很多大品牌就等著華為做IOT再來合作,不是華為就不合作。
這一點上也是華為智選和米家最根本的不同,華為智選是提供一個平台,鏈接各個IOT的產品,參與到產品定義,軟硬體研發,但是主要還是供應商自己來製造。